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型態的日益久坐,以及高齡化與肥胖率攀升,越來越多研究聚焦於「肌少症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這個複雜且具挑戰性的健康議題。所謂肌少症型肥胖,簡單來說就是「肥胖與肌少症」在同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比起單純的肥胖或單純的肌少症,肌少症型肥胖對個人和社會的健康負擔更為沈重。許多研究指出,罹患肌少症型肥胖的族群,不僅生活品質顯著下降,也更容易面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等多重健康風險。本次,「運科竹愛科普」單元透過一篇文獻綜述的文獻,其透過搜尋PubMed、Web of Science,以及CNKI等重要資料庫,截至2024年7月為止的相關文獻,試圖更深入探討肌少症肥胖的致病機轉,也發現「運動介入」在預防與改善肌少症肥胖上扮演重要角色。本次,「運科竹愛科普」單元以科普方式,為大家梳理肌少症肥胖的成因、機轉,以及最新的運動科學發現與實務建議,期望能協助更多人遠離衰弱與肥胖的雙重威脅。🤸♀️
在解釋肌少症肥胖之前,我們要先理解兩個重要概念:「肌少症」與「肥胖」。肌少症(Sarcopenia)指的是骨骼肌量與肌力的減少,常見於年長者,但也可能在疾病、營養不良或久坐不動的情況下提早出現;肥胖(Obesity)則是身體脂肪累積過多,導致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腰圍等指標超標。當這兩種狀況同時出現時,就形成了肌少症肥胖。
肌少症肥胖的危險性在於,身體組成改變不只提高了跌倒、骨折風險,也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的風險上升。舉例來說,一位中年人可能BMI並不高,但因為平時欠缺運動、長期不均衡飲食,身體的肌肉量漸漸流失,取而代之的是脂肪組織的增加。這時,外表雖然看似普通,但實際上他可能同時存在隱形肥胖與潛在肌肉不足,而這就是肌少症肥胖的最大隱憂。
以下內容針對「肌少症」(Sarcopenia)、肥胖(Obesity)以及「肌少症型肥胖」的診斷標準進行詳細介紹,並引用不同地區與組織所提出的最新指南,協助大家更清楚辨別這些健康議題。
肌少症的診斷會因年齡、性別以及種族而異,而且隨著研究進展不斷更新。常見評估方式包含利用雙能量X光吸收測定(DXA)或生物電阻抗分析(BIA)來測量骨骼肌量(Skeletal Muscle Mass, SMM)與四肢骨骼肌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ASM)。肌力方面通常使用握力計進行測試,而身體功能則可透過行走速度(Gait Speed)來評估。以下為幾項常見的肌少症診斷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MI)≥30,或腰圍(男性 ≥102 cm、女性 ≥88 cm),或體脂率(男性 >25%、女性 >35%)皆可判定為肥胖。在亞洲地區,則以BMI ≥28,或腰圍(男性 ≥85 cm、女性 ≥80 cm)作為肥胖的界定。
然而,由於BMI無法區分脂肪與肌肉的組成,尤其在老年族群中更具局限性。因此,一些學者建議使用相對脂肪量(Relative Fat Mass, RFM)來更精準評估體脂肪百分比;當RFM(男性 ≥30%、女性 ≥40%)達到這些數值時,即可判定為肥胖。
目前尚無統一且標準化的「肌少症型肥胖」診斷準則,因為種族等因素會影響整體判斷。一般而言,只要同時符合肌少症與肥胖的診斷標準,即可視為肌少症型肥胖的存在。
由於「肌少症型肥胖」在臨床上可能會被忽略,建議有關注此議題的醫療人員與民眾,除了定期檢測BMI、腰圍與體脂率,也應多加關注握力測試、行走速度,以及骨骼肌量的評估,才能更全面掌握身體組成與健康狀況。
「肌少症型肥胖」牽涉到多重因素,包含年齡、生活型態、營養及遺傳等。正確且早期的診斷能夠大幅提高預防與治療成效。若能配合專業的飲食指導與運動訓練,如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將有助於同時降低脂肪量與維持(或提高)肌肉質量,預防長期併發症的發生。
希望透過上述肌少症與肥胖以及肌少症型肥胖的診斷標準解析,能協助大家更精準地掌握自身或他人的健康指標,進而維持理想體態與機能。若有更多疑問或需要進一步諮詢,建議尋求專業醫療或運動科學專家的協助,一同迎向更健康的人生!✨
根據多篇研究的整理,肌少症型肥胖的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牽涉到年齡、荷爾蒙、發炎狀態、粒線體功能障礙以及遺傳與表觀遺傳因素等多層面影響。以下針對幾個較為關鍵的機制進行說明:
儘管肌少症型肥胖成因複雜且多重交織,然而運動以及臨床科學研究一致肯定運動在預防與改善這項問題上有顯著成效。總合目前研究證據,運動可以:
那麼,運動為什麼能夠改善肌少症肥胖?目前文獻提出了以下幾種可能機制:
想預防或改善肌少症肥胖,除了保持良好飲食習慣與定期健康檢查,最關鍵的就是「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建議可依照個人年齡、身體狀況與醫療建議,制定專屬的運動計畫:
面對人口老化與肥胖問題同時襲來,肌少症型肥胖已經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一大隱憂。它不只影響個人的日常活動與健康風險,更形成沉重的醫療與社會負擔。然而,從眾多研究與實務案例中,或許可以初步認為:「只要能掌握運動介入的正確方向,並結合均衡飲食與健康生活型態,就能顯著降低肌少症型肥胖帶來的危害。」
透過合理安排的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或兩者的同步運動,人體可同時降低脂肪累積並維持或增加肌肉量,在減輕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的同時,也能提高代謝效率。更重要的是,運動所引發的一系列賀爾蒙內分泌與微核糖核酸的調控,將身體環境導向更有利於肌肉合成與脂肪分解的狀態。這些科學依據告訴我們,運動不僅僅是改善體態,更是維持健康、對抗老化的關鍵武器。
因此,若你或你身邊的親友正面臨「體重總是降不下來、肌力越來越差」的困擾,千萬不要輕易忽視肌少症肥胖的可能性。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療或運動訓練指導,並透過定期檢測與運動計畫來對症下藥。讓我們一起用科學態度與實際行動,遠離「肌少症肥胖」的威脅,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吧!💪
總結一句話:肌少症肥胖並非無法改善,只要持續規律運動、維持均衡飲食並重視生活品質,我們就能讓自己遠離衰弱與肥胖的雙重困擾,重新找回青春與健康的主導權!
歡迎分享本篇文章,讓更多人瞭解肌少症肥胖的重要性,也期待大家能夠落實運動與健康管理,一起推動更正向的社會健康風氣。若有任何疑問或建議,歡迎在下方留言,讓我們一起用運動科學知識與行動力,攜手度過健康的每一天!❤️
Chen, J., Jia, S., Guo, C., Fan, Z., Yan, W., & Dong, K. (2024).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Sarcopenia Obesity.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19, 1407–1422. https://doi.org/10.2147/CIA.S473083
如果您覺得本次分享內容對您有幫助的話,就幫我按個讚喔!還有轉貼分享!
=============
陳映竹! (Chen, Ying-Chu),Ph.D. candidate, M.S., M.A., CSCS*D, ACSM-CEP
=============
陳映竹同時擁有臺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文學碩士,以及臺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理學碩士。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博士候選人。並且擁有美國運動醫學會臨床運動生理師以及私人教練認證!希冀透過平台持續推廣運動與健康科學相關知識,以及肌力與體能相關訓練理論及實務,並提供個人跨領域與教練自我成長歷程,讓有志從事教練產業以及斜槓工作者有所依循。
★★聯絡資訊 ★★
🟦 微小起心動念,將有莫大改變!小額捐款贊助運科博士候選人!
http://tinyurl.com/3jan2d46
🟦需統編者,請改點下面連結,可輸入統一編號!
https://tinyurl.com/mhdsjctr
🟨 自媒體經營:以「我是運科竹」為關鍵字搜尋!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yesimsportscientist8642/about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coachsteveperformanc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teveLovesWorkout/
▌SubStack :https://coachsteveperformance.substack.com/
Podcast 頻道 : Sound on, Apple Podcast, 以及 Google Podcast,均為「我是運科竹」。
🟪 文章創作:
▌Vocus 方格子文章創作:https://vocus.cc/user/61d96b17fd89780001e2c067
▌Medium 文章創作:https://medium.com/@coachstevetw
🟦 個人網站:
▌Website: https://coachsteveperformance.wordpress.com/about/
▌CV website: https://lunacysaint.github.io
🟨 需要公益演講、商業合作,或者贊助運科博士候選人事宜,請電郵聯繫!
▌E-mail : isame4@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