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你心裡莫名感到焦慮,但仔細想想,又說不上來具體在擔心什麼。
你知道自己不開心,卻說不清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你感覺一切都不對勁,但你無法確定是外在環境的影響,還是內心的困惑。
這種不安,並不是因為問題真的無解,而是因為我們「看不清問題本身」。
焦慮的本質,不是「事情不好」,而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當你對一件事越模糊、越沒有把握,內心的不安就會越強烈。
真正讓人焦慮的不是問題,而是「不明」。
這種「不明」通常來自四個關鍵領域:情感不明、觀點不明、期待不明、決策不明。
當我們能夠釐清這些不明,我們的焦慮就會大幅減少,內心也會變得更加穩定。
有時候,我們會說:「我最近心情不好,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是一種典型的「情感不明」——你感覺到了,但無法準確描述它,也不知道它來自何處。
🔸 典型情境:
當情緒不明確時,大腦無法合理處理,於是焦慮感會不斷擴大。
你可能會覺得問題很大,事實上只是因為你還沒把它釐清。
👉 如何釐清?
當你能夠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感受,你的不安就會減少。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看懂了一件事,但其實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焦慮可能來自於「視野受限」。
🔸 典型情境:
我們的腦袋習慣於「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我們相信一件事時,我們會無意識地尋找證據來支持它,卻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如果我們的觀點是片面的,那麼由此產生的焦慮也會是不必要的。
👉 如何釐清?
當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看待問題,焦慮往往會減少,因為我們不再被自己的假設所困住。
有時候,我們的不安來自於「期待不清」,我們想要一個結果,但我們自己都不確定這個結果是什麼。
🔸 典型情境:
當我們的期待模糊,內心就會陷入拉扯,一方面想追求某種結果,一方面又無法具體行動,因為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 如何釐清?
當我們的期待變得清楚時,焦慮就會減少,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
有時候,我們的不安來自於「無法做決定」。
我們害怕選錯,害怕後悔,害怕承擔選擇的後果,所以一直猶豫不決。
🔸 典型情境:
👉 如何釐清?
當決策變得更清晰時,我們就不會被無止境的猶豫拖住,也能更安心地向前走。
內在的不安,並不是因為問題真的無解,而是因為我們還沒看清問題的本質。
當我們對情感、觀點、期待、決策 這四個領域變得更清楚,我們就能有效降低焦慮,讓內心更加穩定。
當我們能夠釐清這些不明,焦慮也會隨之減少,而內心會變得更加篤定和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