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
(左)《人類時代》,時報出版,2015年版;(右)《人類時代》,時報出版,2021年版修訂再版
生物學家史多麥(Eugene Stoermer)在1980年代首度提出了人類世代的概念,到2000年,發現臭氧層破洞的諾貝爾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宣告並普及了「人類世」(Anthropocene)一詞,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從過去的時代演變中獨立出來。
書中起頭於為了充實紅毛猩猩的心靈活動,讓牠們使用平板和專用「猿用apps」計劃,來開啟一連串我們和大自然關係的思考。
黛安說到,「我們的新時代雖然糾結著種種罪愆,卻也纏繞了諸多發明⋯⋯達到了教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我們犯的錯磬竹難書,但我們的才華也不勝枚舉。」正是我們人類的矛盾寫照。
書中分了5個部分,共31小篇章,帶我們走過人類世代留下的痕跡和改變,這些演化、發明或創造,都延伸了我們感官的感受性,重新定義並將我們和世界連接起來,也改變我們觀看世界和自己的方式,我們勢必是要重新定位我們的世代。
節錄其中兩段印象深刻的篇章和當中的文字:
➊ P.216 〈感官的(非)自然未來〉
「我們的心靈宇宙充滿了比以前任何時候質地都更濃厚的隱形物體。從前,看不見的事物指的是幽靈、鬼魂、諸神、天使,和祖先,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看法卻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熟悉鬼魂,包括透過科技和奈米技術透露給我們的所有身體上纖細微小的糾結、色彩、和點滴。我們把周遭和體內浩瀚的隱形世界視作當然,這是一種高科技的薩滿教(認為神靈活在萬事萬物之內,包括生物和無生物)。
有些實體可能躲在前門的冬青樹叢下,有些則飄浮在多少光年之外。我們可以在心眼中打造這麼多看不見的物體,因為已經有許多同類透過顯微鏡、望遠鏡、或電腦親眼看到它們,並且把那樣的知識傳達得既遠又廣。結果空氣隨著我可以聽見但卻看不見的事物迴旋,而我把這些事物視作當然,就像相框裡遠方親戚的照片。」
(我覺得這也說明了我們對於看不見事物的永久追求。)
➋ P.329 〈電子人與嵌合體〉
「『嵌合體胚胎』的問題並不在科技,而在倫理道德,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這世技術雖可以辦得到,但卻不容於社會。各國必須要先達成協議,究竟人類應該是什麼樣,只是這不再那麼明確。有史以來頭一遭,我們自問:我們願意把世界和我們自己設計到什麼程度?即使我們裝上義肢、體內有其他動物的嵌合體,或者藉著眼睫毛眨動或思想來操控戴在身上的科技,我們依舊覺得自己是人。只是問題已經變成了程度的多寡。我們能取代更換自己多少的成分,依然能在法律上和心理上覺得自己是人?修補加強的人和怪物之間,引人反感的界線究竟在哪裡?」
(這篇講到基因剪接和生物工程,在動物中移植人類細胞和在人類體中移植動物器官的情況,還提及到H·G·威爾斯的《莫洛博士島》,因為看過1996年改編為電影的《攔截人魔島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印象太深刻,導致對這個議題很有感受。)
(左)H·G·威爾斯的《莫洛博士島》;(右)1996年版電影《攔截人魔島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
—
雖然在2019年時國際地層委員會(ICS)贊成將1945年7月16日第一次原子彈測試的時間設為「人類世」的開始,但2024年,《紐約時報》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的投票結果以否決收場。
如今我們在21世紀,已經歷四分之一,雖然還未到這個將人類與自然世界區劃的時刻,但我想大多數的人多少都有感受到,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
2025.01.19 閱
2025.01.21 記 threads
2025.02.19 改 vocus
—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
作者: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年:2015
ISBN:9789571363592
頁數:384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書),自行購買。市圖可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