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六十七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2. 白話文 天下的人都說我的道理很大,似乎不合常理。其實,只有道理很大,才會顯得不合常規。如果它合常規,那麼它早就變得過於細微了!我有三寶,堅持持守它們。第一個是慈愛,第二個是節儉,第三個是不敢居於天下之先。因為慈愛,所以能夠勇敢;因為節儉,所以能夠拓展;因為不敢居於天下之先,所以能夠成就事物長久的發展。現在如果放棄慈愛而追求勇敢,放棄節儉而追求擴張,放棄謙遜而居於先頭,那麼必將喪失一切!慈愛使得戰爭得以獲勝,使得防守保持堅固。天將會拯救他,並且用慈愛來保護他。 3. 解釋 這段文字深入探討了「道」的深遠意涵。老子提到,天下人認為他的道理看似不合常規,因為他的道是如此的“大”而超越常識,才讓人覺得它像是與眾不同,甚至有些不合時宜。而這正是道的精髓所在——真正的大道,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因為它深邃且廣闊,遠超過世俗眼光的框架。如果道理太過合乎規範,過於細緻,那麼它也會變得過於狹窄,缺乏生命力和持久性。 在這段話中,老子進一步指出了他所擁有的「三寶」,這三樣東西是他所珍視的核心價值觀。第一寶是「慈」,這是道家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代表著一種對生命的關懷和對他人無私的愛。這樣的慈悲讓人擁有勇氣,能夠在面對困難時堅強不屈。第二寶是「儉」,這代表了節制與簡樸。儉能夠使人穩重且有深度,能夠拓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會在繁華和奢華中迷失自我。第三寶是「不敢為天下先」,即謙遜。老子認為,謙遜讓他能夠在世界的運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會因為過分爭奪而失去平衡。 老子告誡說,若失去了這三寶中的任何一樣,就等於丟失了成功的基礎。如果去掉慈愛而追求單純的勇氣,失去了節儉而追求擴張,或者放棄謙遜而居於天下之先,那麼結果將是災難性的,無法達到長久的成功。 最後,老子也強調了「慈」的力量。當用慈愛的態度去面對戰爭時,能夠獲得勝利;用慈愛的態度去守衛自己,能夠保持堅固。這也是道家對「無為而治」的具體表現,即通過內心的柔和與包容來抵擋外界的侵害。天將以慈愛來保護他,這顯示出道的力量遠遠超過了外在的武力或權謀。這是一種「順應天道」的智慧,讓人們在自然的規律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總結來說,這段話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於外在的強勢,而是來自內心的慈愛、節儉和謙遜。這三寶是道的實踐,只有在保持這些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夠擁有長久的成功,並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 白話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的王者,是因為它能夠善待低處,所以才能成為百谷的王。因此,聖
1.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2. 白話文 古時真正善於實行「道」的人,不是刻意讓百姓變得聰明,而是讓他們保持純樸與自然。因為百姓之
1.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
1.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 白話文 順應自然,不刻意作為,處事無為,淡泊無味。無論大小、多少,都要以平和之心
1.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 白話文 「道」是萬物的根本奧秘,是善人的珍寶,也是惡人能夠依憑的依靠。美好的言
1.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 白話文 大國應該像江河的下游,像天下的雌性,成為萬物交匯的地方。雌性往往以靜
1.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 白話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的王者,是因為它能夠善待低處,所以才能成為百谷的王。因此,聖
1.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2. 白話文 古時真正善於實行「道」的人,不是刻意讓百姓變得聰明,而是讓他們保持純樸與自然。因為百姓之
1.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
1.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 白話文 順應自然,不刻意作為,處事無為,淡泊無味。無論大小、多少,都要以平和之心
1.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 白話文 「道」是萬物的根本奧秘,是善人的珍寶,也是惡人能夠依憑的依靠。美好的言
1.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 白話文 大國應該像江河的下游,像天下的雌性,成為萬物交匯的地方。雌性往往以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宰我呀宰我,白日酣眠,笨拙第一。 顏回呀顏回,學海無涯,德行第一。 水良呀水良,洞悉己心,嗔恚第一。 君子呀君子,舉止端正,能量第一。 笨拙:我的笨拙行為是你給我的反應,聰慧的心是我給你的愛。 我這一家所說的四色世界,黃是笨拙,紅是能量,藍是德行,黑是嗔恚,這是四根支柱。我們的世界由這四種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宰我呀宰我,白日酣眠,笨拙第一。 顏回呀顏回,學海無涯,德行第一。 水良呀水良,洞悉己心,嗔恚第一。 君子呀君子,舉止端正,能量第一。 笨拙:我的笨拙行為是你給我的反應,聰慧的心是我給你的愛。 我這一家所說的四色世界,黃是笨拙,紅是能量,藍是德行,黑是嗔恚,這是四根支柱。我們的世界由這四種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