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安全感的基石:自我覺察與共情理解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

  • 在團隊中,不確定自己說的話是否被真正理解,總覺得彼此之間有一層無形的距離。
  • 當你面對負面情緒時,試圖壓抑它,卻發現焦慮和不安只會悄悄累積。
  • 與同事或夥伴溝通時,發現彼此雖然在討論同一件事,卻像是活在不同的頻道裡,始終無法對焦。
  • 在變動的環境中,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害怕自己的努力沒有價值,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勝任。

這些情境都與一個關鍵因素有關——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不是來自外在環境的保證,而是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以及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換句話說,真正的安全感來自「自我覺察」與「共情理解」的雙向循環

當我們能夠清楚理解自己的情緒、需求和行為模式(自我覺察),並且能在與他人互動時,真正理解對方的感受與觀點(共情理解),我們才能建立穩固的心理安全感,並讓團隊與關係更加健康。

raw-image

📌 自我覺察:理解自己,才能建立內在穩定感

為什麼自我覺察是心理安全感的第一步?


想像這樣的場景:

你的主管在會議中對某個提案沒有太多反應,表情嚴肅,你開始擔心:「是不是他不滿意?是不是我的想法有問題?」於是你開始焦慮,變得不敢再多說話。

如果沒有覺察自己的情緒,你可能會陷入過度解讀與負面揣測,進而影響自信與行動力。但如果你具備較高的自我覺察,你可能會這樣想:

👉 「我發現自己開始焦慮了,但這可能不是因為主管不滿,而是因為他還在思考。或許我可以直接問問他的想法,而不是自己猜測。」

自我覺察幫助我們從「反射式反應」轉向「有意識的選擇」,不被情緒操控,而是主動選擇如何解讀與應對每個情境。


🚨 當缺乏自我覺察時,心理安全感會受損

🔻 情緒被動反應,無法有效調節:「我覺得不安,但不知道為什麼,只能逃避或壓抑。」

🔻 容易被外在影響,自我價值感不穩定:「別人對我的評價決定了我的自信。」

🔻 過度解讀他人的行為,產生不必要的焦慮:「他剛剛的反應有點冷淡,是不是對我不滿?」

🔻 習慣性迎合或壓抑,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只要讓大家開心,我的需求不重要。」


當我們願意自我覺察,內在安全感便逐漸形成

情緒來時,試著停下來,感受它,而不是讓它牽著你走。當焦慮浮現,與其急著壓抑,不如問問自己:「這個情緒從哪裡來?它在告訴我什麼?」區分事實與解讀,提醒自己: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拒絕,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威脅。學會和自己的內在對話,讓心靈有足夠的空間,去梳理、去釐清,也讓自己能在變動中站得更穩。


📌 共情理解:理解他人,才能建立穩固的關係安全感

為什麼共情理解能強化心理安全感?


當我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並且知道對方真正在意我們的想法,我們會更有信心地表達自己,減少內在的不安。

想像這樣的場景:

團隊中有位成員在會議中很少發言,你以為他是不積極,但當你真正和他交流後,才發現他其實是因為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夠成熟,所以選擇沉默。

這時,如果你能夠共情他的處境,你就可以這樣回應:

👉 「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你的觀點對團隊很有價值,不需要擔心不夠完美。」

當一個人感受到被接納和理解,他就更有可能願意開口,團隊合作也會因此變得更順暢。


🚨 當缺乏共情理解時,團隊安全感會受損

🔻 對他人產生過度批判,缺乏耐心:「為什麼他總是不說話?是不是不夠投入?」

🔻 無法理解他人的處境,只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我覺得這很簡單,他為什麼不懂?」

🔻 忽略他人的需求,導致關係變得緊張:「他怎麼突然情緒不好?應該只是小事吧。」

🔻 溝通方式過於直接,讓對方感到不安:「我只是說實話,他幹嘛這麼玻璃心?」


當我們願意理解對方,關係安全感便開始建立

傾聽,不只是等待自己發言的時機,而是讓自己進入對方的世界,感受他所處的位置。當你不確定時,不妨先問,而不是急著下結論:「這件事對你來說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放下自己的預設,試著換個角度去看,或許你會發現,許多衝突並非來自本質的對立,而是彼此沒有真正被看見。


📌 結語:內在穩定+外在理解,才能真正擁有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不是靠環境來提供,而是來自我們自身的內在穩定與外在互動。當我們能夠自我覺察,理解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我們就能減少不必要的焦慮;當我們能夠共情理解他人,我們就能建立更穩固的關係,讓團隊與合作更加信任與順暢。

透過自我覺察,我們能夠穩定內在,不因外在環境而動搖。

透過共情理解,我們能夠讓彼此感受到真正的支持與信任。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控制外在環境,而是來自理解自己,也讓別人感受到被理解。」

avatar-img
13會員
207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在職場上,最讓人焦慮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猜不透別人在想什麼」。當主管的態度不明確、同事的意見模糊、標準說不清、決策沒解釋,團隊就會陷入無止境的猜測與內耗。透明的情緒、觀點、期待和決策,才能讓團隊建立真正的信任與安全感。別讓不透明的溝通成為職場裡最大的心理壓力,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讓合作更順暢!
我們常常掉進反思的四個陷阱:1. 嚴厲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2. 找理由開脫(不願承擔錯誤)3. 抱怨世界不公平(覺得自己是受害者)4. 乾脆不想(選擇逃避)。真正的反思,不是評判自己,而是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選擇、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找到更好的做法。當你懂得用理解取代責備,反思才真的能讓你變強。
工作上,不是你說了,對方就能理解。如果你的表情、話語、標準或決策不夠透明,團隊只能靠猜的,結果往往是誤解、不信任、甚至白忙一場!情感透明讓對方知道你的真實感受,觀點透明確保你的想法被正確接收,期待透明讓目標清晰,決策透明則減少不確定性。別讓溝通變成猜心遊戲,說得清楚、讓人理解,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為什麼明明開了會,大家還是理解錯誤?為什麼做出來的成果,跟你的期待差很多?關鍵在於關係透明。好溝通不只是說話,而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思考與標準。掌握四個面向很重要:情感透明(別讓對方猜測你的情緒)、觀點透明(清楚表達你的立場)、期待透明(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什麼)、決策透明(說明決策依據,讓團隊更信任)。
透明溝通不是「說得多」,而是「讓對方真正理解」。往往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表達清楚,但對方的理解卻完全不同,這往往是因為缺乏覺察。好的透明關係,應該讓自己被理解、也努力理解對方,同時意識到彼此的認知落差,並根據情境調整溝通方式。透明不是無條件地公開一切,而是確保資訊被正確接收,讓溝通更順暢,關係更有信任。
自我反思時,常常會落入四種陷阱——像法官一樣苛責自己,像律師一樣找理由,像受害者一樣抱怨不公,或乾脆草草帶過不願深究。但這些都無法真正幫助我們成長。真正有價值的反思,是用「探究理解」的方式,去看見當時的選擇、動機與影響,找到未來可以更好的方法。與其責備或逃避,不如試著理解自己,讓反思變成前進的力量。
在職場上,最讓人焦慮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猜不透別人在想什麼」。當主管的態度不明確、同事的意見模糊、標準說不清、決策沒解釋,團隊就會陷入無止境的猜測與內耗。透明的情緒、觀點、期待和決策,才能讓團隊建立真正的信任與安全感。別讓不透明的溝通成為職場裡最大的心理壓力,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讓合作更順暢!
我們常常掉進反思的四個陷阱:1. 嚴厲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2. 找理由開脫(不願承擔錯誤)3. 抱怨世界不公平(覺得自己是受害者)4. 乾脆不想(選擇逃避)。真正的反思,不是評判自己,而是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選擇、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找到更好的做法。當你懂得用理解取代責備,反思才真的能讓你變強。
工作上,不是你說了,對方就能理解。如果你的表情、話語、標準或決策不夠透明,團隊只能靠猜的,結果往往是誤解、不信任、甚至白忙一場!情感透明讓對方知道你的真實感受,觀點透明確保你的想法被正確接收,期待透明讓目標清晰,決策透明則減少不確定性。別讓溝通變成猜心遊戲,說得清楚、讓人理解,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為什麼明明開了會,大家還是理解錯誤?為什麼做出來的成果,跟你的期待差很多?關鍵在於關係透明。好溝通不只是說話,而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思考與標準。掌握四個面向很重要:情感透明(別讓對方猜測你的情緒)、觀點透明(清楚表達你的立場)、期待透明(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什麼)、決策透明(說明決策依據,讓團隊更信任)。
透明溝通不是「說得多」,而是「讓對方真正理解」。往往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表達清楚,但對方的理解卻完全不同,這往往是因為缺乏覺察。好的透明關係,應該讓自己被理解、也努力理解對方,同時意識到彼此的認知落差,並根據情境調整溝通方式。透明不是無條件地公開一切,而是確保資訊被正確接收,讓溝通更順暢,關係更有信任。
自我反思時,常常會落入四種陷阱——像法官一樣苛責自己,像律師一樣找理由,像受害者一樣抱怨不公,或乾脆草草帶過不願深究。但這些都無法真正幫助我們成長。真正有價值的反思,是用「探究理解」的方式,去看見當時的選擇、動機與影響,找到未來可以更好的方法。與其責備或逃避,不如試著理解自己,讓反思變成前進的力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心理韌性對於個人面對挑戰和壓力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瞭解心理韌性的組成要素,包括人際關係與社會資源、自我效能和自知之明,對於提升個人的心理韌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探討了動態能力在心理韌性中的應用,並分析了心理韌性對個人的影響。
Thumbnail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Thumbnail
心理安全感對企業和團隊而言至關重要,可以促進坦率透明的溝通,提高工作效率,建構一個良好的工作氣氛。在推動心理安全感時,需要細膩和周到地考慮文化背景優勢,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創造這樣的氣氛中。
Thumbnail
無論在生活或商業環境中,建立情感連結和情感共鳴是至關重要的。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組織中加入情感連結,確定情緒,處理衝突,以及如何提高對他人的同理心和溝通技巧。
Thumbnail
往往非常在乎,或是極端地追求安全感的人,皆是內心最沒有安全感的人。相同道理,內心真正的安全感的人,往往都不會凡事,甚至小細節裡都要追求控制,為了得到一切被自己掌控的「安全感」。 你可能會想,就是因為缺乏什麼,才要追求什麼啊!那問題來了,追求不就是為了獲得嗎?那麼用盡一切心力去追求不就可以獲得嗎?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越強調自己理性、有邏輯、不情緒化的人其實越情緒化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心理韌性對於個人面對挑戰和壓力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瞭解心理韌性的組成要素,包括人際關係與社會資源、自我效能和自知之明,對於提升個人的心理韌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探討了動態能力在心理韌性中的應用,並分析了心理韌性對個人的影響。
Thumbnail
有些高敏感者"很容易被誤會"總是往負面的方向走, 但其實只是因為特別的"共感力", 明明不是自己的情緒,卻彷彿是自己親身經歷般而產生"同理心", 高敏感者很輕易能同理他人,卻無人能同理自己, 這其實會讓高敏感者時常陷入一種"孤獨感"。
Thumbnail
心理安全感對企業和團隊而言至關重要,可以促進坦率透明的溝通,提高工作效率,建構一個良好的工作氣氛。在推動心理安全感時,需要細膩和周到地考慮文化背景優勢,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創造這樣的氣氛中。
Thumbnail
無論在生活或商業環境中,建立情感連結和情感共鳴是至關重要的。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組織中加入情感連結,確定情緒,處理衝突,以及如何提高對他人的同理心和溝通技巧。
Thumbnail
往往非常在乎,或是極端地追求安全感的人,皆是內心最沒有安全感的人。相同道理,內心真正的安全感的人,往往都不會凡事,甚至小細節裡都要追求控制,為了得到一切被自己掌控的「安全感」。 你可能會想,就是因為缺乏什麼,才要追求什麼啊!那問題來了,追求不就是為了獲得嗎?那麼用盡一切心力去追求不就可以獲得嗎?
Thumbnail
內向的夥伴們,我們通常踏入一個陌生或不熟悉的環境時,多半話少少,採取觀察的方式,先感覺一下這個場合的調調,接下來,隨著待在那個環境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才能越來越放鬆,話也會變多,也慢慢提升安全感。 很多時候,最快的方式,還是有活潑人帶領著我們去認識環境,去認識人,可以加速我們適應的時間。想想我
越強調自己理性、有邏輯、不情緒化的人其實越情緒化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