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工 = 護法志工。參加過內觀十日禪修的學員可以報名法工,為內觀學員服務。趁著空檔,我參與了全程12日的內觀法工服務
人生第一次當志工,竟是被分配在廚房,要和一群彼此不認識的人組建團隊。
廚房組長見面先問:「你會煮飯嗎?」
我回答:「不會」
組長愣了一下:「我這次只服務前七天,七天後把你們訓練起來,之後就交給你們了」
好樣的,這次的挑戰比想像中大啊!
廚房出的是團膳,講求的不是個人廚藝,而是品質、效率,關鍵就是流程:備料、產出、量能掌控、即時調整、餘料再利用⋯ 在這個框架下,還是有能玩的變化。用科技業的語言來說,這裡不是品牌廠,而是代工廠。
我一開始只負責備料跟水果,水果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要考慮存貨有幾種、有多少、哪些還沒熟不能出、哪些快熟透了得先出,可以的話還要兼顧多元性。學員、法工、老師的要分開,又要隨時巡查,即時調度。
舉個例子:算好的水果份量通常不會被多拿,但是被少拿也很麻煩,有次芭樂就剩下快要一半,怎麼會剩這麼多?
師姐幽幽的說道:「你沒去籽,那些男生不會拿⋯」
隔天,去籽,芭樂全消。好喔,原來這就是芭樂的流量密碼。
熟悉業務以後,我一有餘裕就纏著其他人教我切絲、煎、煮、炒。
每期法工(護法志工)都會是新的成員,我年紀資歷都最菜,就以 #貝爾賓 團隊合作者的角色,有意識的去加速適應、幫助團隊,同時觀察這11人的分工合作與權力流動,逐漸從一群人變成一個團隊。
先說說結果,這次團隊事務長(相當於值星官)在最後一天說,他當了20幾次法工,廚房總是火氣很大,第一次看到廚房如此和諧順暢。
其中,廚房組長至爲關鍵,從他身上我看到很多好主管的特質,短短七天,我在他身邊學了很多。
沒有跟組長拍到照,這位是主廚師兄
組長是個資深的老法工,六十幾歲。剛報到就帶著我,把能一次大量準備的食材提早打理好,然後放手讓我做的同時,也不忘隨時補位,或是提醒我(當然,我不會讓他提醒第二次。)
他能夠判斷事情大小輕重,有些地方大而化之,儘量讓法工不要太趕太忙,遇到狀況了,不會情緒反應,而是順應已經發生的狀況去處理。有一次,我在準備水果時漏了一個動作,當下我有點緊張自己沒想到,反而他說的是「我忘了跟你講」,隨即補位調整。
他說內觀之後,他的人生一直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他才會經常來幫忙,以前那些麻將、唱歌,現在都不需要了。你不會看他像個超脫凡俗的聖人,比較像隔壁講台語的阿公,但他帶給團隊十足的安定感,還不只是來自於鉅細彌遺的規劃(當然他還是有做到各種提前部署),而是遇事不驚的快速調整,還有來自經驗的判斷力。
看他總是老神在在,我們就跟著安定了。
還有許多團隊合作的眉角,都在這次服務中看見、學到,我經歷了為期12天的團隊建立,用我十幾年社畜經驗貢獻與重新歷練。
.
都說中國廚藝訓練學院,其實就是少林寺廚房。我在內觀中心廚房,當然不可能12天變成食神,但是我離一個「會做菜的人」又接近了12天,蠻好的啊
啊,我寫到這裡還沒提到內觀相關的內容咧⋯待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