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常常覺得精神疾病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印象之中,好像精神疾病就是那些嚴重到生活無法自理的人身上得的病,而這些人應該都要被關在與世隔絕的地方。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面,這群「不正常」的人彷彿存在於整個社會之中的最邊緣,低調的在封閉的地方生活著。他們與常世之間,似乎有一道看不見的牆壁,將我們所活著的現實拆開成兩個面向:一個是精神疾病的世界--只有重症病患才接觸的到的世界面相--;另外一個則是我們所自認為的、「正常」的世俗社會。
然而事情並非如此,其實早在二十世紀的歐洲,這件事情就已經不是現實。
那些傳統被認為有問題、應該被約束在精神病院裡面的人,隨著社福制度的革新、時代的變遷以及醫學的演進,其實已經默默地融入社會大眾之中。
在20世紀以前,在精神醫學普遍沒有手段處理重度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躁鬱症、重度憂鬱症等等)的時代。當時的精神科醫生就有一種傾向,想要放棄治療這些當時無解的病,主張走到社會之中、服務那些有輕度精神困擾的資產階級。當時的理由也很簡單粗暴,就是因為這樣比較好賺。
而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興起之後,這樣的心理談話診所變成了精神醫學的主流,第一次讓精神醫學走進大眾的生活之中。
從此以後,其實精神醫學面對的主要群體,就是受各種文明病所苦惱的一般社會人士,反而不是對付那些難解的重症。而其實患有重大精神疾病的個案比例,約略在1%~3%左右,並不是大宗。
到了現代,精神科要處理的對象,大多也是以輕度的憂鬱、焦慮、失眠等為主,其實都是很常見的精神問題,且是一般人都會遇到的。在20世紀後半的精神藥物革命之後,多數的文明病也可以靠藥物處理基本症狀,進而得到緩解。
根據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調查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實際上擁有現代精神疾病的人還真不少,至少其中幾種疾病,像是大家最為熟知的憂鬱症和焦慮症,其實兩者相加所佔的疾病人口比例就將近10%。也就是說,當你走在路上看到的十個人裡面,很有可能就有一個人是被精神問題給困擾著的。
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除了那些少數且嚴重的精神疾病依然伴隨著人們以外,各種由於社會文化而產生的精神疾病層出不窮,且隨著文明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稀奇古怪的精神問題。
在我們這個年代,輕度的精神官能症,包括被看作是輕度憂鬱症、焦慮症、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等疑難雜症的、相較之下「比較沒有這麼嚴重」的精神疾病,曾幾何時,已經是在社會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文明病。
就統計數據來看,這些不舒服的身心症狀,和其他感冒、發燒、咳嗽等症狀相比,在發生機率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精神疾病其實是很普遍存在的一種疾病,只是因為社會對精神醫學的不了解和成見,社會大眾多數沒有意識到,這些輕微的身心症,也是一種應該要尋求醫療援助的、真正的疾病。
然而很遺憾的是,就算已經認知到精神症狀是一種真正的醫學問題,但當事者由於諸多因素,往往無法自知自己有問題。
精神疾病不像是其他那些會很明確告訴你的病,像是感冒會用發燒、頭痛、流鼻水等症狀告訴你。如腸胃炎會直接讓你上吐下瀉來「明示」自己的存在等等。
相反的,精神疾病往往是慢性且難以自知的,而正因為這樣的特性,許多其實擁有輕度精神困擾的人,至今仍無法自覺、並把這些偶爾為之、若有似無的苦痛當作是正常的身體反應,好像「本來」就應該會這樣似的。
而由於「精神疾病」這幾個字眼不只聽起來相當的刺耳,連用看的也是令人不太舒服、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在某些有待改正的社會觀念之下,精神疾病被不適當的汙名化,特別是在東方世界--這個講究大家都要「正常融入社會」的世界。
也因為如此,更多人諱疾忌醫,深怕自己走進身心診所之後,會被人家貼上一個「神經病」的標籤,也因此更加刻意去迴避精神醫學,世人也因此對精神科產生諸多誤會。
實際上,撇開那些被醫學看作是最嚴重精神疾病的那幾種特定疾病,大部分精神科(或稱身心科,一個取得比較好聽,又不至於讓人想到負面病況的字眼)所碰到的問題,其實非常的日常且生活化。
舉凡各種幾乎可以說是流行文明病的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輕度憂鬱、焦慮傾向等等,全都是精神科的專長。而這些問題,則都是現代社會人難免會碰上的一些生活上的小困擾。就如同家醫科擅長處理的感冒問題那樣,輕微的精神困擾其實也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
如果能早期發現問題,小小的憂鬱就不會演變成重度憂鬱,原本可能會嚴重發作的焦慮症也可以被控制下來,惱人的失眠的問題也會獲得改善,甚至自律神經系統也能在一番整修之後恢復正常,其他的小病小痛也因此迎刃而解。
可惜的是往往要到了這個時候,患者才會明白,原來所謂精神疾病不過就是這樣,其實和去其他科別的診所看病一樣,只要吃了藥就能讓病況改善,實際上和其他疾病並沒有什麼差別。
因此,為了促進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本章節將會介紹一些現代常見的精神問題,協助大眾了解精神醫學的現況,與所謂的精神疾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面對現代諸多文明病,能越加了解疾病的根本,就能夠好好的應對,而掃除那些盲目的畏懼,讓世人正確認識所謂精神疾病的世界究竟是如何樣貌。
畢竟這個專題的重點是科普精神醫學,希望讓大家更了解精神醫學的現況。如果讀者認為自己有相關的困擾,需要專業醫護的幫助,請勇敢的掛精神科。但療程需要有耐心,醫生與個案之間、互相信任的關係也要花時間建立。
根據筆者自己的經驗,現代的精神科醫師其實很彈性化,並不是你一定要完全符合DSM或ICD-10(國際疾病分類規則)的疾病條件才會幫你處理。
各種輕微的精神官能症,其實都是精神科的處理範圍。(甚至診所內也有備感冒糖漿,根本和家醫科沒什麼差別)而精神科的執業醫師通常都有不錯的心理素質,溝通技巧是他們專業訓練的一環,不需要太過擔心。
在正式進入後續的現代精神醫學章節之前,請注意,後續提供的資訊,主要來自於美國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至今已經更新至DSM-5-TR (2022)。裡頭的診斷內容對於外行人來說僅能當作是參考,詳細且深入的問題,請洽診所執業的精神科醫師。
雖然上一章的精神文明史已經有提過,但為了防止對歷史沒興趣、直接跳到這個章節的讀者,還是重新介紹一下這本精神醫學的總指南。
所謂DSM-5是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英語: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DSM-5)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於2013年的更新。2022年發布了5版的第一個修訂版(DSM-5-TR)。
這是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分類學和診斷工具。在美國,DSM是精神疾病診斷的主要準則,堪稱精神醫學界的聖經。DSM出現時,還被稱為是精神醫學史上的偉大革命。
基本上,DSM可以當作是各種奇異精神疾病的統計總整理,內含高達上百種不同精神疾病的統計研究。由於新時代的到來會產生新的文明病,故裡面的診斷指南會不斷更新,甚至乎有完全推翻過去主張的事情。
例如以前曾將同性戀當作是精神疾病(性別認同障礙)。而隨著時代進步,這種認定也被移除,不再被當作精神疾病。這也表示了精神疾病的認定真的和當代社會的價值觀息息相關,說精神疾病就是文明進化產生的病也不過分。
至於ICD-10,是WHO公布的《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的第十版,裡面有些精神疾病的判斷標準和DSM不同。
基本上,在現行的全球性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對各種疾病的公用代碼,都是參考自ICD-10的規範。但精神科診斷的標準,就由各地的精神科醫生自己參考DSM或著ICD,然後靈活的「在地化判斷」。
實際上,診斷精神疾病這種事情,自精神分析學出現以來,一直是一種仰賴醫生經驗和直覺的藝術。只能說,在精神醫療的範疇中,還是有很大的彈性,治療的方向如何,就是醫生自己的獨門功夫了。
※執筆時已經確認ICD-10更新至ICD-11,但據筆者所知,醫療院所的疾病代碼多以舊版ICD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