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 EGOS 迷障:敢於直視差距,才能少走彎路

看清 EGOS 迷障:敢於直視差距,才能少走彎路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情緒調色盤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某個目標近在眼前,但你遲遲不敢細看,彷彿一旦凝視,就會揭開自己不夠好的證據?

「再努力一點應該就會變好了吧,不需要特別去分析問題……」
「要是真的看到差距,會不會發現自己根本不行?」
「現在這樣其實也還可以,沒必要自找麻煩……」

這種心情,你熟悉嗎?


我們往往不是真的害怕挑戰,而是害怕挑戰帶來的「對比」——一旦清晰地看到自己與目標的落差,就像被放在聚光燈下,被迫承認自己還不夠好。於是,我們選擇視而不見,或者以模糊的方式安慰自己,繼續待在熟悉的舒適圈裡。

但逃避從來不會讓問題消失,反而讓我們在無意識中偏離軌道,一步步遠離我們真正想要的未來。為什麼我們會害怕直視差距?這背後,其實是幾個根深蒂固的心理機制在作祟。

raw-image

1|Ego——「承認差距,等於承認自己不夠好?」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第一個受到衝擊的,往往是Ego(自我)

我們渴望進步,但更渴望相信自己已經足夠好。所以當差距出現在眼前,我們的直覺反應不是思考如何提升,而是試圖保護自己的自尊——否認、淡化,或者轉移注意力,因為承認不足讓人不舒服。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寧可合理化自己的現狀:「這不是我的問題,是環境不好」、「我其實沒那麼想要成功」;或者乾脆拒絕承認問題:「哪有那麼多差距,大家不都這樣嗎?」

但事實是,承認差距並不意味著否定自己,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變得更好。最強大的自信,不是來自於不斷自我保護,而是來自於真正面對現實,並選擇有所行動。


2|Gap——「如果差距太大,會不會根本無法彌補?」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願意看見差距,而是害怕自己沒有能力跨越這道Gap(落差)

當我們覺得自己與理想之間的距離過於遙遠,大腦會自動進入防禦模式,讓我們產生一種「與其面對無力感,不如乾脆不看」的心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寧可活在「我以後再努力」的幻想裡,而不願意真的去檢視自己現狀,因為這樣至少還能保有一絲「可能性」的安慰。

但真正讓人停滯不前的,從來不是差距本身,而是我們對差距的想像。我們總是高估了自己的無能,低估了行動的力量。真正的突破,不是來自一蹴而就的巨大改變,而是來自於一步步拆解、調整,讓過去的落差變成未來的成長空間。


3|Obscure——「問題太模糊,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有時候,問題不是「不願直視」,而是「不知道該怎麼直視」

當我們對自己的狀況沒有清晰的認識時,Obscure(模糊)會帶來一種無形的焦慮感——我們知道自己「好像還不夠好」,卻說不上來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於是這種模糊的壓力讓人不知所措,甚至乾脆選擇逃避。

這種情況下,真正的解決方法不是努力忽視問題,而是讓問題變得更具體:

  • 與其說「我好像不夠專業」,不如問:「這個領域的核心技能是什麼?我欠缺哪一塊?」
  • 與其說「我的表達能力不好」,不如問:「是邏輯不清楚?還是語言組織力有問題?」

當我們把模糊的焦慮變成可拆解的問題,行動的方向就會變得明確,焦慮也會自然減少。


4|Self-deception——「過去的努力,會不會因此變得沒有價值?」


還有一種潛在的抗拒來自於Self-deception(自我欺騙)——我們害怕如果現在才發現差距,那麼過去的努力是不是就全都浪費了

這就像一個人辛辛苦苦爬了一座山,卻在半路發現自己選錯了方向。這時候,承認現實意味著要重新調整路線,甚至可能要重新開始,而這種「過去投入的努力可能不值得」的感受,會讓人寧可選擇繼續往錯誤的方向前進,也不願停下來面對事實。

但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過去的努力有沒有白費」,而是「未來的方向是否正確」。勇敢地承認錯誤的方向,才是確保未來努力不再白費的唯一方法。


結語|EGOS 不是敵人,而是我們真正需要超越的對象


我們不願直視差距,並不是因為懶惰或不夠努力,而是因為Ego、Gap、Obscure 和 Self-deception這四種心理機制讓我們下意識地選擇逃避。然而,真正阻擋我們進步的,並不是差距本身,而是我們對差距的恐懼。

Ego 讓我們抗拒承認,Gap 讓我們覺得無力,Obscure 讓我們焦慮,Self-deception 讓我們固守過去。但當我們願意勇敢地直視這些心理防線,差距就不再是無法跨越的深淵,而是我們前進的指南針。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是的,我還有不足,但我願意調整」——那麼每一次看見差距,都是一次真正向前邁進的機會。


因為敢於直視差距的人,才有能力少走彎路,走向真正的成長。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5會員
340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自我中心不是自私,而是無意識地將別人的行為和情緒與自己掛勾。別人的反應多半與你無關,他們只是有自己的狀態。心理成熟的關鍵在於「個體化」—不把別人的情緒當作自己的責任,也不過度解讀對方的行為,讓自己陷入內耗。當你能區分「這是我的感受」與「這是對方的選擇」,就能在人際關係中既保持親密,又不迷失自己。
「朋友已讀不回,他是不是討厭我?」、「主管皺眉,是不是覺得我很廢?」、「社群上有人發牢騷,該不會是在說我吧?」——等等,真的有這麼多事跟你有關嗎?自我參照式解讀 讓我們誤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結果白白焦慮、自我懷疑。這篇文章拆解四種最常見的「想太多」情境,帶你擺脫腦內小劇場,活得更輕鬆!
你有過那種莫名的不安嗎?好像有問題,但又說不上來。其實,焦慮往往不是因為事情真的糟糕,而是因為我們「看不清問題本身」。當你無法確定自己的情緒、觀點片面、期待模糊,或害怕做決定時,內心的不安就會加倍。下次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問:「我到底在擔心什麼?」一旦釐清問題的本質,不安就會減少,你也會更有方向感。
心理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內在的穩定感和與他人的互動方式決定的。當我們能清楚覺察自己的情緒,就不會被焦慮牽著走;當我們能真正理解別人的想法,關係也會變得更順暢。情緒來了,不要急著壓抑,當別人沈默時,試著多共情理解,不要急著下判斷。當我們更理解自己,也願意理解別人,安全感自然會建立。
本來只是有點不安,轉眼就變得急躁,想趕快搞定事情,結果沒解決,反而變成焦慮?這就是情緒的「連環套」!不安讓我們快點行動,急躁讓我們亂了節奏,最後焦慮讓我們失去掌控感。 想要打破這個循環,關鍵在於:覺察不安、放慢急躁、調整焦慮。 只要學會聆聽不安,而不是被它推著走,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可以更穩定、更自在!
急躁,其實是大腦對時間與控制的錯覺。當事情進展不如預期,我們會誤以為「太慢了」,因為大腦對「時間流動」產生偏誤,讓我們過度專注於還沒完成的部分,進而焦慮、催促自己加快步伐。長期下來,不僅會影響專注力,還可能降低決策品質,甚至讓我們錯過過程中的學習價值。本文將幫助你學會放慢節奏,提高專注力與效率。
自我中心不是自私,而是無意識地將別人的行為和情緒與自己掛勾。別人的反應多半與你無關,他們只是有自己的狀態。心理成熟的關鍵在於「個體化」—不把別人的情緒當作自己的責任,也不過度解讀對方的行為,讓自己陷入內耗。當你能區分「這是我的感受」與「這是對方的選擇」,就能在人際關係中既保持親密,又不迷失自己。
「朋友已讀不回,他是不是討厭我?」、「主管皺眉,是不是覺得我很廢?」、「社群上有人發牢騷,該不會是在說我吧?」——等等,真的有這麼多事跟你有關嗎?自我參照式解讀 讓我們誤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結果白白焦慮、自我懷疑。這篇文章拆解四種最常見的「想太多」情境,帶你擺脫腦內小劇場,活得更輕鬆!
你有過那種莫名的不安嗎?好像有問題,但又說不上來。其實,焦慮往往不是因為事情真的糟糕,而是因為我們「看不清問題本身」。當你無法確定自己的情緒、觀點片面、期待模糊,或害怕做決定時,內心的不安就會加倍。下次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問:「我到底在擔心什麼?」一旦釐清問題的本質,不安就會減少,你也會更有方向感。
心理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內在的穩定感和與他人的互動方式決定的。當我們能清楚覺察自己的情緒,就不會被焦慮牽著走;當我們能真正理解別人的想法,關係也會變得更順暢。情緒來了,不要急著壓抑,當別人沈默時,試著多共情理解,不要急著下判斷。當我們更理解自己,也願意理解別人,安全感自然會建立。
本來只是有點不安,轉眼就變得急躁,想趕快搞定事情,結果沒解決,反而變成焦慮?這就是情緒的「連環套」!不安讓我們快點行動,急躁讓我們亂了節奏,最後焦慮讓我們失去掌控感。 想要打破這個循環,關鍵在於:覺察不安、放慢急躁、調整焦慮。 只要學會聆聽不安,而不是被它推著走,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可以更穩定、更自在!
急躁,其實是大腦對時間與控制的錯覺。當事情進展不如預期,我們會誤以為「太慢了」,因為大腦對「時間流動」產生偏誤,讓我們過度專注於還沒完成的部分,進而焦慮、催促自己加快步伐。長期下來,不僅會影響專注力,還可能降低決策品質,甚至讓我們錯過過程中的學習價值。本文將幫助你學會放慢節奏,提高專注力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