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
這些情境都與一個關鍵因素有關——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不是來自外在環境的保證,而是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以及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換句話說,真正的安全感來自「自我覺察」與「共情理解」的雙向循環。
當我們能夠清楚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和行為模式(自我覺察),並且能在與他人互動時,真正理解對方的感受與觀點(共情理解),我們才能建立穩固的心理安全感,並讓團隊與關係更加健康。
想像這樣的場景:
你的主管在會議中對某個提案沒有太多反應,表情嚴肅,你開始擔心:「是不是他不滿意?是不是我的想法有問題?」於是你開始焦慮,變得不敢再多說話。
如果沒有覺察自己的情緒,你可能會陷入過度解讀與負面揣測,進而影響自信與行動力。但如果你具備較高的自我覺察,你可能會這樣想:
👉 「我發現自己開始焦慮了,但這可能不是因為主管不滿,而是因為他還在思考。或許我可以直接問問他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猜測。」
自我覺察幫助我們從「反射式反應」轉向「有意識的選擇」,不被情緒操控,而是主動選擇如何解讀與應對每個情境。
🔻 情緒被動反應,無法有效調節:「我覺得不安,但不知道為什麼,只能逃避或壓抑。」
🔻 容易被外在影響,自我價值感不穩定:「別人對我的評價決定了我的自信。」
🔻 過度解讀他人的行為,產生不必要的焦慮:「他剛剛的反應有點冷淡,是不是對我不滿?」
🔻 習慣性迎合或壓抑,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只要讓大家開心,我的需求不重要。」
情緒來時,試著停下來,感受它,而不是讓它牽著你走。當焦慮浮現,與其急著壓抑,不如問問自己:「這個情緒從哪裡來?它在告訴我什麼?」區分事實與解讀,提醒自己: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拒絕,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威脅。學會和自己的內在對話,讓心靈有足夠的空間,去梳理、去釐清,也讓自己能在變動中站得更穩。
當我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並且知道對方真正在意我們的想法,我們會更有信心地表達自己,減少內在的不安。
想像這樣的場景:
團隊中有位成員在會議中很少發言,你以為他是不積極,但當你真正和他交流後,才發現他其實是因為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夠成熟,所以選擇沉默。
這時,如果你能夠共情他的處境,你就可以這樣回應:
👉 「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你的觀點對團隊很有價值,不需要擔心不夠完美。」
當一個人感受到被接納和理解,他就更有可能願意開口,團隊合作也會因此變得更順暢。
🔻 對他人產生過度批判,缺乏耐心:「為什麼他總是不說話?是不是不夠投入?」
🔻 無法理解他人的處境,只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我覺得這很簡單,他為什麼不懂?」
🔻 忽略他人的需求,導致關係變得緊張:「他怎麼突然情緒不好?應該只是小事吧。」
🔻 溝通方式過於直接,讓對方感到不安:「我只是說實話,他幹嘛這麼玻璃心?」
傾聽,不只是等待自己發言的時機,而是讓自己進入對方的世界,感受他所處的位置。當你不確定時,不妨先問,而不是急著下結論:「這件事對你來說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放下自己的預設,試著換個角度去看,或許你會發現,許多衝突並非來自本質的對立,而是彼此沒有真正被看見。
心理安全感不是靠環境來提供,而是來自我們自身的內在穩定與外在互動。當我們能夠自我覺察,理解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我們就能減少不必要的焦慮;當我們能夠共情理解他人,我們就能建立更穩固的關係,讓團隊與合作更加信任與順暢。
✅ 透過自我覺察,我們能夠穩定內在,不因外在環境而動搖。
✅ 透過共情理解,我們能夠讓彼此感受到真正的支持與信任。
✨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控制外在環境,而是來自理解自己,也讓別人感受到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