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底的時候,我讀了一本關於正念的書,書中前面的部分裡,提到各種焦慮的狀態、擔心與不安的煩惱簡直栩栩如生。一邊讀不斷心想「這就是我」「這根本就是我」「這根本完全就是我」。
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忍不住一直往下看,並且開始嘗試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正念的練習方法,經過了一個月我覺得有一些有趣的改變,想要記錄一下,也想要分享給對於正念有興趣的人。(而且在申請完方格子的帳號經過將近一年後,我終於知道我可以寫些什麼了)
書名是《如果停不下來,就先學會慢下來:52種簡單易行的正念練習,幫你化解壓力,找回專注力》
在書中有些我非常喜歡的段落,
在面對忙碌、壓力、憤怒、焦慮等任何負面狀況與情緒時,我們的反射動作常會是試著克服或改變它們,但這種在第一時間所升起的念頭或採取的行動,往往只是直覺的「反應」,而非帶有智慧的「回應」。
這段話讓我突然想起在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直覺的反應」的瞬間其實經常在出現。
最近一次出現「直覺的反應」跟所做的練習是因為洗碗機。因為調理盆沒有放好,致使洗完之後一打開洗碗機就看到調理盆接了滿盆的水。平常有點愛碎念的室友看到了就說,你是要用這個接多少水?這個是這樣用的嗎?之類的。
我心中就突然有點生氣,覺得這不過就是把它拿起來重新稍微洗一下就好的小事,為什麼讓人這麼煩。平常家事大部分也都是我在做耶,到底為什麼要讓人這麼煩。
像這個時候,我都會感覺到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什麼迅速地從身體裡咕嚕咕嚕的跑上來。尤其是被否定、或者被質疑的時刻,這種咕嚕咕嚕的感覺就好像馬上形成一種防衛機制,想要反駁、想要辯解,然後就想要攻擊別人。
我想這個就是直覺的「反應」。當我意識到這種反應出現的時候,我盡量地讓我自己去感覺我當下的感覺。像書中所描述的:
帶著覺知,真實體驗當下的每一種感受,清楚情緒是變化無常的,並利用看見、理解、繼而接受的進程,接受每一種念頭與情緒。
於是我讓自己變成一個旁觀者,而不是那個陷入憤怒覺得不平的角色當中。然後覺得,喔~原來這個是生氣氣的形狀。我要把它打包起來,深呼吸,然後想像自己站在南湖圈谷的上方,煩惱像是一顆石頭,在深呼吸的時候它也咕嚕咕嚕的滾到圈谷裡了。
然後我留意到擦手巾上面可愛的圖案,我盯著廚房的擦手巾,想到這是去年去日本旅行的時候在淺草買的。那天大雨滂沱,我們吃完早餐盯著外頭的大雨覺得雨大到荒謬的好笑。再次回想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於是剛剛令人不快的情緒彷彿完全消失了,就這樣消失在南湖大山的圈谷中,消失在東京的一場大雨裡。
我心裡覺得有點驚訝於這種變成旁觀者的感覺所帶來的效果,覺得細緻地感受到自己情緒的變化也很有趣。希望在新的一年也可以持續練習,變得能夠不要那麼容易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