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根源:來自我們對問題的「不明」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認知升級工具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引言:你真的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嗎?


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你心裡莫名感到焦慮,但仔細想想,又說不上來具體在擔心什麼。
你知道自己不開心,卻說不清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你感覺一切都不對勁,但你無法確定是外在環境的影響,還是內心的困惑。


這種不安,並不是因為問題真的無解,而是因為我們「看不清問題本身」。

焦慮的本質,不是「事情不好」,而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當你對一件事越模糊、越沒有把握,內心的不安就會越強烈。


真正讓人焦慮的不是問題,而是「不明」。

這種「不明」通常來自四個關鍵領域:情感不明、觀點不明、期待不明、決策不明。

當我們能夠釐清這些不明,我們的焦慮就會大幅減少,內心也會變得更加穩定。

raw-image

🌀 1. 情感不明: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感受什麼


有時候,我們會說:「我最近心情不好,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是一種典型的「情感不明」——你感覺到了,但無法準確描述它,也不知道它來自何處


🔸 典型情境:

  • 你覺得對方變得冷淡,但你不知道這是真的,還是只是自己多想了?
  • 你感覺自己最近壓力大,但究竟是因為工作?人際關係?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
  • 你心裡總有一股煩躁感,卻不知道是因為太忙?太累?還是內心有什麼未解的情緒?


當情緒不明確時,大腦無法合理處理,於是焦慮感會不斷擴大。

你可能會覺得問題很大,事實上只是因為你還沒把它釐清。


👉 如何釐清?

  • 精準描述情緒:「我現在的感受是…?(焦慮?不耐煩?無力感?)」
  • 追溯情緒來源:「這個情緒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哪件事觸發了它?」
  • 區分內外因素:「這是我內在的情緒變化,還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當你能夠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感受,你的不安就會減少。


🔍 2. 觀點不明:我們真的看清問題了嗎?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看懂了一件事,但其實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焦慮可能來自於「視野受限」


🔸 典型情境:

  • 你覺得某人對你有敵意,但你真的確定嗎?還是只是你的猜測?
  • 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但這是客觀事實,還是你的標準過高?
  • 你擔心未來會發生壞事,但真的有證據支持你的擔憂嗎?


我們的腦袋習慣於「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我們相信一件事時,我們會無意識地尋找證據來支持它,卻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如果我們的觀點是片面的,那麼由此產生的焦慮也會是不必要的。


👉 如何釐清?

  • 問自己:「這是事實,還是我的推測?」
  • 試著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怎麼看這件事?」
  • 找反例:「有沒有任何可能,這件事的真相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反?」


當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看待問題,焦慮往往會減少,因為我們不再被自己的假設所困住。


🎯 3. 期待不明: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有時候,我們的不安來自於「期待不清」,我們想要一個結果,但我們自己都不確定這個結果是什麼。


🔸 典型情境:

  • 你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夠好,但「好」的標準是什麼?
  • 你希望另一半「更懂你」,但你真正想要的行動是什麼?
  • 你覺得自己沒有成就感,但「成就」對你的定義是什麼?

當我們的期待模糊,內心就會陷入拉扯,一方面想追求某種結果,一方面又無法具體行動,因為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 如何釐清?

  • 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 把期待具體化:「如果一切順利,最理想的情境是什麼?」
  • 區分「別人的期待」與「自己的期待」:「這真的是我想要的,還是社會、家庭、環境告訴我該想要的?」

當我們的期待變得清楚時,焦慮就會減少,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


🤔 4. 決策不明:無法做選擇的焦慮


有時候,我們的不安來自於「無法做決定」

我們害怕選錯,害怕後悔,害怕承擔選擇的後果,所以一直猶豫不決。


🔸 典型情境:

  • 你想換工作,但又怕換了會後悔?
  • 你在兩個選擇之間猶豫不決,反覆權衡,結果哪邊都不敢行動?
  • 你明知道自己該做決定,但還是不停拖延,期待「有一天會自然變清楚」?


👉 如何釐清?

  • 把決策拆解成關鍵問題:「這個選擇的關鍵考量點是什麼?」
  • 評估最壞情境:「如果選錯了,我能承受最壞的後果嗎?」
  • 設定期限:「我允許自己考慮多久?時間到就做決定。」


當決策變得更清晰時,我們就不會被無止境的猶豫拖住,也能更安心地向前走。


🔮 總結:不安來自不明,看清就能安心


內在的不安,並不是因為問題真的無解,而是因為我們還沒看清問題的本質。

當我們對情感、觀點、期待、決策 這四個領域變得更清楚,我們就能有效降低焦慮,讓內心更加穩定。

✨ 下次當你感到不安時,試試問自己:

  • 「我現在真正感覺到的是什麼?」(情感)
  • 「我對這件事的理解是全面的嗎?」(觀點)
  • 「我到底期待什麼?」(期待)
  • 「我在害怕做決定嗎?」(決策)

當我們能夠釐清這些不明,焦慮也會隨之減少,而內心會變得更加篤定和平靜。

avatar-img
13會員
203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我們總想抓住確定性,結果反而讓自己更害怕不確定。人生不是解數學題,沒有標準答案,而是一場即興演出—只能邊走邊學。與其等到「準備好」才行動,不如接受不安,承認自己有盲點,看清不確定性。真正的成長來自行動,而不是完美計畫。當你放下對確定性的執著,會發現自己更自由、更有力量,因為成長的本質就是從不足開始。
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總想等「準備好」才開始,總想確定「不會失敗」才敢行動?但現實並沒有標準答案,世界一直在變,而我們越想抓住確定,就越害怕未知。其實,學習的開始,是承認「我還不懂」,而成長的關鍵,是接受「還不確定」。與其害怕,不如試著行動!所有的高手,都是從「不知道」開始,從「不確定」中找到方向。
我們常以為「事情應該要這樣發展」,但這些期待其實來自我們不明的觀點和隱藏的情緒。一旦現實不符,失望、委屈、甚至自我懷疑就會湧上心頭。與其陷入錯誤的期待,不如學會調整角度,察覺期待背後真正的需求,讓期待更有彈性。當我們不再死守單一結果,而是專注行動與可能性時,心情會輕鬆許多,人生也會少很多無謂的挫折。
我們常常掉進反思的四個陷阱:1. 嚴厲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2. 找理由開脫(不願承擔錯誤)3. 抱怨世界不公平(覺得自己是受害者)4. 乾脆不想(選擇逃避)。真正的反思,不是評判自己,而是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選擇、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找到更好的做法。當你懂得用理解取代責備,反思才真的能讓你變強。
自我反思時,常常會落入四種陷阱——像法官一樣苛責自己,像律師一樣找理由,像受害者一樣抱怨不公,或乾脆草草帶過不願深究。但這些都無法真正幫助我們成長。真正有價值的反思,是用「探究理解」的方式,去看見當時的選擇、動機與影響,找到未來可以更好的方法。與其責備或逃避,不如試著理解自己,讓反思變成前進的力量。
有時我們會因為一個小失誤就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不行」,甚至翻出過去的所有錯誤,把自己打擊得體無完膚。這就是「去脈絡化思考」的陷阱!它讓你忽略過程、放大挫折、忘記未來的可能性,讓你的內心糾纏不清,最後失去信心。但人生不是只有這一個片刻,還有無限的可能。請記住你正在學習、正在進步,而你的故事,還沒寫完。
我們總想抓住確定性,結果反而讓自己更害怕不確定。人生不是解數學題,沒有標準答案,而是一場即興演出—只能邊走邊學。與其等到「準備好」才行動,不如接受不安,承認自己有盲點,看清不確定性。真正的成長來自行動,而不是完美計畫。當你放下對確定性的執著,會發現自己更自由、更有力量,因為成長的本質就是從不足開始。
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總想等「準備好」才開始,總想確定「不會失敗」才敢行動?但現實並沒有標準答案,世界一直在變,而我們越想抓住確定,就越害怕未知。其實,學習的開始,是承認「我還不懂」,而成長的關鍵,是接受「還不確定」。與其害怕,不如試著行動!所有的高手,都是從「不知道」開始,從「不確定」中找到方向。
我們常以為「事情應該要這樣發展」,但這些期待其實來自我們不明的觀點和隱藏的情緒。一旦現實不符,失望、委屈、甚至自我懷疑就會湧上心頭。與其陷入錯誤的期待,不如學會調整角度,察覺期待背後真正的需求,讓期待更有彈性。當我們不再死守單一結果,而是專注行動與可能性時,心情會輕鬆許多,人生也會少很多無謂的挫折。
我們常常掉進反思的四個陷阱:1. 嚴厲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2. 找理由開脫(不願承擔錯誤)3. 抱怨世界不公平(覺得自己是受害者)4. 乾脆不想(選擇逃避)。真正的反思,不是評判自己,而是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選擇、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找到更好的做法。當你懂得用理解取代責備,反思才真的能讓你變強。
自我反思時,常常會落入四種陷阱——像法官一樣苛責自己,像律師一樣找理由,像受害者一樣抱怨不公,或乾脆草草帶過不願深究。但這些都無法真正幫助我們成長。真正有價值的反思,是用「探究理解」的方式,去看見當時的選擇、動機與影響,找到未來可以更好的方法。與其責備或逃避,不如試著理解自己,讓反思變成前進的力量。
有時我們會因為一個小失誤就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不行」,甚至翻出過去的所有錯誤,把自己打擊得體無完膚。這就是「去脈絡化思考」的陷阱!它讓你忽略過程、放大挫折、忘記未來的可能性,讓你的內心糾纏不清,最後失去信心。但人生不是只有這一個片刻,還有無限的可能。請記住你正在學習、正在進步,而你的故事,還沒寫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步驟 1: 在得到APP上看到「焦慮的反面是具體」這句話,深有共鳴。這是一個開始理解焦慮的好起點。 步驟 2: 每當事情變多,先識別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然後集中精力於這些具體的事情。 步驟 3: 回顧過去的經驗,發現許多讓人焦慮的事情其實並未發生。這能幫助你減少過度思考。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Thumbnail
焦慮症患者的恐懼通常與對於未知、不確定的事物或情況的擔憂和恐懼有關,這可能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Thumbnail
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做決定 感覺煩躁、緊張或不安 感到噁心或腹部疼痛 出現心悸 出汗、顫抖或搖晃 失眠 感覺危險、恐慌或厄運即將到來。(以上這篇來自網路)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Thumbnail
「把焦慮寫下來,就不會焦慮了嗎?」 如果是,我想是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脈絡梳理和自我對話,對焦慮來源產生更清晰的視角,或許它的本質仍是問題,但至少,問題被看清楚了。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情況呢?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步驟 1: 在得到APP上看到「焦慮的反面是具體」這句話,深有共鳴。這是一個開始理解焦慮的好起點。 步驟 2: 每當事情變多,先識別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然後集中精力於這些具體的事情。 步驟 3: 回顧過去的經驗,發現許多讓人焦慮的事情其實並未發生。這能幫助你減少過度思考。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無法應對困難,或是希望瞭解如何適應焦慮情緒,這篇文章將提供一些分享與建議。掌握面對焦慮的方式,並重新認識自己,讓我們一起迎接不焦慮的人生。
Thumbnail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Thumbnail
焦慮症患者的恐懼通常與對於未知、不確定的事物或情況的擔憂和恐懼有關,這可能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Thumbnail
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做決定 感覺煩躁、緊張或不安 感到噁心或腹部疼痛 出現心悸 出汗、顫抖或搖晃 失眠 感覺危險、恐慌或厄運即將到來。(以上這篇來自網路)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Thumbnail
「把焦慮寫下來,就不會焦慮了嗎?」 如果是,我想是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脈絡梳理和自我對話,對焦慮來源產生更清晰的視角,或許它的本質仍是問題,但至少,問題被看清楚了。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情況呢?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