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中保持靜坐的修煉:內觀法工之旅

R少-avatar-img
發佈於生活與體驗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法工 = 護法志工。參加過內觀十日禪修的學員可以報名法工,為內觀學員服務。趁著空檔,我參與了全程12日的內觀法工服務

人生第一次當志工,竟是被分配在廚房,要和一群彼此不認識的人組建團隊。


廚房組長見面先問:「你會煮飯嗎?」


我回答:「不會」


組長愣了一下:「我這次只服務前七天,七天後把你們訓練起來,之後就交給你們了」


好樣的,這次的挑戰比想像中大啊!


廚房如廠房

廚房出的是團膳,講求的不是個人廚藝,而是品質、效率,關鍵就是流程:備料、產出、量能掌控、即時調整、餘料再利用⋯ 在這個框架下,還是有能玩的變化。用科技業的語言來說,這裡不是品牌廠,而是代工廠。

我一開始只負責備料跟水果,水果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要考慮存貨有幾種、有多少、哪些還沒熟不能出、哪些快熟透了得先出,可以的話還要兼顧多元性。學員、法工、老師的要分開,又要隨時巡查,即時調度。

raw-image


舉個例子:算好的水果份量通常不會被多拿,但是被少拿也很麻煩,有次芭樂就剩下快要一半,怎麼會剩這麼多?


師姐幽幽的說道:「你沒去籽,那些男生不會拿⋯」


隔天,去籽,芭樂全消。好喔,原來這就是芭樂的流量密碼。


熟悉業務以後,我一有餘裕就纏著其他人教我切絲、煎、煮、炒。

  • 刀工+3 (被嫌 —> 被指導 —> 進步)
  • 炒大鍋菜+1
  • 香煎豆包+1
  • 冰花煎餃 +2 (失敗 + 成功)
  • 拌炒芝麻醬 +1 (瑕疵,但知道如何改善)
raw-image

參與團隊建立,觀察組織運行

每期法工(護法志工)都會是新的成員,我年紀資歷都最菜,就以 #貝爾賓 團隊合作者的角色,有意識的去加速適應、幫助團隊,同時觀察這11人的分工合作與權力流動,逐漸從一群人變成一個團隊。


先說說結果,這次團隊事務長(相當於值星官)在最後一天說,他當了20幾次法工,廚房總是火氣很大,第一次看到廚房如此和諧順暢。

其中,廚房組長至爲關鍵,從他身上我看到很多好主管的特質,短短七天,我在他身邊學了很多。

沒有跟組長拍到照,這位是主廚師兄

沒有跟組長拍到照,這位是主廚師兄

組長是個資深的老法工,六十幾歲。剛報到就帶著我,把能一次大量準備的食材提早打理好,然後放手讓我做的同時,也不忘隨時補位,或是提醒我(當然,我不會讓他提醒第二次。)

他能夠判斷事情大小輕重,有些地方大而化之,儘量讓法工不要太趕太忙,遇到狀況了,不會情緒反應,而是順應已經發生的狀況去處理。有一次,我在準備水果時漏了一個動作,當下我有點緊張自己沒想到,反而他說的是「我忘了跟你講」,隨即補位調整。

他說內觀之後,他的人生一直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他才會經常來幫忙,以前那些麻將、唱歌,現在都不需要了。你不會看他像個超脫凡俗的聖人,比較像隔壁講台語的阿公,但他帶給團隊十足的安定感,還不只是來自於鉅細彌遺的規劃(當然他還是有做到各種提前部署),而是遇事不驚的快速調整,還有來自經驗的判斷力。

看他總是老神在在,我們就跟著安定了。

還有許多團隊合作的眉角,都在這次服務中看見、學到,我經歷了為期12天的團隊建立,用我十幾年社畜經驗貢獻與重新歷練。

.

都說中國廚藝訓練學院,其實就是少林寺廚房。我在內觀中心廚房,當然不可能12天變成食神,但是我離一個「會做菜的人」又接近了12天,蠻好的啊


啊,我寫到這裡還沒提到內觀相關的內容咧⋯待續啦! 


avatar-img
14會員
17內容數
R少生活、閱讀、學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少放空中 的其他內容
不能否認我對蘋果有濾鏡,就像你到日本旅遊不管走到哪裡都覺得美,是一樣的。 在蘋果的體驗有多好,就跟 Vision Pro 一樣,無法用文字形容。 這篇我就說件小事
三個月前第一次練習,我只跑了20分鐘,隔天就腿痠。那時我完全不奢望完賽,更何況緊接著環島,期間我哪來的體力練跑? 直到環島中某一天,我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連負重行走都能夠走30公里了。既然如此,半馬21公里怎麼不可能?
修習內觀,最終目標是達到解脫,但對我們一般人(或稱「在家居士」)來說,只要能在紛紛擾擾的平日、減輕痛苦的程度,減短煩憂的時間,光是這樣就已經是極大的幫助。
第七天開始,進入了極為個人體驗的領域。我開始認真投入,但自我的習性仍在抗拒,彷彿在與意志搏鬥,狀況反反覆覆,我告訴自己這也是無常,不斷升起、滅去。
內觀課程是由創辦人葛印卡老師親自「以錄音方式」授課 課程共十日,不得中途加入、退出。報到時就會收走手機,讓你在最「純淨」的環境中體驗。
政策面挹注的資源,建設到工廠,涵蓋不到家戶。許多家庭缺乏基本的養育環境,孩子在髒亂的環境下每天一餐。有些隔代教養,甚至隔兩代教養,得不到知識與能力去突破現況。 與其等待由上而下的分配,門諾醫院團隊捲起袖子開拓資源,開上車子走進家戶,提供聯評、早療、教育,將資源運用在效率極大化,逐年提升服務到的人數。
不能否認我對蘋果有濾鏡,就像你到日本旅遊不管走到哪裡都覺得美,是一樣的。 在蘋果的體驗有多好,就跟 Vision Pro 一樣,無法用文字形容。 這篇我就說件小事
三個月前第一次練習,我只跑了20分鐘,隔天就腿痠。那時我完全不奢望完賽,更何況緊接著環島,期間我哪來的體力練跑? 直到環島中某一天,我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連負重行走都能夠走30公里了。既然如此,半馬21公里怎麼不可能?
修習內觀,最終目標是達到解脫,但對我們一般人(或稱「在家居士」)來說,只要能在紛紛擾擾的平日、減輕痛苦的程度,減短煩憂的時間,光是這樣就已經是極大的幫助。
第七天開始,進入了極為個人體驗的領域。我開始認真投入,但自我的習性仍在抗拒,彷彿在與意志搏鬥,狀況反反覆覆,我告訴自己這也是無常,不斷升起、滅去。
內觀課程是由創辦人葛印卡老師親自「以錄音方式」授課 課程共十日,不得中途加入、退出。報到時就會收走手機,讓你在最「純淨」的環境中體驗。
政策面挹注的資源,建設到工廠,涵蓋不到家戶。許多家庭缺乏基本的養育環境,孩子在髒亂的環境下每天一餐。有些隔代教養,甚至隔兩代教養,得不到知識與能力去突破現況。 與其等待由上而下的分配,門諾醫院團隊捲起袖子開拓資源,開上車子走進家戶,提供聯評、早療、教育,將資源運用在效率極大化,逐年提升服務到的人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節奏中總有起起伏伏,也會有動、有靜的時候,靜的時候,是為了動來臨時做準備,而動時就是考驗靜時所做的準備。回顧上週的生活體悟,幾點格外印象深刻:上週我參與「拾德之旅」的行腳活動,其中進入一個停駐休息的廟裡來參拜獻禮,也有一場簡單共修的活動。這共修活動就是大家齊聲來唸「白沙屯...
Thumbnail
1月初工作非常忙碌,某天中午用餐時,打開YT看到一則影片,影片中提到準提咒,讓我想起多年前讀書看的《了凡四訓》,可能機緣到了,1月中之後,我開始白天持咒一星期五天,每次108遍,到了2月份加入文殊菩薩心咒,工作前先持咒,六日基本上放假,3月份再加入睡前靜坐15分鐘。
Thumbnail
感受著法鼓山生活的體驗,滿滿的感慨和收穫,這次靜心之旅讓我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寧靜。通過一連串的體驗,我意識到平淡的生活也能帶來滿足;另一方面,營隊中經驗到的此時此刻,讓我意識到自己多年的習慣對身體的影響,就好比生命這條軸線上的check point,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領悟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因為習慣在單純的世界中,不喜歡事情干擾自己的修辦道生活。   是學校生活中,與學生的互動,尚有衛生組長的職責,我全心的投入,但是腦中常常出現伙食團道務的成長,以及如何加強學弟妹的修辦理念。   是佛堂生活中,每天作息正常,晨起運動,如果没有好的身體,如何有體力全力衝剌呢?   是增進道學
Thumbnail
有多久的時間大家沒有坐下來聊聊近來修辦道的心得呢?或許你沒有這個習慣,因為你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辦,忙到連你的心也定不下來,為什麼我的日子是這樣過的呢?想像中,修道人應該是閒雲野鶴的生活,至少不會那麼忙碌啊!可是來到伙食團後,日復一日,每天有那麼多的事要做,更何況現在課業那麼的吃緊呢?如果不修道是不是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節奏中總有起起伏伏,也會有動、有靜的時候,靜的時候,是為了動來臨時做準備,而動時就是考驗靜時所做的準備。回顧上週的生活體悟,幾點格外印象深刻:上週我參與「拾德之旅」的行腳活動,其中進入一個停駐休息的廟裡來參拜獻禮,也有一場簡單共修的活動。這共修活動就是大家齊聲來唸「白沙屯...
Thumbnail
1月初工作非常忙碌,某天中午用餐時,打開YT看到一則影片,影片中提到準提咒,讓我想起多年前讀書看的《了凡四訓》,可能機緣到了,1月中之後,我開始白天持咒一星期五天,每次108遍,到了2月份加入文殊菩薩心咒,工作前先持咒,六日基本上放假,3月份再加入睡前靜坐15分鐘。
Thumbnail
感受著法鼓山生活的體驗,滿滿的感慨和收穫,這次靜心之旅讓我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寧靜。通過一連串的體驗,我意識到平淡的生活也能帶來滿足;另一方面,營隊中經驗到的此時此刻,讓我意識到自己多年的習慣對身體的影響,就好比生命這條軸線上的check point,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領悟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Thumbnail
因為習慣在單純的世界中,不喜歡事情干擾自己的修辦道生活。   是學校生活中,與學生的互動,尚有衛生組長的職責,我全心的投入,但是腦中常常出現伙食團道務的成長,以及如何加強學弟妹的修辦理念。   是佛堂生活中,每天作息正常,晨起運動,如果没有好的身體,如何有體力全力衝剌呢?   是增進道學
Thumbnail
有多久的時間大家沒有坐下來聊聊近來修辦道的心得呢?或許你沒有這個習慣,因為你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辦,忙到連你的心也定不下來,為什麼我的日子是這樣過的呢?想像中,修道人應該是閒雲野鶴的生活,至少不會那麼忙碌啊!可是來到伙食團後,日復一日,每天有那麼多的事要做,更何況現在課業那麼的吃緊呢?如果不修道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