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書vs電子書對大腦的影響—《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年買了電子閱讀器,這兩年來,我紙本書跟電子書都有,交互閱讀,始終覺得閱讀電子書好像少了什麼?比較記不住書中內容,原本以為是我老了,記性變差。
看了這本書,才恍然大悟:
原來看電子書,
大腦會自動變成「略讀」模式,不重視細節。

raw-image



好讀者的:
第一種生活:蒐集資訊、習得知識
第二種生活:閱讀多樣化的娛樂形式、純粹的消遣和強烈的浸淫之樂
第三種生活:反思的生活
(這點我很有同感,遇到問題時我習慣到書中找答案,
閱讀幫助我改變,變成更好的人)



作者擔心,閱讀數位媒體時的「略讀」,
會不會導致思考過程(批判性分析、同理心、反省)日益萎縮,
進而損害民主社會?



娜汀史卓森(Nadine Strossen)在《仇恨:為何我們應用自由言論而非審查制度加以抵抗》書中說得好:

「民主所面臨的巨大而未充分討論的危機,
並非民眾表達不同觀點所致,
而是因為它無法確保所有公民都受過完善教育、能運用完整知識來構築那些觀點,
民眾免不了會受煽動:恐懼勝過理性,省思能力倒退,
連帶使得省思對於理性、同理心決策的影響也跟著衰微」
(我覺得這段描述也適合台灣)



作者特別強調「同理心」:「跨入」別人的觀點,
我想起最近閱讀的多本西方著作,不約而同的強調這點(有的稱為「慈悲心」),
我在想,為什麼同理心這麼重要?
就像我們愛看金庸、張愛玲、珍奧斯丁的小說,
覺得作者筆下的人物,就是我們的心情故事啊!
許多成功的戲劇,不也是有如此強烈的連結感?所以我們願意一看再看。
「在獨處時產生的豐饒的交流奇蹟,或許已經是一種學習愛的方式」。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觀察,
例如醫生這種需要與時俱進的職業,
如果因為研究報告太長而沒有好好精讀,
或是診斷時「見樹不見林」,沒有作整體評估,
對病人可能做出錯誤判斷。
(我想不止是醫生,哪個行業不需要宏觀的視野?主管、老師也需要)



作者認為:
「我們類比、推論、同理和背景知識過程之間的連結不斷鞏固強化,
最終會超越閱讀行為本身。
當我們於閱讀時一再連結這些過程,
就更容易將之應用在我們生活中,
梳理我們的動機、意圖,以更敏銳的洞察力、智慧,
來理解別人為什麼會這樣想、有那種感覺。
這不僅是同理心的的同情面之基礎,
也對形成策略性思考大有幫助。



但,這些被強化的過程並非不勞而獲,不是不必練習就會生成。
基本的神經學原理:用進廢退,
適用於每個深刻閱讀的過程,也適用具可塑性的閱讀腦迴路。」



作者很擔心當今美國太多年輕人因「太長/沒讀」的現象,甚至是種危機,
也得到很多美國教授的迴響。
她提出的解決之道是:投資老師,讓老師可以指導學生使用每一種媒介,成為好讀者
這本書也講到,如何讓兒童喜歡閱讀,
家長可以參考。



我誠實說,這本書看起來有點嚴肅,
但深入閱讀後,就會發現:原來我深深愛上閱讀的原因,就是這個!
有點像福爾摩斯辦案,抽絲剝繭般的分析、研判。
讀完這本書,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
喜歡閱讀,是多棒的事!


我畢竟是LKK的老一代,習慣紙本書閱讀,
所以我還是盡可能的借實體書。
我並不排斥電子書,就如作者所說,電子書的特點是「快、略讀、不重視細節」
所以當我想找資料、保存書時,我會利用電子書。
讀電子書時,我就作筆記,用紙筆寫下來,幫助自己深入閱讀



=================================

書名:
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


原文書名:
Reader, Come Home: 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
作者:瑪莉安・沃夫  (Maryanne Wolf)
譯者: 洪世民
出版社:商周出版


電影 、影集、閱讀的心得。 在痞客邦的「花。 酒。 香」主站還有品酒、日本線香、香皂的心得文。 https://cafe25.pixnet.net/blog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取得不好! 千萬不要被書名誤導!這本書主要在講先療癒好自己的童年創傷, 先照顧好自己,先愛自己, 再談原諒。 甚至「不原諒,也可以!」 作者親自坐下來,緩緩講述他的童年受創經驗, 也提供方法,一步步帶著你走出創傷, 如果你沒錢去看心理諮商,我很推薦這本。
醫學博士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在《大腦逆齡指南》的「補充營養大作戰」章節中,建議下列營養補充劑,至少堅持三個月,每天服用,才可能改善症狀。 作者提到每個人的預算、時間、信心不同, 所以提出三種方案,你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既然是學習來的反應, 這表示是後天造成的, 非先天的它是習得的, 既然能「習得」,就能反向消除! 自己要一關又一關克服,善用資源(書籍、社群、五圈朋友理論)。 最後「當自己的父母」!
5/5《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憂鬱症是頑強的敵人,就算康復, 只要「悲傷心情」與「絕望想法」之間有了連結, 就可能讓憂鬱症復發。 而禪定練習, 是學習「想法不等於真實」,「想法來來去去,我對它不作反應」 讓憂鬱迴路無法連結。
作者認為,如果伴侶可以成為我們的後盾,支持我們、讓我們有安全感, 我們就能全神貫注,面對人生中的挑戰,把生活過得精彩, 這就是「成年人的安全基地」。 所以,依附並不是壞事, 重點是「找對人來依附」。
寫過《療癒寫作》、《心靈寫作》的娜妲莉‧高柏,竟然得了癌症!在這本書中,她將這段求醫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 要到什麼時候, 台灣社會才會進步到,明白病人最需要是「陪伴」, 至於醫療建議,就留給醫生去作吧! 你不用特別做什麼,甚至問病人有什麼需要, 幫他跑跑腿、買東西, 就是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取得不好! 千萬不要被書名誤導!這本書主要在講先療癒好自己的童年創傷, 先照顧好自己,先愛自己, 再談原諒。 甚至「不原諒,也可以!」 作者親自坐下來,緩緩講述他的童年受創經驗, 也提供方法,一步步帶著你走出創傷, 如果你沒錢去看心理諮商,我很推薦這本。
醫學博士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在《大腦逆齡指南》的「補充營養大作戰」章節中,建議下列營養補充劑,至少堅持三個月,每天服用,才可能改善症狀。 作者提到每個人的預算、時間、信心不同, 所以提出三種方案,你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既然是學習來的反應, 這表示是後天造成的, 非先天的它是習得的, 既然能「習得」,就能反向消除! 自己要一關又一關克服,善用資源(書籍、社群、五圈朋友理論)。 最後「當自己的父母」!
5/5《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憂鬱症是頑強的敵人,就算康復, 只要「悲傷心情」與「絕望想法」之間有了連結, 就可能讓憂鬱症復發。 而禪定練習, 是學習「想法不等於真實」,「想法來來去去,我對它不作反應」 讓憂鬱迴路無法連結。
作者認為,如果伴侶可以成為我們的後盾,支持我們、讓我們有安全感, 我們就能全神貫注,面對人生中的挑戰,把生活過得精彩, 這就是「成年人的安全基地」。 所以,依附並不是壞事, 重點是「找對人來依附」。
寫過《療癒寫作》、《心靈寫作》的娜妲莉‧高柏,竟然得了癌症!在這本書中,她將這段求醫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 要到什麼時候, 台灣社會才會進步到,明白病人最需要是「陪伴」, 至於醫療建議,就留給醫生去作吧! 你不用特別做什麼,甚至問病人有什麼需要, 幫他跑跑腿、買東西, 就是很大的幫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Thumbnail
文章包含: (1)一堆閱讀器的好處 (2)為什麼用閱讀器閱讀量會增加 (3)6吋閱讀器的三大優勢 (4)一些你正在找能說服你買下去的理由大全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閱讀的態度可能會發生改變。這篇文章著重於從務實派者的角度出發,探討閱讀與學習需求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閱讀技巧,分享了作者個人的閱讀心得和轉變。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該是面對手機成癮的壞習慣吧!看似一機掌握全世界,殊不知是越來越脫離現實。 「自己明明從以前就很愛看書,現在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專注。一讀到需要聚精會神的篇章,便把書丟在一旁。」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沒有閱讀習慣,一直是許多人最困擾的事情。 你今年又在制定要養成閱讀習慣、要讀幾本書的年度目標嗎?這可能是許多人每年給自己的期許,但等到年末回顧時,才發現今年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過了。如果想來點不一樣,可以看看這本閱讀變現!
Thumbnail
記得2012年到西班牙念書時每次搭地鐵、公車時總會看到有人專注地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這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前述的閱讀風氣也逐漸消逝,低頭滑手機成了日常景象。有人說,人手一機是造成人們閱讀的習慣改變,但螢幕真的是大家不再閱讀的主因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一探西班牙人的閱讀世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Thumbnail
文章包含: (1)一堆閱讀器的好處 (2)為什麼用閱讀器閱讀量會增加 (3)6吋閱讀器的三大優勢 (4)一些你正在找能說服你買下去的理由大全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閱讀的態度可能會發生改變。這篇文章著重於從務實派者的角度出發,探討閱讀與學習需求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閱讀技巧,分享了作者個人的閱讀心得和轉變。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該是面對手機成癮的壞習慣吧!看似一機掌握全世界,殊不知是越來越脫離現實。 「自己明明從以前就很愛看書,現在卻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專注。一讀到需要聚精會神的篇章,便把書丟在一旁。」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沒有閱讀習慣,一直是許多人最困擾的事情。 你今年又在制定要養成閱讀習慣、要讀幾本書的年度目標嗎?這可能是許多人每年給自己的期許,但等到年末回顧時,才發現今年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過了。如果想來點不一樣,可以看看這本閱讀變現!
Thumbnail
記得2012年到西班牙念書時每次搭地鐵、公車時總會看到有人專注地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這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前述的閱讀風氣也逐漸消逝,低頭滑手機成了日常景象。有人說,人手一機是造成人們閱讀的習慣改變,但螢幕真的是大家不再閱讀的主因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一探西班牙人的閱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