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人文酒吧」!這裡專門調製那──風格各異的人生調酒。每一杯都蘊含著一個人的獨特人生經歷與內心世界。
今天邀請到限定客座調酒師兼酒吧Owner──Shawn,來自「Bar 千華」。無論您目前的生活狀態是穩步向前,抑或是迷茫漂泊著,相信今天的這一杯都能帶給您些許力量。
準備好了嗎?請以最自在的姿勢,調整好適切的燈光。「盡情享用吧!」
都忘了還沒自我介紹。我是今天的吧檯助手──Nobody,很高興為您服務。
時間回到2021年,應該是1月9日的晚上。那是我第一次遇見Shawn。
原本預計和朋友要造訪另一間酒吧,但沒訂位的我們,果然碰上客滿的窘境,畢竟是周六夜。我們在路旁用手機搜尋著,附近還有哪些可以讓我們安放身心、享受微醺的好去處。「No.19 Bar?評論看起來不錯耶!去試試看吧。」
我跟Shawn的相遇是在他過去所服務的酒吧──「No.19 Bar」。第一眼看上去,Shawn給人一種不苟言笑、嚴謹的感覺。我猜想是因為認真工作的神情,加上正裝的穿著。不過實際交談後,能發現他其實是一位溫柔細心且開放的人。Shawn的調酒姿態與神情彷彿透過靈魂在搖盪雪克杯,伴隨著能闖進人們心底的冰塊撞擊聲。過去我不太懂得品嘗一杯酒,也沒有了解的企圖。直到品嘗Shawn的調酒後,才開始意識到,原來調酒能有如此細緻的風味變化,也開始在往後每一次品飲中細細品味這杯酒的「靈魂」。印象中,那晚我點了 Gimlet。酒液上漂浮著碎冰,入口馬上能感受到冰涼酸爽及新鮮萊姆香氣,伴隨著琴酒獨有的草本柑橘與杜松子風味。整體冷冽乾淨,卻有著飽滿多層次香氣。這是當時從未有過的味覺饗宴。
如今,Shawn開設了另一間酒吧──「Bar 千華」。我依舊是酒客,但更希望將關於他的一切分享給大家。因為從他的調酒與談吐間,總覺得他的故事會帶給我跳脫現有一切的啟發。
訪問當天,我們相約在「Bar 千華」。或許內心已習慣夜晚的氛圍,而眼前所及卻是明亮藍天,反倒有一種不真實感。Shawn身穿輕便T-shirt及短褲前來。這可是第一次看到不是穿全套西裝的他,更加重了那股夢境般感受。開了兩瓶經典台啤後,我跟著他一起穿梭在過去、現在與未來。
技術精通以後,要如何轉換、交錯的使用。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給客人一杯他要的東西。
任何專業領域中,假如從新手開始起步,技能的習得往往需要循序漸進。回想學習爵士鼓初期,也是先從如何握鼓棒、坐姿調整、手腳施力方式開始訓練,接著才進階到練習打擊特定節奏。調酒的學習同樣如此。唯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確保後續這項專業會穩步向前地發展。
以Shawn的經驗來說,多數人學習調酒技法通常會從Build(直調法)開始,接著是 Shake(搖盪法)、Stir(攪拌法),最後是 Rolling(滾動法)。
先從 Build開始講起,Build常用於一加一類型的調酒,例如:Highball、Gin Tonic、Gin Soda,由於材料簡單,最終味道呈現也相對單純,因此新進的吧檯助手多半會從這類酒款開始訓練。而 Shake主要用來均勻混合酸甜與厚重材料,也因為多數常見品項需要此技法,通常比 Stir更早練成。至於Shawn認為較難精通的Stir,則能夠將銳利的材料組合起來;我想這裡的銳利,指的是酒類材料的風味或質地中較有個性的部份。
他接著特別用意象來形容 Shake與 Stir的差異:「上田和男的書中提到,Stir比較像是把有稜有角的東西做成橢圓形;Shake比較像是把有稜有角的東西做成圓形、圓潤而飽滿。但橢圓形的狀態,依舊保留一些銳利、厚實的部分,同時呈現出調酒平衡的風味。」最後則是 Rolling,動作神似「拉茶」。但由於使用頻率相對低,通常最後才訓練,甚至不少調酒師沒有練習這個技法。
不論是在空杯中放入冰塊與水,甚至不加任何東西進行 Stir練習。或者為了要觀察不同材料比重的混合狀況,在雪克杯裡放入綠豆、紅豆、米的 Shake練習。總之就是開店前與下班後苦練。他笑著回憶:「以前最早我在軍中,是拿著一個500c.c.的水瓶在練 Shake,超好笑!我每天走在路上就在那邊搖。」相較於廚藝來說,Shawn認為調酒基本技法的練習更為方便,只要有基本設備與材料,隨時隨地都能操作。他表示:「一開始要熟練這些技法都跟一般專業領域相同。就是時間!沒有別的捷徑。」而廚藝則相對需要付出更龐大的材料與時間成本。由於Shawn也同時熱愛下廚料理,所以在「Bar 千華」也能品嘗到他的手藝囉!之前吃過他製作的《海軍咖哩》,無論從肉品、咖哩醬汁,甚或是米飯及上頭的蛋皮,都可感覺到其用心與美味。
「所以難應該是難在,當這些技術都精通以後,你要如何去轉換,然後去交錯地使用它。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給客人一杯他要的東西。」因此,調酒師必須得不斷揣摩其他人的手法,接著在調製時釐清自身想呈現的「質地」,並辨別最終成果是否符合預期。透過持續地體驗、觀察、模仿、練習,逐漸內化成屬於自己的技術實力,這會是個很有趣的過程。
Hanky Panky我也是用 Shake。這些沒有酸甜的東西,不見得一定要用 Stir來表達。
Shawn不斷強調,調酒的「質地」是基本核心技法練成後,造就出美味調酒的關鍵。他舉出一個案例解釋:「我看過 Negroni是兩段式的 Stir。Sweet Vermouth還有 Campari先下,主材料後下。先處理完甜度跟融合的事情,它們兩個因為甜度的關係都稠稠厚厚的;而白色烈酒本身是薄的、輕的。你要讓它們拉在一起,就要先有適當的溶水,然後再把琴酒加下去,琴酒的風味才不至於被蓋掉,它們甚至可以達到非常好的平衡。」
他曾遇過有些人容易會被調酒的既定作法限制。比如像 Alaska(阿拉斯加)這杯經典調酒通常會以 Stir方式調製,並且添加 Yellow Chartreuse(黃夏翠絲)。然而,Shawn則選用 Green Chartreuse(綠夏翠絲) 來搭配 Dry Gin,比例分別為1比3,並且改用 Shake手法製作。最終酒液上頭漂浮著少許碎冰,降低可能出現的甜膩感,整體更為清爽。由於 Green Chartreuse酒精濃度為55%,而 Dry Gin也有47%,結構紮實耐得住搖盪。他為了運用 Shake手法呈現,將原始酒譜的材料做了些微調整,也讓成品的質地做出區隔。
我想我們都勢必要走出自己的路。如果僅遵照普世價值框架來打造生活或人生,這趟單程的旅行,就太無趣可惜了。
正因不斷地創作,產業顯得驚豔,但也辛苦。
近期在酒客與業者間頗具討論度的台灣自辦酒吧獎項「Taiwan Bar Awards」,不僅提供業者間一個相互交流的舞台,同時透過消費者票選心中年度最愛酒吧,搭起業者與酒客間的另一種溝通橋梁。也因為邀請國外調酒師共襄盛舉,台灣的酒吧文化與實力更有機會被國際看見。Shawn認為,這無疑宣告台灣調酒市場的成功,且具有一定成熟度。未來仍需仰仗主辦、協辦、贊助單位支持,持續與各國調酒相關單位交流。相信有朝一日這獎項也能成為外國遊客旅台的指標之一。
「我們為什麼那麼多創調(創意調酒)?因為我們都還在奠定文化的路上,我們在摸索未知跟新的東西。不是經典調酒現在不流行,而是那個迴圈還沒回來。」原來台灣酒吧及調酒文化迅速發展的時間,約莫十年。相較歐美,甚至是鄰近的日本,都年輕許多。正因為處在蓬勃發展的「成長期」,多數台灣調酒師致力於尋找新的素材,研究更當代的淬取技術,以及建立系統化的製作流程。Shawn語重心長地表示,正因不斷地創作,產業顯得驚豔,但也辛苦。這同時勾起了我累積至今的回憶──多數酒吧業者都希望能擁有至少一項「獨樹一格」的特點,可能是在品項風味或外觀上、店面內外的設計、店名,抑或是服務體驗上。「你完全能從酒單、裝潢、使用的調酒素材中感受到濃烈的主題性。『個體性』很強。」
接著我們談到日本。Shawn是我身邊熟悉的調酒師中,也很喜歡前往日本,享受身心都被款待的一位。他觀察到,正規日本酒吧設定上,主要專注在「款待」。多以暖色調、原木吧檯、適切高度的椅子為核心要素。一切以「人」為出發點。除此之外,日本酒吧普遍投注心力在經典調酒的製作,很容易能品嘗到風味精良的經典調酒;而在台灣則要冒些風險。這無關優劣,我想單純是市場需求差異,僅此而已。
不少店家進軍亞洲五十大、百大,我們也有米其林餐廳。但是政府跟得上這個腳步嗎?
根據我的經驗,無論是酒吧或是餐酒館業者,若要邀請外國調酒師來台與顧客交流,或是進行任何商業合作,通常會採用「客座」形式。實際查詢發現,此合作方式可能源自於教育界。在《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中,「客座教授」一詞釋義為:「因學有專長而應邀講學,但不在學校員額編制內的教授。通常以一學年為期限,期滿得申請續聘。」可見,這本質上是一種短期性,甚至是單次的合作,目的就是為了要活絡該業界。反觀台灣酒吧產業的情況呢?
「我們有臺灣在地的植物可以來做創意調酒;我們有引進很當代的設備、使用當代廚藝技法來做創意調酒。如果想要藉由某幾個專業領域,讓這個國家能在國際上有些成就,放寬或者修正法條,都是必須要執行的事情。」Shawn接著分享經營酒吧上,因法規所造成的困境。原來他曾考慮聘用國外調酒師,但礙於年營業額需達到兩千萬的高門檻,只能作罷。然而此高牆卻多少也造成了,台灣與國際業界以「客座」形式交流的一大阻礙。不免讓人聯想,這是針對法規制定不完善、社會觀感較敏感,且市場發展又飛快的酒吧產業所設下的「減速丘」。
Shawn依舊期待相關法規能經過不斷修正,趨於完善,但也明白這會是「長期抗戰」,得要仰賴業界的先進們持續爭取。不過他仍無奈表示:「我們小店家沒什麼資源,真的只能請客人或者我們去實名連署,去表達我們的心聲跟請願。但很難被重視吧?我想……」。
我把生活經驗放到我的酒裡面去了;我把自己的某部分投入到我做的每杯酒裡面。
對於那些擁有「職人精神」的人們,我總會投以崇敬的熾熱目光。也許是自己對於追求完美與打造扎實基礎有著共鳴,但深知在某些層面上難以達到那樣的境界,因此油然而生的崇拜情感。
「臺語應該叫tiâu-ti̍t(條直)啦~所以我很在意每個步驟的細節。你可能常會看到我把 Jigger(量酒器)放在檯面上,等液體晃動消失後,才看它是不是真的到了那個ml數水線,就是要確認沒有多也沒有少。」這樣的堅持看似繁瑣,卻能節省更多時間。他藉由日本動漫《獵人》中,尼特羅的「百式觀音」作為比喻,說明那些看似多餘的動作,實際上讓他更快、更精準。如果當 Jigger內的材料還在晃動時就倒入調酒容器,可能會導致份量不準確,後續還需反覆調整與試味道,反而浪費時間。
對於果汁材料現榨與否,Shawn也有一套準則。如果客人點了 Gimlet,即使再繁忙,他仍堅持現榨萊姆汁,因為台灣潮濕又熱的環境,對於需要新鮮萊姆風味的 Gimlet來說,頗具影響。但換作是副材料繁複的 Mai-Tai、Singapore Sling,他認為使用「預榨」的則影響不大。在這個拚命求快、求新、求變的時代,依舊願意穩扎穩打地走好每一步的人們,尤其可貴。
好喜歡看著那些投入在當下的人們。每每在台下觀看樂團演出時,若感受到樂手將情感,甚至將靈魂也灌注到五線譜中,內心總會悸動不已。Shawn的調酒同樣能感受出調合其中的「深情投入」。「我把生活經驗放到我的酒裡面去了;我把自己的某部分投入到我做的每杯酒裡面。」Shawn表示他在調酒中運用的技術並不複雜,但他已將這些技法與身心融為一體。他沉醉於基本功,也發自內心喜愛這件事。「我到現在依然覺得這些東西很有趣,說抽象一點,那就是愛吧!可能我那個愛比蠻多調酒師再多、再深、再執著、再瘋狂一點。」
你必須擠很多經驗跟想法,在那短短的幾分鐘內。
直到今年(2024),我才慢慢體會「一個人所能創造的邊界,是他理解的總和」的意涵。過去總總細小或具深遠意義的人生經歷,不斷在腦中堆疊,逐漸內化,最終幻化為好似圖書館架上的一本本書籍。在特定情境下,或許就有那麼一本書能供我們參閱。同理,人們品嘗時也需要透過大腦來解析味道,這時過往的飲食及生活體驗,就成了理解風味的線索。
正式成為調酒師後,「衡量風味平衡」與「質地判斷力」將成為能否勝任這份工作的關鍵,而這必須仰賴調酒師腦中的「資料庫」。在Shawn的成長過程中,飲食多為粗茶淡飯,但在入行後,為了能擴增資料庫,他近乎投入全部存款去體驗精緻餐飲,以及一線酒吧的作品,才逐漸能具體描述「好」與「非常好」的區別。Shawn認為,調酒師得要有豐富多元的生活體驗,在飲食上不論好壞都要嘗試,才能在腦中建立準確的「度量衡」,幫助自己在試味道時,僅憑幾小滴、那一小口,就能判斷這是否就是我要的味道?
「一杯酒就這麼大杯,你給客人享受的時間,其實也就那五六分鐘、十分鐘,所以你必須擠很多經驗跟想法,在那短短的幾分鐘內。」 一杯酒不僅結合各式材料的風味與質地──甚至是風土氣候,也是調酒師腦中資料庫的投射。
Shawn還提到不少新手調酒師常會有的矛盾:「今天這杯馬丁尼感覺沒有那麼好喝,但客人買單了,他覺得很好喝。」關鍵在於「練習與培訓」,必須透過循序漸進的出酒練習來克服。先確保 Build類型的調酒已符合基本水準,或是眼前這位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沒有迷惘地進階到 Shake或 Stir的品項。同時,站在檯前時,必須展現出「不多不少的自信」,調酒師得讓造訪的人們感受到其專業與可靠。如同前面所說:酒吧,是一個讓人安放身心的地方。我把今晚交給你了!
另一方面,Shawn也分享:「廚藝」與「調酒」在練成上的差異。除了「練習成本」不同外,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學習資源的完整度。烹飪相關書籍與網路資料通常充足且詳細;而調酒則相對有限,多數僅有酒譜與調製方式的概略框架,鮮少會有人分享如 Shake的速率、次數、方式或姿勢等細節。我想是因為每種調酒的需求各異,加上每位調酒師心中的「那把尺」也不同,難以產出一套普遍適用的做法吧!
我還是想要吃一些簡單的,魚丸湯、滷肉飯、牛肉湯啊。經典調酒就是這種東西。
台灣當前的酒吧市場趨勢,多數消費者或是店家都將注意力放在「創意調酒」上。店家希望能展現出自身的獨特性,而酒客則想一嚐那富有新意的滋味。然而,對於那些始終堅持製作經典調酒的業者,他們為何如此執著?
「你終歸會需要一杯純粹,然後老派、樸實無華的東西,你終究會需要的。」Shawn肯定地說著。這也呼應了他內心對於經典事物的渴求。他喜歡聽古典樂、老搖滾;喜歡喝經典台啤;喜歡嬉皮檔車。在他的生活中,總能發現帶有復古情懷的元素,而這類事物,經常能帶給人們安全感與溫暖。
Shawn覺得,經典調酒有如老電影、老歌一樣,耐得住歲月的洗禮,會讓人一再回味。即使人們嚐遍了各種創意調酒,最終還是會點上一杯 Gin Fizz或 Highball,因為這些經典有其深厚的文化價值。他也提到,經典調酒好比世界共同語言,縱使每個國家有不同的飲食文化、生活習性、氣候,但總能找尋到一杯適合你的經典調酒。此外,在材料的蒐集、調製流程繁複度,通常也相對平易近人。「所以它得已廣為流傳,成為經典,有夠浪漫!」Shawn還特別強調,經典調酒的本質承載著「技術本位」,孕育出許多當代經典與創意調酒。我猜想其中的含意是:經典調酒蘊含的技術與知識紮實而精煉,能被廣為運用在所有調製過程中。
接著,他說了一句更浪漫的話:「並不是我在堅持做經典調酒,而是我打從心底太喜歡、太愛這件事情。」這再次呼應了他為何能如此沉醉於調酒基本功。他透露,未來的終極目標,是有朝一日能開發出如同 Penicillin、Pornstar Martini這樣的「當代經典調酒」。雖說是當代經典,但同樣是從舊時經典調酒延伸出來,成為廣為人知的新經典。
把自己的某部分交付給這個產業,就是這個意思。
「我會投入酒吧產業,是因為我實在太喜歡跟朋友去酒吧相處的那段時間。」Shawn特別喜歡酒吧裡的氛圍,不論是店家還是互不熟識的客人們,可能因為一個話題而有了交集,在那個瞬間,酒吧彷彿被賦予了另一個樣貌,隨即又回歸日常。「我們可能當一個晚上的好朋友,也不錯啊~之後可能不會再約了,也沒有留任何聯絡方式。這可能是一種保持良好距離、健康關係、大人性的社交,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在他眼中,酒吧是一個社交場域、一個讓人放鬆身心的地方,也因為在酒吧產業服務,讓他重新凝聚了許多失聯的朋友。
最一開始Shawn其實是名職業軍人,退伍後他曾考慮成為一名廚師,但最終選擇了調酒師。「廚師是沒有辦法跟人這麼直接面對面的,但酒吧的魅力不就在這邊嗎?跟人面對面這件事情。」在培養調酒技能初期,他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添購設備、材料,以及練習調酒技法。Shawn從小就意識到基礎的重要性,他認為,即使沒有完善的設備,還是能務實地培養技術。因此他親手製作冰塊,也練習鑿冰球。持續且踏實地朝著嚮往目標邁進。
你可能會發現,Shawn卸下軍職後,選擇投入的都是餐飲業,不免讓人好奇:餐飲業對他有何吸引力?「回到根本就是很喜歡吃喝這件事。自己在吃喝上面有要求、有講究,就會覺得如果能投身這個產業,那一定也很棒吧!」身為消費者時獲得的美好體驗,促使他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成為那優秀的外場人員、成為那廚藝高超的廚師、成為那技法精湛的調酒師。「當我看到有人在外場團隊是閃閃發光的,我會想要成為那樣的人。你好像跟這個餐廳融為一體,你好像就生在這邊一樣。你不覺得這件事很酷嗎?就像部隊裡也有天生很有軍魂的人。」
他也提到,透過餐飲業這個有機載體,能隨機地去撥動這些「有緣人」的生活,甚至回饋社會。「如果此時此刻你還不知道做什麼,然後你又剛好對這個產業有那麼一點點興趣,但你在害怕。如果今天我的表現,讓你想要投身這個產業,讓你想要做些什麼,我覺得那就很棒。」Shawn謙虛地表示,這些想法可能有點清高。但正因為對自己有所寄望,也深信自己能做到,因而持續努力著,我覺得很美。
「我也想要當裁縫師啊,也喜歡西裝。所以,千華在服儀上的設定就是穿成套西裝。把自己的某部分交付給這個產業,就是這個意思。」他願意將自己的更多面向融入到工作中。Shawn滿足地說:「現在也有在做菜啊, 餐、飲本身就一起的嘛。想當裁縫師,我上班穿西裝;想煮飯,我有廚房;想調酒,我有吧檯──三位一體多好!」最終,酒吧成為一個收藏夢想的寶盒、一個讓自己與造訪者都能安放身心的歸宿。
當兵那段時間對我來說蠻重要的,蒸餾出我對酒吧產業的熱愛。
永遠忘不了當下──第一次得知Shawn曾是職業軍人時的驚訝。除了從他身上看不太到迷彩影子外,對我而言,從職業軍人轉戰餐飲業,也是個頗具差異的變動。那麼,過往的軍旅生涯會如何在往後的酒吧職涯中掀起波紋呢?
Shawn點燃香菸後,將時間軸拉回從軍的那段時光。當時正值國軍人力短缺時期,每位士官兵都背負繁重業務。為了有效率地完成每日工作,必須條理分明地規畫「事情處理的先後順序」。他以知名電玩《Monster Hunter》為例:在遊戲中,玩家得完成多項難度不一且具有時效性的任務。「時間過了,你的任務就失敗了。沒有達成會怎麼樣?你會受到懲罰。」在軍中,如果任務未如期完成就會被「禁假」。有過從軍經歷的人,應該能夠體會「休假」對軍人們的重要性。因此,當你同時背負多種勤務時,必須迅速構思執行藍圖並立即行動,以確保休假權益,而在完成任務那刻,內心也會感到無比踏實。
「餐飲業跟其他很多專業領域不同的是:我們今日事,今日畢。很多事情是當下要處理的。」餐飲業的工作場景中,隨時會有立即需要處理的大小任務,小至點餐倒水,大至嚴重客訴的公關危機。Shawn以「即時客訴」為例,如果客訴未能妥善處理,後續所引發的後果,往往會由客人決定。他過去一個人上班時,經常要獨自處理複數任務。「十個客人就會有十個任務,十個任務又會再延伸十個任務出來。你同時要去巡廁所,又要幫客人做餐點,這都是很當下的任務。怎麼安排事情來回的順序是很重要的。」然而,他也曾因為分身乏術,誤將同一個沙發區座位重複給客人訂位。「我一個人要處理太多事情,所以有些細節被我忘掉了,這個超不應該的。因為客人就會覺得你不站在我這邊啊。兩組都是熟客,都是很要好的客人。結果一組安排在那邊(沙發區),一組安排在這一排(靠牆的單人沙發)。欸?坐沒十秒人就走了。他們傷心了,他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
回首軍旅時光,那段經歷幫助他在酒吧工作時能迅速釐清任務的輕重緩急,為了就是有效管控現場。那段日子成為他踏入酒吧產業的重要基石。「當兵那段時間對我來說蠻重要的,蒸餾出我對酒吧產業的熱愛。」
飲食啊~沒有那麼驕傲啦,這種吃喝的東西,這麼生活化的東西。
曾有段時間,我執著於嘗試冷門經典調酒,並堅持追求每杯酒「對」的味道。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酒吧給我的感覺不一樣了,似乎多了些壓力與拘謹。我開始自問:「我真的只是因為『這一杯』而踏入酒吧嗎?」不是的。我想,可能是氣氛;可能是與熟識調酒師的互動;可能是曾與朋友在這共度美好夜晚;可能是好幾次這裡給了我容身之處。唯有人與人之間交織出的奇妙緣分,酒吧才能是「酒吧」。
Shawn在工作上的總總堅持,不僅是為了維持調酒品質,更是注重客人整體的消費體驗。他認為視覺也是酒吧體驗的重要一環,因此保持樸素且俐落的穿著:不戴手錶、不配戴戒指耳環,甚至將自己類比為經典調酒──Gimlet。也絕不穿黑襯衫,因為對某些國家來說,黑襯衫只會出現在喪禮。另外,他也提到,不少人認為調酒沒有所謂對錯,但如果十人中有九人品嘗後覺得味道失衡,顯然這一杯是不合格的。假設平衡適中的味道為60分,其他細節處理得越好,分數則往上疊加。這是避免退步,很重要的自我叮嚀,而另一項堅持更是引起我的好奇──永遠將調酒視為次要產品。
「我覺得酒吧特殊的地方在於:可以一個晚上待八個小時。你要如何讓我待八個小時,又同時維持我的消費力?這個過程超級重要。你要讓我覺得這個地方值得消費那麼多錢,只有產品嗎?不可能。」Shawn認為酒吧吸引人的核心價值,除了酒類品項外,「以人為本的設定」才是關鍵,例如:店內家具的美感與舒適度、吧檯高度,以及服務人員的應對進退。他舉例:「你看,我八小時如果喝13杯、14杯好了,就當我喝到爛醉。你真的有辦法一直產出新東西給我嗎?我想不見得。可能最後三四杯我喝的都是Highball。我就想待著嘛,我就舒服啊。」他認為這才是酒吧該有的樣貌。
Shawn認為,今天顧客有緣來光顧,讓消費者願意付出多少錢是一種本事,更是工作職責。因此「Bar 千華」的低消平易近人且無限時規定。我想願意提供如此彈性的消費方式,或許是他希望每位到訪者都能用最自在的方式體驗,一方面也是對這間酒吧有足夠信心吧!
Shawn始終深信「生意的好壞並不完全取決於產品」,他認為,若過度執著於產品,反而容易忽略其他體驗環節。有些酒吧光是在「接聽電話」上就給人不好的體驗。「他們都會忘了自己當消費者時,那些不好的經驗,或者沒有把那些好的體驗當作一回事。」店家都希望自己的「那杯酒」具有一定市場價值,甚至是獨特的,如同「作品」一般。但如果一間店,只有那件「作品」帶給人良好體驗,要如何細水長流經營?他指出,許多知名酒吧在Google評論中得到負評,常見原因出自服務態度,而非產品本身。「你主要產品是酒,客人說酒很好喝,但其他東西都很糟糕,然後得到了一顆星。那請問你的主要產品究竟是什麼?是酒嗎?你沒有因為酒得到好的風評。那是不是代表打從一開始你就沒有跟客人站在同一陣線上,一開始就跟他們是對立的。只想要賣所謂藝術品、作品。」這句話無疑對我也是記當頭棒喝。因為有時會有「只要有理就是無敵」的心態,卻因此忽略每個人的價值觀、立場、感受皆不同。但我並不覺得這牽涉「社會化」與否,而是關乎於是否有心經營好一段關係,甚至是一份事業。「飲食啊~沒有那麼驕傲啦,這種吃喝的東西,這麼生活化的東西。」他輕鬆寫意地說著。
Shawn想傳達一個觀念──「客人是你的戰友,不是你的敵人。」業者若能時常保持「我是消費者」的心態,或許就會思索如何提供產品以外的價值。有時透過與顧客交流,還能從中汲取養分。他相信,多數消費者並無惡意,只是不擅溝通表達而產生誤會。
正所謂「魚幫水,水幫魚」,他將一般顧客比作友軍,而熟客則是部隊的一員。「得到同個編制的人支持很重要,再與盟友打好關係,一起完成今天晚上的作戰,完成今天的戰術方針是很重要的。」Shawn笑著自虧,這想法有點軍人。不過餐飲業的營業時段,確實是在作戰啊!回想起過去曾任職於一間日式燒肉店,用餐時間一到,可說是分秒不能鬆懈。
「那更像是,你願意把多少的自己放到這個產業?你願意把自己交給這個產業嗎?你有讓自己融入這個產業嗎?」Shawn認為,當立場轉換為消費者時,會與工作場景、產業更加融合,進而關注消費者體驗上的更多面向。此時他話鋒一轉,「現實考量上,可能我的想法太過於自我跟昭和浪漫。」因為許多知名酒吧面臨更大的營運壓力,光是消化過路客及預約客就已「蠟燭兩頭燒」,難以兼顧每一處細節。而「Bar 千華」位於中山區條通,生存門檻較低,但相對利潤也薄。不過「地方酒吧」的特殊之處在於:除了營業時對細節的追求外,非營業時間還需維繫顧客感情,例如:熟客會找你聊天、一起吃飯喝酒。以我個人觀察,這或許也造就兩種酒吧在消費習慣上的差異——「地方酒吧」常見單人或小組客人,顧客跟調酒師常有密切互動。即使互不認識的顧客,也能自然閒聊;「知名酒吧」則較常看到四至六人的每組入座人數,與他人的互動上,以同行熟人為主,或是「餐飲服務」層面。
真的很感謝那時候的自己願意去做這個很荒謬的決定,但我從來不後悔。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放諸現代,或許有那麼點不合時宜,不過我認為仍然能勾勒出多數人在不同生命階段中的追尋:滿足溫飽是首要條件,接著打造穩定的生存環境,進一步尋求豐富多元的情感連結,最終回歸內心深處,追求成就感、名聲或實現遠大目標。
但如果連「生存」都有一定難度,該如何對未來抱持美好期待?
回首19歲時,為了分擔家中的經濟壓力,Shawn不得不尋求超越當時年齡的薪資水平,同時盡量減少開銷。「職業軍人」因此成為他出社會後的首選——收入穩定且待遇優渥。披上四年的軍綠外衣後,家中經濟狀況總算得以改善,而他內心蘊藏已久的夢想也正悄悄萌芽。
退伍後,Shawn投身熟悉且喜愛的餐飲業,隨即面臨第一個現實難關──巨大的薪資落差。初入餐飲業,他的月薪僅有兩萬八,遠不及當兵時的收入。雖然家中經濟壓力暫時緩解,但每月仍需至少五萬元才足以維持家計。因此,他選擇同時兼兩份工作:白天在餐廳服務,晚上則是在酒吧,整天工時長達17小時。扣除通勤及洗澡時間,每天僅能睡四到五小時。「那個過程真的超痛苦,但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願意過那樣的日子,完全沒有生活品質,完全沒有好的睡眠,連吃飯時間都非常趕。因為餐廳、酒吧都是戰場性質的,即使有空檔休息時間,也只能睡覺,根本沒有力氣吃飯。」
回過頭看這段苦日子,他一點都不後悔。當時為了跳脫職業軍人的既定框架,為了實現心中夢想,很堅決要為自己好好活一次!他最後語重心長地說道:「現實真的很殘酷啦,你既然有了覺悟要脫離一份穩定的工作,就要有覺悟去承擔脫離以後的後果。」這樣高工時的生活,維持將近兩年。
由於求學時期並不是一位受矚目的孩子,因此Shawn希望自己能在事業上被大家看見。這份渴望驅使他拚了命向前,拚了命打磨職業的基本功。如今也終於能好好喘口氣「生活」了。
一回頭發現,哇~自己怎麼走過來都忘了,都不記得了。
如同多數傳統家庭一樣,Shawn的成長過程也經歷了不少「打罵教育」。一旦言行不符合家人期待,便會先遭到「否定」:否定你的作為、否定你的學習能力、否定你的興趣。唯有把書讀好才是當時最有價值的事。即使在校園中,也同樣遭遇相似狀況,甚至讓他因此放棄「閱讀」。原來,他曾是閱讀社的一員,只不過他特別喜歡看漫畫書,例如:怪醫黑傑克,卻遭社團指導老師批評為「沒營養」,甚至斷言:「你看,這種學生以後功課一定不好,他都在看漫畫書。」
這些被「潑冷水」的經歷使他對自己缺乏信心。Shawn說:「因為你被潑冷水潑到大,不可能花個五六年就去撫平這些事情啊。」然而,他在「朋友」身上找到了歸屬感。「我有幾個非常死忠,而且一路以來一直非常幫忙我、支持我的朋友。我們在人生每個階段都會互相分享狀態、鼓勵彼此、幫助對方之類的。這可能是從原生家庭得到的正面影響。」他用真誠的自己與朋友互動、維繫感情。Shawn苦笑著表示,生長在這樣的環境確實有點悲哀,「但我們不能讓自己活在那樣的悲哀之下,絕對不可以。只要隨時拉自己一把,你身邊的人都願意幫你,同時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也有能量去幫他。人是群居動物嘛,不可能孤獨的活著啦,太痛苦了。」
16歲的台灣學生常見的一天可能是:白天上學、下課去補習班、回家幫忙做點家事,或是幫忙家裡顧店,其餘空檔時間,或許就會跟朋友相約出去。但Shawn不是。「以前是高中下課要跑步到捷運站,只為了不要打卡遲到2分鐘。那種日子是冬天也都在流汗。捷運站來回奔跑的感覺其實並不好欸。我覺得像電影『鐘點戰』的感覺──時間就是金錢,那是真的!我那時候時薪才75塊,是不容許被扣一分鐘五塊錢的。之所以有現在的我,就是從那樣的家庭孕育出來。」除了承擔一般學生的義務,他還得透過工作讓自己三餐溫飽。在求學時期,他的義務已從單純的讀書變為「生存」。在這樣的狀況下,還要顧及課業可說是難上加難。Shawn無奈地說:「生存才是你現在首要的任務,已經不是把書念好這件事情。你光是在生存就用盡了力氣,上課只能睡覺,沒辦法啊,誰想要過這種日子?」在校園中,也有不少師長放棄了他,但仍有少數老師看見他的潛力。他回憶起三位時常鼓勵他的恩師:「明明就很聰明的人,為什麼你要這樣自暴自棄?為什麼不好好念書?」然而,家庭氛圍因素,再加上需要為了溫飽而努力生存,這些勉勵在當時有如杯水車薪一般。
由於家境關係,迫使他必須提早長大,肩負家計重任。沒辦法擁有正常童年,沒辦法好好談場戀愛,沒辦法享受娛樂。因此出社會後,Shawn希望極力改善生活品質,彌補過去一路走來坎坷的自己。「我不會因為家境貧困就放棄努力,我好像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事情。我只能逼自己。如果今天窮,窮到我這邊就好。我要想要去推翻這些,我想要去改善這些。」他不求大富大貴,只求能自由安排時間、好好睡一覺,以及從事一些小興趣。如同現在經營「Bar 千華」,正是為了自我實現,同時維持生活經濟所需,也希望能隨機帶給造訪者一些正面影響。
原生家庭帶給他巨大影響,讓他經歷「天道不一定酬勤」的日子。「你的努力是沒有盡頭的,這件事情很驚人耶。你努力過頭以後發現身體有些狀況,你好像也有些成就了。但一回頭發現,哇~自己怎麼走過來都忘了,都不記得了。」包括因為家境關係,畢業後得到軍中服務也是,讓他學會服從與遵守紀律,幫助他在往後工作中更願意自我要求。過去所行進的崎嶇道路或是「缺乏的東西」,造就現在能如此積極上進的他,並且堅定地完成事業上的目標。這讓我想到,枯葉終將成為一棵樹的養分,只要這棵樹有活下去的渴望。
這些顛簸的過往,以及面臨的複雜情緒,也讓Shawn更能同理吧檯前客人傾吐的每件事。「不要說得太矯情啦,不是說什麼:『我有酒,你有故事嗎?』我覺得那個都狗屎。有時客人難免會提到一些比較沉重的話題,但我相信,你當下就算不講話,是不是也能給他一種站在他旁邊的感覺,這個很重要。」酒吧真的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些場所,你即使喝了酒,也不一定能自在地侃侃而談。但酒吧就是有這種魔力,讓人輕易卸下武裝與面具,或者也可以說是調酒師的魅力吧!
調酒中的「六大基酒」每個都獨具特色,使用的原物料與製程也都各異。我認為每個基酒都能代表一種風格的人物,例如:威士忌好比有些年紀的紳士、琴酒有如戶外登山者……等等。每一次的品飲彷彿與另一人對話般。於是我很好奇,回顧過去,Shawn會從何者看見自己。
他肯定地回答:「Vodka。因為純粹。我一直想打磨好基礎,十年來未曾動搖過。過程既不華麗還很無趣,但很濃烈,那份執著很濃烈。」純淨無瑕的伏特加,背後蘊含著紮實製酒工藝,映照著他一路穩扎穩打的步伐與追求極致純粹的樣貌。
如果有機會做回臺中也不錯,因為我們家是臺中人嘛。
走過低谷,渡過急流,如今的Shawn能以屬於自己的節奏過生活。和他訪談後能感受出,他不僅熱愛酒吧產業,還有著強烈的事業心。這讓我對於他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些好奇。
Shawn分享了短期內的目標:希望四到五年內能到日本酒吧工作一段時間。他表示:即使無償工作也可接受,主要是讓自己浸淫在「酒吧文化」相對成熟的環境中,學習並吸收其精髓。他認真地說:「我覺得就算只是去刷馬桶,應該都能學到東西。」他認為,若決心想打造具有紮實文化內涵的產業或事業體,就不能抱持「炒短線」心態,因此希望透過親身體驗,將更深厚的文化導入產業,作為事業發展的基石。
「目前以條通為根,慢慢從條通延伸出去。」Shawn希望未來在事業版圖上,不只有經營調酒吧,也能打造更多元的酒吧類型。例如:能夠跟朋友一邊輕鬆地喝著High Ball、烏龍High(烏龍茶與燒酎混合的調酒),一邊開心唱歌的「卡拉OK吧」;或是服裝與音樂都相對輕鬆的「小酒館」。這些空間同樣貼近生活,也能讓顧客與店家以更自然自在的狀態共創獨特回憶,同時讓台灣的酒吧文化更加濃厚且多元!
此次訪談中,意外得知原來Shawn是台中人。他提及,未來也不排除將事業拓展至台中。「因為我們家是臺中人嘛,用這樣的方式實踐自我成就,同時對產業也有貢獻,我覺得是很美好的事情。」從他的語氣中,我感受到對未來的滿心期待。
「Mai-Tai,清涼濃烈真的是我的最愛,談人生經歷對我來說真的很沉重耶!我給自己大杯又過癮的 Mai-Tai 很合理,哈哈哈哈哈!」
「HOKY's Spirit Bar。店主虎克讓我知道了酒吧是什麼樣的存在。我人生第一杯單點的調酒,也是在那喝到的──黃金凱迪拉克(Golden Cadillac)。」
「役所廣司 主演的《我的完美日常》。近年我很喜歡平淡安靜還兼具美感的電影。也許是我需要,或是對那樣的生活有嚮往吧!同時再多推一部老片《東尼瀧谷》。」
「由衷感謝喜愛及不嫌棄,我不是有自信的人。只是埋頭做著喜歡的事就能被賞識,我想都沒想過。會保持熱忱的,不是酒哦!對世界及生活保持熱忱才是當好一個調酒師的根本吧!」
最後,再次感謝您蒞臨「人文酒吧」,如果您有任何收穫與建議都歡迎與我分享。
我是Nobody,期待再次與您相見!
企劃:林晉葳(Nobody)
訪問:林晉葳(Nobody)
撰文:林晉葳(Nobody)
設計:林晉葳(Nobody)
拍攝:林晉葳(Nobody)
您的寶貴建議是經營這間酒吧的核心。來分享您的想法吧!或是留言告訴我也可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