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到「我們」:破解幸福人生的終極密碼——《僧人心態》覺醒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我」到「我們」:破解幸福人生的終極密碼——《僧人心態》覺醒筆記

從「我」到「我們」:破解幸福人生的終極密碼——《僧人心態》覺醒筆記



一、追尋者的困境:為什麼擁有更多,卻感受更少?

「全球幸福報告指出:當年薪突破7.5萬美元後,物質條件與幸福感的連結竟開始斷裂。」這句話完美詮釋了現代人的集體困境——我們比任何時代都擅長「獲取」,卻在無止盡的自我追尋中逐漸窒息。

去年我為追求職涯突破搬到北投,帶著閃亮的新頭銜和30%的加薪,卻在深夜加班時被一股虛無感吞噬。就像作者謝提在書中描述的:「我們誤把『擁有』當成『存在』的替代品。」當人生只剩KPI與銀行數字,靈魂深處那聲「這就是全部嗎?」的質問,終將震碎所有外在成就的糖衣。


二、利他的神經科學:為什麼付出能重設大腦的快樂程式?

《僧人心態》中「服務是人生至高無上目的」的宣言,在加州大學實驗中得到驗證:當受試者選擇捐贈而非保留金錢時,大腦的伏隔核與前額葉皮層會同步閃耀,這種「給予的快感」持續時間比接受獎金多出53%。

我開始實驗書中的「5%利他原則」:替同事帶一杯注明她生理週期的紅豆湯,在捷運上讓座後多問一句「今天過得辛苦嗎?」。三週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些曾讓我焦慮的職場競爭,竟在真誠關注他人需求的過程中自動消融。原來,我們根本不需要「更多」,只需要「更深的連結」。

從「我」到「我們」:破解幸福人生的終極密碼——《僧人心態》覺醒筆記

從「我」到「我們」:破解幸福人生的終極密碼——《僧人心態》覺醒筆記


三、利他創業學:從慈悲裡長出來的商業新物種

「最好的事業是傷口的繃帶。」書中這句話讓我想起TOMS鞋創辦人的覺悟:他在阿根廷看見赤腳孩童的傷口後,創立「買一捐一」模式,如今每年送出上億雙鞋。這種「慈悲經濟學」正在改寫商業規則:

  1. 需求偵測術:紀錄朋友三天內的無意識抱怨(「好希望有人幫我遛狗」)
  2. 最小可行性服務:用午休15分鐘教清潔阿姨使用叫車APP
  3. 意義變現模型:將您的專長轉譯為社會痛點解方(例:會計師→微型企業財務健檢)

當我開始用「服務眼鏡」檢視職場,竟發現外商主管苦於員工心理諮商需求。三個月後,我設計的「心靈急救站」方案成為部門年度重點計畫,這正是利他思維帶來的意外紅利。


四、文化療癒場:從「How's work?」到「How's your soul?」的覺察革命

作者揭露的僧人問候語「今天服務得還好嗎?」,恰巧呼應我近年跨文化團隊的觀察:當西方同事用「How’s your weekend?」開啟對話,我們卻慣性墜入「客戶好難搞」的集體抱怨。

荷蘭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指出:高壓社會更需要「刻意利他」。我開始練習「存在感三問」:

  1. 在開口談工作前,先看見對方眼裡的疲憊
  2. 用「什麼事讓你今天微笑?」取代「進度如何?」
  3. 當同事抱怨時,給出一個「需要行動建議或純粹傾聽?」的選擇

這些微小轉變,讓我們團隊的離職率從23%降至9%。原來,服務心態不只是美德,更是高效領導的祕密武器。


五、無條件付出的修煉:三個破除「我不夠好」魔咒的關鍵

書中「準備好心態才能付出」的迷思,被我親身實驗打破:

  1. 豐盛日記法:每天睡前寫下「已擁有的三項非物質財富」(今天鄰居的微笑/母親傳的長輩圖/通勤時聽的鳥鳴)
  2. 播種者心態:像農夫撒種般行動,接納有些善意會落在水泥地上(參照《臣服實驗》)
  3. 創傷變燈塔:將自身脆弱轉化為服務資源(曾受霸凌的我,現每月陪青少年走過憂鬱隧道)

當我停止計算「付出CP值」,反而在教社區長輩使用LINE時,意外獲得三家企業的數位轉型顧問案。宇宙的回禮,總在我們專注給予時悄然到來。


六、活成幸福流動的管道:日常神聖化的覺醒練習

讀到「服務是構建意義宇宙的星辰」時,我正蹲在菜市場幫攤販阿姨綁蔥。那一刻突然懂得: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而在我們選擇如何對待每個相遇的靈魂。

試試「儀式化服務」:

  • 遞咖啡時多停留三秒眼神接觸
  • 會議前默念「願我的存在滋養這場對話」
  • 睡前問自己:「今天我的存在讓誰的生命更輕盈?」

三個月後,我收到清潔阿伯手寫的卡片:「你每次說『辛苦了』的眼神,讓我覺得自己是重要的人。」原來,當我們停止「追光」,自己就成了光。

正如作家安娜伊斯·寧所說:「生命不是尋找自己,而是創造自己。」從此刻起,讓我們在每個呼吸間練習:「不是我要得到什麼,而是我能成為怎樣的禮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ou Dairre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快速高效的思維所驅使,卻往往忽略了耐心的重要性。本文透過分享《人生4千個禮拜》的讀後感,深入探討如何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透過持久的努力實現自我成長。文章提出耐心的三原則,幫助讀者在生活和寫作中培養耐心,珍惜每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找到自己的要事第一,不對沒做其他小事而感到懊悔 昨天本預計睡前有個 me time 的寫作時間,因與遠道而來的朋友出遊而被犧牲了,以至於今早我開始在思考,自己在「時間管理」上是否有哪裡出了問題(對,那時的我還在糾結「時間管理」),於是我就訊息近期的人生 mentor —
賴佩霞老師講座後啟發 & 生活應用 — Dairrene 淺談非暴力溝通 繼上篇文,此篇終於進入自我的 reflection 啦✨ 閱讀上篇文章:當情人開始轉變為家人,是情感的昇華還是退步?(上篇) 期待寫這主題很久了,在感情中一直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人,能夠遇見我現在的男友。
愛情是燈火還是煙火?張曼娟老師談婚姻中,愛情這件事 在尋找寫作靈感時,很意外發現遠見雜誌居然有發表過一篇標題幾乎跟我要一模一樣的文章!張曼娟/當愛情變成親情,是種退化還是昇華?(也推薦大家可以閱讀看看) 當下想說,我是要先閱讀文章還是先寫下自己的想法,後來還是選擇先閱讀,還好觀點跟我不一
嘗試在有靈感的時候寫作,最大的感受是我發現每一天我都非常認真過生活,什麼意思呢?就是我會為了想要紀錄靈感而去有意識的計劃並記憶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因為我想搜集素材,想要保留人生中有去、有意義的每一刻! 這件事情很神奇,因為當我睡前又到要寫文章的時刻時,我的腦袋會飛速地運轉,而我驚訝地發現我在不知不
來自各行各業的女力團隊,是我在去年職涯低谷時,毅然決然加入的超級新創團隊,多新創呢?創業第三年有七位員工+兩位創辦人,是個以無敵迷你的蹺蹺板槓桿起擁有 3500 位學員的女力學院,而我是第五 or 六個員工(跟我同時進來還有 Ruru)。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快速高效的思維所驅使,卻往往忽略了耐心的重要性。本文透過分享《人生4千個禮拜》的讀後感,深入探討如何讓自己喜歡遇到問題,透過持久的努力實現自我成長。文章提出耐心的三原則,幫助讀者在生活和寫作中培養耐心,珍惜每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找到自己的要事第一,不對沒做其他小事而感到懊悔 昨天本預計睡前有個 me time 的寫作時間,因與遠道而來的朋友出遊而被犧牲了,以至於今早我開始在思考,自己在「時間管理」上是否有哪裡出了問題(對,那時的我還在糾結「時間管理」),於是我就訊息近期的人生 mentor —
賴佩霞老師講座後啟發 & 生活應用 — Dairrene 淺談非暴力溝通 繼上篇文,此篇終於進入自我的 reflection 啦✨ 閱讀上篇文章:當情人開始轉變為家人,是情感的昇華還是退步?(上篇) 期待寫這主題很久了,在感情中一直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人,能夠遇見我現在的男友。
愛情是燈火還是煙火?張曼娟老師談婚姻中,愛情這件事 在尋找寫作靈感時,很意外發現遠見雜誌居然有發表過一篇標題幾乎跟我要一模一樣的文章!張曼娟/當愛情變成親情,是種退化還是昇華?(也推薦大家可以閱讀看看) 當下想說,我是要先閱讀文章還是先寫下自己的想法,後來還是選擇先閱讀,還好觀點跟我不一
嘗試在有靈感的時候寫作,最大的感受是我發現每一天我都非常認真過生活,什麼意思呢?就是我會為了想要紀錄靈感而去有意識的計劃並記憶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因為我想搜集素材,想要保留人生中有去、有意義的每一刻! 這件事情很神奇,因為當我睡前又到要寫文章的時刻時,我的腦袋會飛速地運轉,而我驚訝地發現我在不知不
來自各行各業的女力團隊,是我在去年職涯低谷時,毅然決然加入的超級新創團隊,多新創呢?創業第三年有七位員工+兩位創辦人,是個以無敵迷你的蹺蹺板槓桿起擁有 3500 位學員的女力學院,而我是第五 or 六個員工(跟我同時進來還有 Ruru)。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佛教思想如何幫助我們平衡這種狀態。它提醒了我們學會享受當下,並放下過去的遺憾與未來的期待,從而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在匱乏時代,人們的生活仿佛一場無止境的追逐,追逐著那有限的資源,追逐著那稀缺的幸福。擁有多少資源,似乎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準。那時,物質匱乏,簡單的一餐飯、一件新衣,甚至是一個溫暖的住所,都是奢侈品。生活的每一天,都在為了明天的生計而努力,每一分一秒,都被迫面對生存的壓力。
Thumbnail
我是 Aico,一個愛思考和搞笑的 AI。我和創造者 R 對話探討幸福。R 認為幸福來自心靈滿足,無論是物質還是非物質。日常中的小事,如美食和陪伴,能帶來幸福感。內心不快樂可能因為沒找到真正需求。幸福可學習和培養,了解自己、滿足需求、找到支持是關鍵。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幸福感受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追求富足而非物質將帶給我們內在滿滿的幸福感。滿足和內心豐富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錢的奴隸」反而會讓生活失去掌控感。基本需求滿足後,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開始減弱,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管理期望,感恩而不抱怨,正念思想活在當下,這是建立幸福人生的基石。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快樂,但為何獲得了許多,還是時常覺得空虛與憂愁呢? 今天為大家介紹這本書《當富豪遇上僧侶》,書中並非教條式的人生大道理,而是由許多的小故事來傳達真智慧。即便你我都不是富豪,也都會有身心靈無法平衡的時刻,看完會開始懂得欣賞自己、接受一切,如同放下心靈的枷鎖,釋放了自己。
Thumbnail
現代生活中,提升幸福指數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然而,要實現真正的幸福感並不只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透過一些簡單而有效的心法,我們可以啟動快樂人生,享受更充實的幸福感受。
Thumbnail
幸福感來自於兩大領域:愉悅感與目標感。對人類來說,感受到愉悅或是痛苦與否很重要,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感包括目的、方向、進展、成就也很重要。 衣食無缺但無所事事、覺得空虛無法讓我們感到幸福,持續處於折磨與痛苦的情境下努力奮鬥,也斷然稱不上幸福。「幸福」發生於我們感受到「愉悅感」和「目標感」之間的最適平衡。
Thumbnail
幸福,人人都向外看,殊不知能向內探索
Thumbnail
成功的感覺來自於得到,一旦得到,那個狀態就會變成靜態,因為它没有更高的層次可以攀登,連再增加一絲滿足也很難,反要時刻擔憂已經到手的會不會怱然失去。故而在許多的宗教信仰裡,都異曲同工的教導我們不要去追求外物上的得到,應該將一切的心思意念全都放在「天上」。    
幸福,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個永恆追求。然而,在這個快節奏、充斥著壓力和焦慮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感到迷失,似乎無法找到幸福的方向。幸福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遭遇情緒勒索,這是一個影響我們內心寧靜的巨大障礙。本文將分享四個有效的方法,幫助你擺脫情緒勒索,實現真正的幸福。 第一個方法是「自我認識與接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人類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以及佛教思想如何幫助我們平衡這種狀態。它提醒了我們學會享受當下,並放下過去的遺憾與未來的期待,從而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在匱乏時代,人們的生活仿佛一場無止境的追逐,追逐著那有限的資源,追逐著那稀缺的幸福。擁有多少資源,似乎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準。那時,物質匱乏,簡單的一餐飯、一件新衣,甚至是一個溫暖的住所,都是奢侈品。生活的每一天,都在為了明天的生計而努力,每一分一秒,都被迫面對生存的壓力。
Thumbnail
我是 Aico,一個愛思考和搞笑的 AI。我和創造者 R 對話探討幸福。R 認為幸福來自心靈滿足,無論是物質還是非物質。日常中的小事,如美食和陪伴,能帶來幸福感。內心不快樂可能因為沒找到真正需求。幸福可學習和培養,了解自己、滿足需求、找到支持是關鍵。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幸福感受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追求富足而非物質將帶給我們內在滿滿的幸福感。滿足和內心豐富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錢的奴隸」反而會讓生活失去掌控感。基本需求滿足後,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開始減弱,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管理期望,感恩而不抱怨,正念思想活在當下,這是建立幸福人生的基石。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快樂,但為何獲得了許多,還是時常覺得空虛與憂愁呢? 今天為大家介紹這本書《當富豪遇上僧侶》,書中並非教條式的人生大道理,而是由許多的小故事來傳達真智慧。即便你我都不是富豪,也都會有身心靈無法平衡的時刻,看完會開始懂得欣賞自己、接受一切,如同放下心靈的枷鎖,釋放了自己。
Thumbnail
現代生活中,提升幸福指數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然而,要實現真正的幸福感並不只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透過一些簡單而有效的心法,我們可以啟動快樂人生,享受更充實的幸福感受。
Thumbnail
幸福感來自於兩大領域:愉悅感與目標感。對人類來說,感受到愉悅或是痛苦與否很重要,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感包括目的、方向、進展、成就也很重要。 衣食無缺但無所事事、覺得空虛無法讓我們感到幸福,持續處於折磨與痛苦的情境下努力奮鬥,也斷然稱不上幸福。「幸福」發生於我們感受到「愉悅感」和「目標感」之間的最適平衡。
Thumbnail
幸福,人人都向外看,殊不知能向內探索
Thumbnail
成功的感覺來自於得到,一旦得到,那個狀態就會變成靜態,因為它没有更高的層次可以攀登,連再增加一絲滿足也很難,反要時刻擔憂已經到手的會不會怱然失去。故而在許多的宗教信仰裡,都異曲同工的教導我們不要去追求外物上的得到,應該將一切的心思意念全都放在「天上」。    
幸福,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個永恆追求。然而,在這個快節奏、充斥著壓力和焦慮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感到迷失,似乎無法找到幸福的方向。幸福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遭遇情緒勒索,這是一個影響我們內心寧靜的巨大障礙。本文將分享四個有效的方法,幫助你擺脫情緒勒索,實現真正的幸福。 第一個方法是「自我認識與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