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在台灣為什麼常被唸做cc?還有「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cc」、「ml」還有「西西」

小時候,長輩都是講「cc」的:每天要喝多少cc的水、這瓶飲料有幾cc。甚至有些書上,還把「cc」寫成「西西」呢。

後來開始上學讀書,老師教了公制的單位「毫升」(ml, milliter)。老師沒有說ml與cc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所以有一段時間我以為cc是台灣民間的單位,大概就類似於「斤」跟「公斤」吧?

然後,隨著時間過去,「cc」就慢慢被我給忘了。

直到有一次茶道課,因為茶道老師是早期移民到國外,後來又回來台灣的師姐,當她開始教導時,我又聽到「cc」這個詞。

後來,在看《昨日的美食》的日劇時,很驚訝地發現:原來日本也用「cc」!那到底「cc」是怎麼回事呢?

這次,我去查了網路,發現原來「cc」是「cubic centimeter」的意思,其實就是「毫升」。

台灣為什麼會用「cc」呢?

這要從這個詞的源頭說起。法國大革命後,世界從「米」(meter)為基礎建立了公制(metric system)。法國在1795年開始推行公制,並將體積單位標準化,因此「cubic centimeter」就成為常用術語。

於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cubic centimeter」就成為醫學界經常使用來表示藥劑體積的單位。由於「cubic centimeter」的發音較長,醫護人員與工程師在口語交流時開始簡化為「cc」,這種用法隨著美國的醫療與科學發展傳播到世界各地。

然後,日本在接受西方科學思想時,當然也就把「cc」也一起學會了;接著「cc」也就隨著日本佔領台灣,一起帶到台灣來。

其實現在台灣的汽車引擎排氣量仍以「cc」(如 1600cc)表示,而非直接用「mL」。聽說醫藥領域也還會用「cc」,不過這我就不清楚了(←你這醫藥界的逃兵)。

原來是這樣啊~我覺得解開了一個謎,很愉快。

為什麼「毫升」要唸成「莫」

不過,在2001年回台灣以後,我發現很多台灣人會把「毫升」唸成「莫」。

一開始,我還以為他們在講「莫耳」(mole),可是馬上就知道不是的,因為一般民眾不會知道「莫耳」。從前後文來推斷,「莫」應該是「毫升」的意思。

這就更奇怪了,為什麼「毫升」要唸成「莫」呢?說是「ml」的讀音也不太對?雖然「ml」其實也不太好讀啦。

最近找了一下資料才發現,原來「莫」這種讀法,竟然也是日本來的。

在日語中,「mL(毫升)」的讀法不是「m・L」,而是「ミリリットル(miririttoru)」,但在口語上,特別是醫療場域,會進一步簡化成「ミリ(miri)」或「mo(モ)」來表示「毫升」。

然後,這個「mo(モ)」就慢慢的傳入民間。雖然隨著二戰結束,台灣開始越來越美國化,學校教公制單位「毫升」,但是一般民間還是用「莫」,其實就是「mo(モ)」啦!

日本統治五十年,對台灣的影響真的很深呢...

20250317 網友補充:

「莫」其實是有漢字的,寫作「竓」,為法國容量單位密理立脫爾(法Millitre),略記為「竓」。為一公升的千分之一。(參考連結

其實millitre就是法文的毫升啊...

然後,「竓」與「粁」(km)、「兛」(kg)、「籿」(公寸)都是二戰之前的度量衡通用漢字。

然後,我又去查了一下,發現這些字是日本在明治時期(1868-1912)創造的,目的是讓當時的日本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西方度量衡。在日本統治台灣時,這些字也一併被帶入。

但是在1945 年後,日本政府決定不再使用這些漢字,全面改用國際通用的英文字母縮寫(如 mL, km, kg);而台灣改用美式教育系統,公制單位改用「mL、km、kg」,不再沿用日治時期的漢字單位。當然,國民政府想要消滅日本的「遺緒」,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目前這些單位漢字幾乎已經消失,但在一些舊書、古籍、日治時期的台灣報紙中仍能看到。現在偶爾在日本的某些歷史文獻或特殊場合(如書法、懷舊風格的標誌)可能會使用,但已經不屬於正式標準。

所以,這又是時代的眼淚啊...

20250318:有趣的回饋

今天貼出後,不知道為何,有網友來宣稱「瓩」是公斤,不是千瓦。

網友提出,在日本的明治時代的「瓩」是公斤;我找了很久,最後在維基百科的和製漢字條目中,找到了以下的文字:

「瓩」的讀音是「キログラム」音譯自「Kilogram」。該漢字中的「瓦」旁並非指代功率單位「瓦特」,而是取自「グラム」的借字「瓦蘭姆」的頭一個漢字。依相同的造字規律,也產生了瓸ヘクトグラム、瓧デカグラム、瓰デシグラム(分克)、甅センチグラム(釐克)、瓱ミリグラム(毫克)等表重量單位的和製漢字。由於漢語世界習慣將グラム(gram)譯作「克」,於是也誕生了兛キログラム、兞ミリグラム等漢字。

所以,雖然現在的「瓩」是「千瓦」,但是在日本的確是公斤沒錯。

我說有趣的原因是,等到我確定日本的「瓩」是公斤,想著要加進文章裡的時候,卻發現我完全沒提到「瓩」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麟左馬-avatar-img
2025/02/22
解開我幾十年的疑惑
漢字似作「竓」 字義如下 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char/U+7AD3 ) 舊指法國容量單位密理立脫爾(法Millitre),略記為「竓」。為一公升的千分之一。    與粁(km)、兛(kg)、籿(公寸)等為戰前度量衡通用漢字
原來是這樣,我以前講「莫」都被同學以為是「莫爾」XD
Angela Chen-avatar-img
2025/02/22
原來如此!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8會員
633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在台灣網路世界裡,你可能見過這些神秘的詞: 「林北」、「夏夕夏景」、「3Q」 你以為是打錯字?其實這些字的背後,是一句句地道的台語。 但是,這種看起來很「謎」的詞,其實18世紀就有人發明了! 這個人,是康熙的第九個兒子,人稱「九爺」的允禟。
Thumbnail
2025/04/25
在台灣網路世界裡,你可能見過這些神秘的詞: 「林北」、「夏夕夏景」、「3Q」 你以為是打錯字?其實這些字的背後,是一句句地道的台語。 但是,這種看起來很「謎」的詞,其實18世紀就有人發明了! 這個人,是康熙的第九個兒子,人稱「九爺」的允禟。
Thumbnail
2025/04/24
昨天看到一個影片才知道,原來康熙的第九個兒子允禟(原名胤禟)竟然是個語言天才呢。 允禟是赫舍里氏與康熙的孩子,在康熙的眾多兒子裡,他最有錢,因為他有經商的天賦。 更厲害的是,他還有語言天分,曾自學外語,還用拉丁字母來轉寫滿文,超強的!
Thumbnail
2025/04/24
昨天看到一個影片才知道,原來康熙的第九個兒子允禟(原名胤禟)竟然是個語言天才呢。 允禟是赫舍里氏與康熙的孩子,在康熙的眾多兒子裡,他最有錢,因為他有經商的天賦。 更厲害的是,他還有語言天分,曾自學外語,還用拉丁字母來轉寫滿文,超強的!
Thumbnail
2025/04/22
從小就聽過這種說法:中文是最難的語言。 最近又看到在threads上有人貼 但是,並不是這樣喔。 因為,語言的好學與難學其實要看你的母語是什麼。跟你的母語比較像,你就會覺得他好學;跟你的母語相差得越多,你學起來就會覺得很累。
Thumbnail
2025/04/22
從小就聽過這種說法:中文是最難的語言。 最近又看到在threads上有人貼 但是,並不是這樣喔。 因為,語言的好學與難學其實要看你的母語是什麼。跟你的母語比較像,你就會覺得他好學;跟你的母語相差得越多,你學起來就會覺得很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香港和台灣之間有許多文化和語言差異,造成了一些有趣的情況。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兩地用字差異時的困惑,以及對於語言和文化差異的看法和態度。
Thumbnail
在香港和台灣之間有許多文化和語言差異,造成了一些有趣的情況。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兩地用字差異時的困惑,以及對於語言和文化差異的看法和態度。
Thumbnail
在泰國,許多華人社群使用潮州話,而了解這些親屬稱謂可以讓你更好地融入其中,特別是與長輩們溝通時。 今天,我們將探討一些常見的泰語潮州音親屬稱謂,讓你不僅在語言上更上一層樓,也能更深刻地體會這種文化的獨特魅力。
Thumbnail
在泰國,許多華人社群使用潮州話,而了解這些親屬稱謂可以讓你更好地融入其中,特別是與長輩們溝通時。 今天,我們將探討一些常見的泰語潮州音親屬稱謂,讓你不僅在語言上更上一層樓,也能更深刻地體會這種文化的獨特魅力。
Thumbnail
看到網路有人討論「物件」算不算中國用語。 日文有物件,中文有物件,台灣話也有物件。
Thumbnail
看到網路有人討論「物件」算不算中國用語。 日文有物件,中文有物件,台灣話也有物件。
Thumbnail
在台灣,不難發現許多店家的名稱都帶有一些特殊諧音梗的巧思。這個現象不僅有趣獨特,同時也反映了台灣人富有創意和幽默感的一面。
Thumbnail
在台灣,不難發現許多店家的名稱都帶有一些特殊諧音梗的巧思。這個現象不僅有趣獨特,同時也反映了台灣人富有創意和幽默感的一面。
Thumbnail
今á日咱beh來紹介chit字thòaⁿ,thòaⁿ ê概念to̍h是ùi 1點散--開。比論講,咱kā墨汁滴1滴tī紙面頂,墨汁ē hō͘紙suh--入-去,koh來,hit ê墨jiah to̍h ē jú tò͘ jú大jiah,一直到紙kā墨汁suh飽為止,lóng koh ē繼續變大,m̄
Thumbnail
今á日咱beh來紹介chit字thòaⁿ,thòaⁿ ê概念to̍h是ùi 1點散--開。比論講,咱kā墨汁滴1滴tī紙面頂,墨汁ē hō͘紙suh--入-去,koh來,hit ê墨jiah to̍h ē jú tò͘ jú大jiah,一直到紙kā墨汁suh飽為止,lóng koh ē繼續變大,m̄
Thumbnail
你知道很「台」指的是什麼呢?
Thumbnail
你知道很「台」指的是什麼呢?
Thumbnail
咱今á日做夥來研究chit字mé,tī故事內底講--tio̍h-ê是「kha-chhiú mā ke真mé」,tī chit句內底to̍h是緊,快速ê意思。咱來講1 ê例:「日頭beh落山--a,咱動作to̍h khah mé-lia̍h--leh,chhun che 1-sut-á khang-k
Thumbnail
咱今á日做夥來研究chit字mé,tī故事內底講--tio̍h-ê是「kha-chhiú mā ke真mé」,tī chit句內底to̍h是緊,快速ê意思。咱來講1 ê例:「日頭beh落山--a,咱動作to̍h khah mé-lia̍h--leh,chhun che 1-sut-á khang-k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