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普考之後的三年五年,生活確實穩定,但真的美好嗎?為了尋找這個答案,跌跌撞撞好幾年,而我終於決定按下暫停鍵,從朝九晚五六七八的狀態解放。
「順遂」的康莊大道
老王樂隊唱著「重覆的日子該怎麼逃跑,千篇一律的日常多煩腦......」
大提琴的深邃音色,像是傾訴著考生的無奈。
當年風風光光地畢業就拿到公部門的入場券,得到身邊所有長輩的肯定,一如我從小到大按部就班的生活,而這張門票似乎也意味著我的人生從此踏上康莊大道。
轉眼之間,在這份穩定工作的餵養之下,有能力過著餘裕的生活,可以規律儲蓄投資、體驗無菜單料理、購入名牌包、安排國外旅行等,一切看起來光鮮亮麗,如同世俗認為的美好而穩定。
然而,內心卻處於茫然的惡性循環,時常質疑工作的意義與價值(白話文:寥寥無幾的成就感)。
受訓時,許多授課的長官前輩總喜歡說一句「身在公部門好修行」,依舊記得當時的同期偷偷和我抱怨:「我真的好討厭這句話!彷彿我們真的變成徹底的公僕!」當下的我,仍有社會新鮮人的熱忱與對公共事務的抱負,只是笑笑地附和著。
直到自己第一次碰上不可理喻的案件,儘管心中憤慨激昂,卻只能聽命辦事。面對這樣的無能為力,當時的竊竊私語突然在腦海浮現——原來那位同期才是人間清醒的人,打從開始,她就通透遊戲規則。
後來,只要遇到無理的民眾或是荒唐的長官,我也用「身在公部門好修行」催眠自己;身邊也有許多資深前輩總說「不要跟錢過不去」、「領多少錢做多少事」,「這份工作不是讓你自我實現的」等。聽著這些老生常談,我也認命地走在這條康莊大道,享受穩定生活的美好:連十的工作天數、破百的加班時數、無數的臨時專案等,甚至,連同住的室友常常混淆,究竟是上班還是下班;是在打研究所作業還是辦公室報告。
而我一直都認為,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對於能走在這條康莊大道,我始終抱著是自己攢了足夠的幸運,也因此,我也很享受沿路風景,專注欣賞著每棵樹、每朵花、每場日出與日落,投入自己很多很多的時間,盡力完成那些瑣碎的日常工作與緊急的專案任務。
「脫軌」的崎嶇小徑
每個月1號薪水入帳的規律,營造舒適圈的美好,直到去年經歷了起伏,康莊大道漸漸變成惴惴夢靨。日常空轉的消磨,終究消去膠原蛋白,也磨去人生憧憬,甚至,有好幾個瞬間,我質疑過去所有的順從聽話,其實也只是讓我淪為永遠不會漲價的商品,日復一日地做功德。
終於,在好幾個原因交錯之下,我決定按下暫停鍵,把自己踢去南半球,實現從小到大的留學夢。
變動本來就是人生的本質。
雖說自己本就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和身邊友人分享這個決定時,大多都沒有太驚。
然而,坦白說,30歲的人生轉個大彎,轉到現在還是有點害怕。
休息幾週,看到瘦下來的體重數字,決定回頭思考按下暫停鍵的原因,也給現在沒有薪水的不安增添點堅定感:自己仍是幸運的,有這個休息的機會,也有這個冒險的勇氣。
所以,我暫時從三年五年的穩定狀態逃跑,跳上脫軌列車,頭也不回地闖入崎嶇小徑,展開一場沒有收入的自我療癒與追夢旅程,而我也決定將一切記錄下來。
這一年的我,離開舒適圈的我,會是什麼樣子呢?一年之後的我,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