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與固執
衝動,並不是行動派的專利,而是因為受情緒驅使所做的行動.很多時候,衝動行事是因為覺得為什麼要等?懸在那裡的感覺不好,或是很麻煩,並且可以接受一翻兩瞪眼的結果,就算結果不如所料,那也是之後的事.
固執,是因為對於某種事情擁有固定的概念,在沒有看到明顯的缺失或信仰被打敗之前,堅持己見有時也是一種思想的表現,並沒有對或錯.唯獨固執會展現在所做的決定上,因而影響許多事情的結果,因此就算不要牽扯到讓他人覺得難做事或難改變,至少對於自己的利益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就像前幾篇一樣,每次要提到單純和複雜,一定要回到孩提時代,想想過去的自己是怎麼想的.雖然每個人天生的個性不同,有人謹慎,有人衝動,有人固執,有人容易受他人帶動,在尚未受社會洗禮之前,在還是小朋友時,展現最真實與天生的一面.
小朋友在面對事情之前,除了有前面所敘述的天生個性之外,若是較為猶豫,是因為對那樣事情感到危險並且不自信,因此無法立刻答應,又或者天性羞赧慢熱,不會直接受到慫恿行事.但弱勢小朋友直接做了某件事情,除了可以解釋為衝動之外,主要是因為要不要做某件事情是很直觀的,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如果猶豫了,就說明沒有定見.若以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單純的一種表現,沒有磨跡的橋段.
然而,除了在某件事情上是因為自己本身的害羞與不自信,原因出在自我身上之外.其他是因為在乎他人的觀感,在乎父母的感受,在乎大眾的眼光,在乎自我的表現,在乎是否能夠達成而不會丟臉.人類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自尊心的展現,所以連小孩子都會要面子,大人也必須顧慮他們的感受.比如一位小孩從小受到各家長輩的關愛,當寵愛的姨媽問小朋友要不要今晚去她家過夜?小孩子的親媽卻當場變臉,因為覺得自己不被需要了,結果小朋友在察言觀色的情況下,因為擔心傷了親媽的感受(並不知道為什麼媽媽要變臉,但知道母親在不高興),但又很想要去姨媽家住一個晚上,因為姨媽的個性比較好說話不會很嚴格管教,這個時候不會說謊的小孩當場就哭了起來.本來可以很“直觀”下的決定,當場扭捏起來,因為察言觀色又不願意傷害大人感受的壓力下,不會說謊就只好壓力大到哭泣.
你的單純,從小就被大人荼毒了嗎?
說荼毒太過沉重,但當大人告訴我們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衝動行事時,卻沒有想過人們的單純正在因此被扼殺.正確來說,建立良好的三觀以及尊重人和自重才是最重要的前置作業,而非大人在教育小朋友們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也許在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成為家長,無形中將自己的複雜與無理需求加諸在單純的小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