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參與完母校 INSEAD 的AI講座(詳情點此),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消化教授所說的「大家會變成連續創業者」這句話。
既然我們不需要再關注「如何高效產出」,而是「如何給出指令」,我們就更需要清楚「自己的目標」,才能指揮AI。
我發現,每當我不足夠清楚自己的「目標」,在腦中預設我此次與AI互動「想要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我的指令就會不夠明確,很容易被AI帶跑偏。
現在,我把AI想成「話很多」的惱人同事,總是有說不完的建議,但是不能無止盡的「和它開會」。
我學會把自己想成「主管」,在它給出和我的最終目的不貼合的意見時,果斷制止它,並逐步給出更明確的指令,最終才會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如果我打從一開始不清楚「我的最終結果應該是怎樣」,就很容易被AI生產出來的「長篇大論」唬住,或是被它的思路帶走,最終生成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我想要的東西了。
也是這時我越來越意識到,每個人都越來越需要學會當「指揮官」。
怎樣的人稱的上指揮官?是心中已經有清晰的藍圖,知道該往哪裡去,才能指揮部署,指導下屬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達到他所預想的未來。
而AI就是那個下屬。
因此,很多人很擔心,「天哪,現在AI會的東西太多了,我要被取代了」。在我眼中,這類人其實困在自己「固化的思維方式」中。
是的,那是用「員工」的視角來看,很多人會被取代。
因為過去我們習慣「聽命於事」,別人指揮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這是我們刻板印象中的「工作」。
然而,這類「為人打工」的工作模式,完全扼殺了人類先天的好奇心。你不允許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議題,不允許去解決自己想解決的問題,你完全「受人指揮」。
AI沒有人類的「好奇心」——Dan Koe
AI是「最好的員工」,24小時全年無休、隨時待命,還不會抱怨。然而AI沒有「自我意識」,它缺少「目標」,當沒有人給它指令,告訴它要解決什麼問題,它就不會採取行動。
當AI出現,比我們「更願意受人指揮」,身為員工被取代是必然的。但是世界依然缺乏領頭羊,願意帶頭解決問題的「指揮官」。
也就是,任何「聽命於事」的工作會被取代,但是「持續發現新問題」、或是「用創新的方法解決舊問題」的指揮家工作,則不會。
這才是AI存在的意義,它讓我們從「重複性的工作」、「缺乏意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我們去探索世界,得以重新啟動對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不斷驅使我們去發現「新的問題」,再想辦法做點什麼。
大部分人的人生目標都是「社會賦予」他的,而不是自己思考過後想要的。比如:大學畢業、找到好工作、買房買車...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達成社會公認的「目標」後,感到迷惘,覺得人生頓失意義。
人類需要自己找到「活著的目標與意義」。每個人都是如此。
而意義只存在於「你有一個想要攻克的難題」。當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所有的時間和努力才有了「意義」。
你可能會問「世界上有這麼多難題解決嗎?」、「大部分人都當指揮官的世界,是可以實現的嗎?」
世界上的問題多到解決不完。更神奇的是,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會有「新的問題不斷湧現」。
戰爭年代,人們以為「解決飢餓和溫飽」就能幸福了。殊不知,解決了糧食問題之後,人們想生活的更舒適,因此各種工業化產品、現代化住宅開始發展。滿足物質需求之後,人類依然不滿足,因此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娛樂體驗」出現了。
現在,我們明顯關心「更平等」的議題。當社會的大問題解決後,我們更有餘裕注意到「原本陰暗的角落」。
比如:霸凌議題從個人遭遇逐漸被視為社會問題,罕病患者的需求不再被忽略,性別平權議題浮上檯面,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開始受到關注,全球暖化也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
當一個大問題逐步切分,會發現總有無數多個小問題。而每個小問題背後意味著「有一小撮族群正在為此受苦」。只要有痛苦,人類就會開啟「解決問題」的腦神經迴路。
因此,你不用擔心AI搶了你的飯碗,你就沒事情做,總有能讓你注意力聚焦的地方。
「創業者」能獲利的方式就是透過「解決其他人的問題和痛點」。更多人的目標就會聚焦在「這些尚未被解決的問題」,而當每個問題切分的更細,細小到「只有你最適合解決」,你自然能成為「創業者」,還能獲利。
人人都可以是創業者。
只是你要先學習「如何當Leader」,指揮AI協助你將願景落實。
我是Eve,前新加坡管理顧問,在寫作中找到生命的熱情,著有《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關於【自我成長】及【職涯思考】的內容,歡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