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范安德爾研究所(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的最新研究顯示,癌症風險的起源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早,甚至可追溯至胚胎發育階段。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表觀遺傳狀態與日後的罹癌風險密切相關。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癌症觀點,強調表觀遺傳機制可能是影響罹癌風險的重要因素。
🔗 原始新聞連結
隨著表觀遺傳學的深入研究,未來癌症預防可能不再只關注環境與生活習慣,而是向胚胎階段延伸。個人化表觀遺傳治療可能成為癌症預防與治療的新方向。
中國 AI 公司 DeepSeek 推動的開源人工智慧模型,正在挑戰 OpenAI、Anthropic 等閉源模型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新興開源平台 Oumi 也吸引全球頂尖學術機構支持,歐盟則推出 OpenEuroLLM,試圖建立符合歐盟價值觀的開放模型。與此同時,DeepSeek 的安全漏洞問題也引起專家擔憂。
🔗 原始新聞連結
AI 產業的開放性與安全性之爭將持續發展,未來可能出現更多混合模式,如部分模型開源、部分關鍵技術閉源。此外,各國政府可能開始對開源 AI 設立更嚴格的監管機制,以平衡技術創新與國家安全。
保時捷宣布,將在 2029 年前裁員 1,900 人,以應對電動車需求減少帶來的影響。中國市場銷量下滑 28%,導致全球銷量下跌 3%。這不僅影響保時捷,也使整個德國汽車產業面臨壓力,可能導致經濟進一步下滑。
🔗 原始新聞連結
歐洲電動車產業將面臨更大挑戰,特別是在中國電動車崛起的背景下。車企可能尋求多元化能源發展策略,而政府減碳標準的壓力可能促使企業加速電動車技術創新。
國泰世華銀行被指控,其信用卡核心系統由具中國政府背景的企業承接,引發個資安全疑慮。國泰世華銀行否認此指控,強調合作廠商來自新加坡,且所有系統經過嚴格資安測試。然而,市場仍對中資繞道進入台灣金融科技產業的風險保持高度關注。
🔗 原始新聞連結
全球金融科技產業將加強供應鏈審查與資安防護機制,政府監管力度可能升級,特別是在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
美國總統川普提議對台灣晶片課徵高額關稅,試圖迫使台灣半導體企業赴美投資。然而,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指出,這種策略不僅無法提升美國半導體競爭力,反而可能導致成本上升、削弱企業獲利,並影響全球供應鏈。
🔗 原始新聞連結
美中科技戰將持續升溫,全球半導體產業可能面臨供應鏈重組。企業將加速多元化生產基地,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可能影響亞洲多家頂級企業,如三星電子、宏橋集團等,可能因美國貿易政策遭受巨大打擊。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可能因「中國+1」策略受益,成為新興投資熱點。
🔗 原始新聞連結
亞洲企業將加速布局多元市場,減少對美國與中國市場的依賴。此外,東南亞可能成為半導體及科技製造業的新興基地,吸引更多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