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張識別卡的離場

圖片來源:pexels
新人昨天才剛加進群組, 早上到公司,只看見識別卡靜靜地放在桌上。
群組通知:「這位成員已退出。」
這一幕在當今職場已不算罕見。 過去,職場強調「忠誠度」,但現在的年輕人更傾向快速試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當公司開始動盪、團隊流失、士氣低迷,最先察覺不對勁的,往往不是資深員工,而是剛進來的新人。
他們沒有情感包袱,沒有「再撐看看」的僥倖心理,只有單純的直覺——
「這裡,不對勁。」
畢竟,最會抱怨的人通常不會走, 真正想走的,連抱怨的力氣都懶。
02│閃辭是警訊,不是個人問題
許多企業將高離職率視為員工的「草莓心態」,卻忽略了組織自身的問題。
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23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高離職率往往與管理問題、職場文化和領導風格息息相關。另一份由美國蓋洛普(Gallup)在 2022 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有 50% 的員工表示,他們的離職決定主要受到直接主管影響。企業若將閃辭簡單歸咎於「年輕人抗壓性低」,等於放棄了解決問題的機會。
為何閃辭成為趨勢?
- 職場試婚制盛行:現代求職者更傾向「試試看」,而非「進來就待一輩子」。根據 LinkedIn 2023 年的報告,千禧世代與 Z 世代的平均任職時間僅 2.8 年,遠低於 20 年前的 5-7 年。
- 企業適應力決定員工穩定度:當管理混亂、目標不明、內部鬥爭嚴重時,最先察覺不對勁的,往往是沒有歷史包袱的新人。
- 人才市場選擇變多:遠端工作、自由接案、創業門檻降低,根據 Upwork 2023 年報告,美國有超過 39% 的勞動力從事自由工作,企業已不再是唯一選擇。

圖片來源:pexels
企業該如何應對?
- 建立明確的組織文化與價值觀,讓新人一進來就知道「這裡適不適合我」。
- 縮短適應期,提供清晰的職涯發展路徑,減少「摸不著頭緒」的困惑感。
- 傾聽員工意見,而非壓制不滿,因為選擇沉默的人,不一定是滿意,而是「懶得改變」。
03│職場心理學:新人為何更敏感?
有趣的現象是,越資深的員工,往往對職場問題的忍耐度更高,這並不代表環境變好了,而是「習慣了」。當環境變化緩慢,人們不會立即察覺,甚至會適應痛苦,最終對問題麻痺。
但新人不同,他們的視角仍然是「外來者」,能夠快速察覺環境的不合理之處,而這正是許多企業忽略的訊號。
新人與資深員工的感知差異
新人:沒有過去的情感綁架,也不需要說服自己「這裡其實還不錯」,能夠迅速察覺企業文化、溝通方式、工作內容是否符合預期。這種「外來者視角」讓他們對問題的感知度更高。
資深員工:長期適應後,對企業內部的不合理現象逐漸習以為常,甚至可能合理化問題,例如:
- 沉沒成本效應:已經投入太多時間與努力,不願放棄。
- 認知失調:為了讓自己相信選擇是正確的,會下意識忽略負面問題。
- 職場綁架:隨著職涯累積,公司內部的人脈與資歷成為阻礙轉職的無形壓力。

圖片來源:pexels
當一個新人選擇閃辭,可能代表什麼?
許多企業把新人閃辭歸咎於「年輕人抗壓性不足」,但真正的問題通常出現在企業本身,例如:
- 公司文化排他,新人很難融入,團隊已經形成固有的小圈子。
- 工作內容與面試描述不符,讓新人覺得被欺騙,職場信任感崩潰。
- 內部充滿低效溝通、辦公室政治,資訊不透明,導致新人無法適應。
- 缺乏明確的學習與發展機會,讓人看不到未來,提不起動力投入。
這些問題,並不是「忍一忍」或「適應一下」就能解決,而是企業管理層必須正視的現實。
企業常見的誤判
誤判 1:年輕人抗壓性太低?
其實,真正讓人選擇離開的,通常不是「壓力」,而是看不到未來。當員工感覺自己的學習曲線停滯、環境無法提供成長機會時,高薪也留不住人。
誤判 2:薪資福利已經不錯,為何還是留不住人?
對新世代來說,工作不只是為了薪水,更是為了「個人成長」與「價值認同」。當企業無法提供學習機會、沒有清晰的職涯發展路徑,員工會認為待下去只是浪費時間。
誤判 3:新人應該給自己適應時間?
事實上,「第一印象」對新人影響極大。如果入職的頭幾週,新人發現團隊冷漠、工作內容混亂,或主管沒有提供清晰的引導,那麼「適應」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浪費時間。
04│未來的職場:更自由,卻也更分散
我們正處於一個斷裂點,過去幾十年建立的職場文化正在瓦解,而 AI 和自動化則進一步加速這場變革。今天的年輕世代不再將「穩定」視為職涯的終點,而企業也逐漸發現,過去行之有年的管理方式正在失效。
這場變遷不只是新世代的選擇,而是環境使然。從工作價值觀的變化,到科技帶來的組織鬆綁,企業與個人都面臨著重新定義「工作」的挑戰。在這樣的時代,什麼才是職場的「新常態」?
新世代對職場的全新期待
過去,穩定的工作被視為人生安全感的基石,忠誠度高的員工往往能獲得升遷,甚至一輩子待在同一間公司。但對 Z 世代來說,這樣的觀念已經過時。
- 個人價值大於公司忠誠度
新世代更關注的是「這份工作是否讓我成長」,而不是「這家公司能提供什麼保障」。他們對「穩定」的定義,已從長期受雇轉變為「持續具備市場競爭力」。這種觀念的轉變,讓企業發現,即使薪資與福利優渥,仍無法有效留住人才,因為年輕員工看重的是職涯成長、學習機會,以及工作與個人生活的平衡。 - 不再將工作視為人生唯一重心
過去,職場文化塑造了一種「以工作定義人生」的價值觀,但對下一年輕世代來說,人生選項更多,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遠端工作、數位遊牧文化的興起,進一步讓這種觀念得以實踐——對某些人來說,工作不再是每天固定的朝九晚五,而是一種靈活的生活方式。這讓傳統辦公文化逐漸瓦解,過去企業用來凝聚團隊的辦公室氛圍,開始失去效力。
科技變遷與 AI 時代的影響
如果說社會文化的變遷讓「工作」變得不再是人生核心,那 AI 的崛起則讓「企業本身」也變得不再是唯一的職業依附。

圖片來源:pexels
- AI 自動化使職位趨於程式化,員工更難找到「歸屬感」
AI 已經讓許多傳統的「專業技能」變得自動化,像是行銷文案、客服、數據分析等,這使得部分職位變得更加程式化、標準化。當工作內容過於流程化、重複性高,員工容易失去成就感,進而降低對公司的歸屬感。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隱憂:當 AI 能夠取代部分工作,員工將不再以「我為公司貢獻什麼」來定義自己,而更傾向於思考「這份工作是否真正對我的職涯有幫助」。 - 遠端協作工具發達,企業與員工的連結更加鬆散
Zoom、Slack、Notion、Teams 等遠端協作工具,讓企業運作更加靈活,但也削弱了員工與組織的情感連結。過去,工作場所不只是工作的地方,更是社交與建立歸屬感的場域。但現在,許多遠端工作者可能一整天都在獨自作業,與團隊的互動僅限於線上會議與訊息往來。當「辦公室文化」被工具取代,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自然也會降低。
社會文化的變遷與 AI 科技的發展,讓傳統的「穩定工作」概念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彈性、更以個人價值為核心的工作模式。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了挑戰——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個人則需要更積極地經營自己的職涯,確保自己始終具備市場競爭力。
我們正在見證一場「職場去中心化」的變革,未來的工作型態將更像是一個生態系,而非單一企業的框架。對企業來說,關鍵在於如何提供「除了薪資之外的價值」,讓員工願意留下來。而對個人來說,則是如何在這個變動的環境中,不斷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圖片來源:pexels
05│閃辭不是問題,忽視才是
當一個新人選擇閃辭, 企業可以選擇怪罪員工「不夠堅持」, 也可以選擇自省:「我們哪裡做得不夠好?」
高離職率,與其批評年輕人「抗壓性不足」,不如問問自己:我們真的提供了讓人留下來的理由嗎?
人才流動從來不是壞事,但企業應該思考的是——
那些選擇留下的人,為什麼願意留下?真正的留任從來不是因為繼續撐著,而是因為這裡值得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