前言
時光飛逝,六週的水療實習轉眼間畫下句點。回顧這段過程,不僅要跳脫原本在陸地治療的框架,更探索如何藉由水的特性設計合適的計劃。每一次的學習與嘗試,讓我感受到水療的獨特魅力與挑戰。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累積,更是一段深刻而難忘的回憶,也讓我對水療有全新的認識。因此,我想與大家分享此次的經驗,希望可以讓你/妳更了解水療~
環境與設施介紹
- 水療池:15m*7m,水深120cm,所以不用擔心溺水,也不是一定要會游泳才能申請。但如果會游泳,對於游泳的動作較了解,水感也會較好,學習水中的動作相對較快熟悉。
- 長凳:由於每週三會有小兒水療,有了長凳就不用擔心小朋友踩不到地板。長凳也可以作為訓練的器材,例如對於置換關節(THR, TKR)或是神經疾病的病人,可以利用長凳訓練坐到站。
- 浮具:包含浮板、浮條、救生圈,也是我們最常使用的器材,可以利用水的特性與浮具針對每個個案設計合適的運動。
- 欄杆&parabar:對於陸上weight bearing能力較差的病人,或是開刀後只能partial weight bearing的病人,在水中由於浮力減少weight bearing,可以讓病人在水中的parabar中strengthening以及矯正步態,可作為陸上的pre-training。
(補充:不同水深,承重也會不同。例如一個80公斤的人,水面在C7的位置,雙腳只需承重8公斤,參考圖2.) - 玩具:岸上的櫃子有許多玩具,可以作用來設計小兒活動。
圖2. Weight Bearing with Immersion, 圖片來源: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7th Edition p.297 Figure 9.1
水療實習日常
基本上每天下水的時間為上下午各約2小時,所以手一定會超皺(老師也提醒有需要買個護手霜)。尤其長時間泡水,除了會比較累之外,上岸後也會超餓,所以對於體力也是個挑戰!以下介紹病人的種類以及我們平常會做的事:
病人種類
- 四大類的病人都可能會遇到,佔大多數的為骨科病人,其中又以low back pain (包含腰椎術後復健)、OA knee為多數,也會遇到其他很多不同的case。
團體運動
- 每天有四個場次的團體運動,我們要在池子中間帶病人們做團體運動,包含全身的伸展與活動,其中某些運動也適合作爲回家運動。總共有18項運動,總時長為12~14分鐘。
個別指導
- 實習初期,老師會讓我們先旁觀學習,熟悉流程。對環境和病人有一定了解後,逐步放手讓我們接case。然而,對我有個很大的考驗:完全不會先看到病人的病歷。以往在陸上實習的模式是會先看病歷,對病人有些基本的了解。但在這裡遇到病人就是一張白紙,問診到評估都必須靠自己完成。帶完病人後老師會預留時間讓我們討論做病人時遇到的問題,增加許多實戰經驗之外,也在討論過程中不斷磨練自己的評估邏輯。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也沒辦法像陸上可以隨身準備小筆記本,紀錄問診資訊與評估結果,所以只能等上岸後才能把剛剛的資訊全部記下來,對記憶力很差的我是個艱難的挑戰(有時候甚至一上岸就腦霧,會忘記剛做了什麼)。
小兒水療
- 每週三下午是小兒水療的時間,這段時間由小兒老師與水療的老師共同帶領。小兒的類型有很多,包含CP, TBI, ASD, ADHD, MR, Low tone…。根據小朋友的狀況,會有團課或個別指導。其中有一個時段會有幾個能力相似的小朋友,老師會請我們設計適合他們的團課,考量治療目的同時不失樂趣,也是一大挑戰!起初覺得靈感枯竭之外,帶小朋友上課更是消耗許多體力。隨著逐漸上手後,會發現其實是最好玩的,從一開始要管秩序,變成跟小朋友一起玩樂,充滿笑聲與熱鬧的氛圍,是個很瘋狂且難忘的回憶。(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跟小朋友玩丟接球,結果玩到太開心水療池快變球池)
報告
- 每天下水前會有約一小時報告或討論case,報告包含Journal*1, Book reading*1, Muscle報告*數次。每天上下午的時段皆有muscle報告,因此通常每1~2天自己就會報告一次(最後算下來總共做了10份,後面幾週會有些時間討論case)。老師希望我們對肌肉的相關資訊更加熟悉,之後討論case或是評估病人可以有更清晰的思考(畢竟完整的SOAP還是得先有解剖、肌動學、評估等作為基礎)。Muscle報告可自行補充與要介紹的muscle有關資訊,通常會包含解剖、肌動學、評估(問診、special test、trigger point & referral pain等)、常見症狀、Differential diagnosis、治療(stretch, strengthening, 水中運動)。報告完老師也會跟我們討論及補充,不但複習先前的知識,也收穫很多新資訊,整體是蠻紮實。
教學內容
以往對水療的認知只有水療桶的治療,沒想到其實水療的概念很廣,甚至有發展一套系統。主要教學內容包含Halliwick concept、水中太極(Ai Chi)、治療性游泳等等。
Halliwick concept
- Halliwick concept是一種以水中活動為基礎的概念,最初是為幫助有特殊需求的人士(如身心障礙者)學習如何在水中獨立活動而設計的。這一概念由 James McMillan開創,後來廣泛應用於游泳教學、水中復健以及水中治療等領域。核心理念為10-Point Program,旨在幫助學員逐步掌握在水中的平衡與控制,最終增加功能性與獨立性。除此之外,此理念適用於不同年齡層與功能水平的個體,特別是有神經系統損傷、肌肉骨骼問題或身心障礙的患者。
Halliwick concept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在水中找到樂趣並獲得運動自由,不論其身體條件如何。
水中太極
- 與陸上太極相似,動作過程要緩慢、放鬆、流暢(而且做動作時不能產生水流的聲音)。水中太極有一系列的動作,包含四肢的活動與伸展、重心位移、平衡與單腳支撐,無論是骨科或神經疾病,抑或是青少年至長者,對於所有族群皆很適合。有時設計運動時也可以使用水中太極的概念,思考哪個動作是可以針對病人的問題且適合他的狀況。
治療性游泳
- 主要為Scoliosis, SCI, post-polio的病人設計治療性游泳。對於scoliosis的C curve以自由式為例,會請他們右手伸直(延長凹側),用左手換氣&划手(矯正rotation及訓練凸側的back muscle);SCI我有看到病人用仰泳(訓練上肢的ROM及strength)以及蛙式(因為在陸上坐著時forward reach後回不來,因此用蛙式訓練back muscle);Post-polio的病人則多為游自由式的划手,以維持肌力為目的。
總結
水療除了很少見之外,或許PT只有在實習才有機會接觸到這特別的環境。
老師如同矗立在學習旅途中的堅固燈塔,為我們指引了清晰的航線,總是耐心叮囑我們:「做所有事情都要有邏輯」,在評估與治療中才能有條不紊;設計運動時老師也會特別強調:「要設計只有水中才可以做的運動,充分運用水的特性,才能體現水療的價值」,這句話使我印象深刻。
這段期間,最大的收穫來自於評估的思考邏輯。同時,藉由紮實的教學,不僅複習了先前的知識,也學到了許多全新的內容。此次的實習經驗,豐富了我的學習旅程,也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藉由老師的細心指導,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此次水療的介紹就到這邊,有興趣的學弟妹可以申請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