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白話文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安定而有序,甚至連原本應該用來戰爭的馬匹,也被用來耕種土地,這顯示出和平與豐盈;但若天下無道,則戰爭與混亂將隨之而來,軍馬在郊外四處游蕩。最大的災難來自於不知足,最大的錯誤來自於過度的欲望。因此,知足常樂,知足就是足夠的。 3.解釋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社會的秩序是安定和和諧的,人們的需求也不再局限於物質或權力的爭奪,甚至原本應該用來作戰的軍馬,竟然能夠被轉用來耕地施肥,這顯示出一種平靜與繁榮的狀態。這並不是說馬變得無用,而是說在有道的世界裡,人民不再需要依賴暴力和征服,社會的需求也從侵略性變為了建設性,這是一種自然和諧的表現,象徵著人們生活的富足與安寧。 然而,當天下無道時,社會就會陷入無序與混亂。這裡的「戎馬生於郊」指的是戰爭與衝突的泛濫,當社會失去秩序,軍馬就會徘徊在郊外,意味著無休止的戰爭與暴力。這種景象正好顯示出當「道」缺失時,世界便會充滿不安與紛爭,無論是軍事還是日常生活,都會受到不安的影響。道家的觀點是,社會的動盪與暴力來自人心的失序,當人們的行為與道脫節時,暴力與混亂便無可避免。 進一步說明,最大的災難往往來自於「不知足」的心態。道家認為,不滿足現狀、不珍惜擁有的東西,將會讓人不斷陷入無盡的欲望中,而這樣的欲望往往是無法滿足的。欲望的過度膨脹不僅會讓人迷失自我,還會引發內心的不安與外界的衝突,進而帶來災禍與不幸。這段話強調的是,若人不能知足,對欲望的追逐將會成為他們的禍根。 最終,這段話的精髓在於「知足」的智慧。當人能夠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並且不再對過多的物質與欲望有所追求時,他將能夠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安定。知足並非是一種消極的自滿,而是對現有生活狀況的積極接受與感恩,它讓人擺脫過度的執著與渴望,避免了無謂的煩惱與衝突。只有這樣,才是達到真正的內心安寧與長久的和諧。道家在這裡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滿足和對當下的接受,而不是無止境的追求。 總結來說,這段話強烈表達了道家對「知足」的重視,並警告人們過度的欲望會導致災難,而知足則能帶來長久的和諧。它教導我們,在追求外界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時刻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感恩,這樣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避免無盡的痛苦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