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下,買書和讀書似乎存在必然的關係。對愛書人來說,即使購書之初,沒有全力以赴讀完,但心裡都有日後遍覽到底的打算,正因為如此,這個良善的動機一直受到寬容和理解。
不過,說來慚愧,我之所以重讀「美」本傑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一書,是由於最近買到吉川忠夫《古代人的夢與死》(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1)所促成的,兩書主題皆聚焦於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這很大程度激發了我欲為之比較閱讀的熱情。《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一書甫出版,我即豪情地購下,快意讀了數十頁,可是,我這閱讀的激情沒維持多久就戛然而止了。在那以後,也就是相隔12年的2016年,書神再次召喚了我,我才又從第二章開始讀起,坦白說,我費了很大力氣才進入了作者的思想文脈之中。
正如上述,我第三次閱讀這部博大精深的專著,正是受到吉川忠夫的書名《古代人的夢與死》的刺激,因為「夢與死」這個主題總是令人著迷:與古代遙遙相對的現代人真能透過什麼方法解讀「古代人的夢與死」?儘管有上述誘因,在此我依然要指出一個疑惑。事實上,吉川忠夫原書《中国古代人の夢と死》(平凡社,1985)出版得很早,而中文譯本是在日文版問世40年後出版的,奇妙的是,原書名中的「中國」一詞不見了,雖然在中譯本的封面上以模糊白字顯示。我不得不連想起來,這種刻意的隱藏與設計是因於什麼樣的政治思想顧忌?為何它不能像本傑明.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那樣,慷慨大度而顯明地探討「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確切地說,吉川忠夫在該書第一章〈如魂氣無不知也〉分析道:「到了公元二世紀,東漢王朝伺候內事的宦官勢力驟然擴大,對此深感痛絕的有為之士們以「清流」「有德之賢者」自居,而稱宦官及其牽連的勢力為「濁流」,兩派的對立抗爭日益白熾化。」(第7頁)退一萬步說,在現今看來,吉川忠夫還原了這些古代中國(因厚葬與薄葬風俗)「清流與濁流」的抗爭史實,應該不至於危及和衝垮當今中國的政治思想體制吧?倘若說有什麼影響的話,依我看,這頂多算是作者重述古代中國政治鬥爭細節之時必然的回光返照罷了。
話說回來,我作為這兩部專著的現代讀者有兩個感悟:首先,我不是激進人物或極端愛國主義者,不會藉此機會放出政治野心或見縫插針批評,相反,我在深刻的閱讀體驗中,意外獲得了一種內在的寧靜感,一種用語言文字難以表達的愉悅之境。我想,如果要我立刻做出簡要結語的話,我會這樣表述:但願我能像漢學家那樣解讀古代中國的思想。又或者說,若果我練就了這樣的功力,我定然要全力以赴的,先不說我能從中取得什麼成果,至少可以證明一件事,我是否已經擺脫了眼高手低的幻影?(202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