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條紙測驗】你是孩子的哪種陪伴者?從對話風格看見自己在教養中的角色。
每次孩子開口問:「媽媽,這樣對嗎?」
我們的腦袋是不是立刻浮出十種更好的解法?(然後不小心就全部說出口)
這張我自己設計的便條紙測驗,是為了提醒自己——
有時候孩子不是要答案,而是需要有人陪他一起思考。
👉文章最後,有便條紙測驗延伸內容!
📖 前言: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錯誤不是壞事,是孩子練習的開始】──《三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書評分享(內含真實親子對話與陪伴覺察)
孩子做錯事,是不是代表「他不乖」、「沒教好」?
還是……這正是他練習做得更好的開始?
這一本書是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談論幼兒三到10歲的教養之道,把孩子的「不當行為」視為一種訊號,提醒我們孩子可能在尋求關注、力量、報復,或乾脆放棄。
每一篇都會有概論和對話範例包含漫畫式的和專欄式的講解,讓你在情緒來之前,能先理解、再選擇行動方式。
覺得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可以先以這本書的概論為基礎,
我現在的孩子已經11歲了,所以我會以這本書的概念為基礎,再多增加適合10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去思考的範圍來分享。
這本書截取其中,我想要分享的其中四篇,與大家分享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觀念。
文章目錄
1.書籍重點整理
2.我的實際經驗分享
3.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錯誤
4.反思與家長的行動指南
5.用便條紙測驗陪自己練習教養的柔軟
📚 書籍重點整理
🔸 錯誤行為的背後必有原因
•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往往不是故意,而是源於 需求未被滿足、想引起注意、尋求控制感,或是缺乏更好的選擇。
🔸 獎賞與懲罰都無法讓孩子真正成長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過度的獎賞與懲罰都可能讓孩子失去自我決策的能力,反而無法培養責任感。
🔸 親子間應該建立「夥伴關係」,而非「控制關係」
•當父母與孩子建立平等且互相信任的關係,孩子才更願意承認錯誤,並學習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
• 孩子從每次嘗試中成長,家長的任務是協助,而非搶走體驗機會。
📖 我的經驗分享:
•【孩子犯錯,是要被罵,還是被陪?】陪伴不是「幫他想好」,而是讓他練習思考。
當孩子被糾正時,最常出現兩種反應:
1.直接反駁:「不是我啊!」、「我哪有!」
2.低頭懊惱:「唉,我怎麼又這樣了……」
這兩種都不是在面對錯誤,只是防衛或否定自己。
所以我通常會——
•孩子反駁時:我會再陳述一次剛剛的情況,然後問他:「這件事是誰做的?」
•孩子低頭懊惱時:我會語氣平緩地說:「我知道你已經知道做錯了,那接下來你想怎麼做?」
因為重點不是「你有沒有錯」,而是「你願不願意改」。
【做錯事,不代表你這個人是錯的】
我告訴孩子:「如果你沒有思考就做,那錯就會來找你;但你願意面對,那錯誤就會變成你在練習的機會。」
有次他做對一件事,我問:「你有思考過嗎?」
他點頭說:「有啊,我原本想那樣做,但後來想一想不太好,所以我改做這樣。」
我立刻拍拍他:「太棒了!有在思考的行動,就是你真的在成長。」
這就是書中說的「正向關注」,不是誇張表揚,而是讓孩子感受到:
「我有能力,我的選擇有價值,爸媽是我一起思考的夥伴。」
•【練習負責:打破的碗盤事件、碎裂的遊戲機螢幕】
•打破的碗盤事件:
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碗盤,孩子的阿嬤立刻說:「你站到旁邊,不要動!」並趕緊清理。
我告訴孩子的阿嬤:「其實孩子可以學著承擔後果,雖然他沒辦法獨立清掃,但他可以幫忙。」
於是,我讓孩子去拿掃把,然後提醒他:「你可以請大人幫忙掃,但你可以負責拿報紙、袋子,學習用安全的方式把碎片包好。」
✅ 重點不是責怪孩子,而是讓他知道「錯誤發生了,我還是有能力去面對和處理」。
✅事件發生時,讓他了解處理的方式,當大人不在身邊時,孩子也會有危機處理的能力。
•孩子的破壞行為——拆解遊戲機
我的孩子對拆解東西充滿興趣。有一次,他拿了一台壞掉的遊戲機,說要「拿出去拆解看看」。我當時沒有多想,就答應了。
沒想到,幾分鐘後,我聽到外面傳來「砰!砰!」的聲音,跑出去一看,發現他因為無法拆開螢幕,竟然直接用力摔在地上,導致門口的柏油地上都是細小的玻璃碎片!
我沒有馬上生氣,而是讓他自己看著地上的碎片,然後問他:「你看!滿地都是玻璃碎片! 路過的人和你走出去如果沒注意是不是會很危險? 那現在怎麼辦?」
他看著滿地的碎片,突然意識到:「真的不能這樣耶,很危險!」
我說:「那現在該怎麼處理?」
他提議:「我拿掃把掃!」
但玻璃卡在柏油縫裡根本掃不起來。我就回家找有矽膠的安全手套,讓他戴上矽膠手套,教他處理方式後就讓他自己處理。
孩子就在太陽底下起蹲著慢慢的撿,,一片片撿起玻璃,整個過程 頂著太陽流汗,先讓他自己清理檢查後,我再出去檢查。
他最後自己說:「下次不能這樣,太麻煩了…」
這個過程,不是要讓他吃苦,是要讓他知道:「在做一件事情如沒有先思考,那造成的後果,自己就要有責任心去處理。」
這就是 「自然後果」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知道:
✅ 錯誤本身不可怕,重要的是「讓孩子看見錯誤的後果」,並提供機會讓他參與解決問題。
✅ 行動是有後果的,讓他體驗到「思考再行動」的重要性。
✅ 當問題發生時,不是推給大人,而是要自己負責。
• 【親子夥伴關係,不是拖著走】:學習是孩子的責任,而非父母的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幫孩子把所有事情想好、安排好,讓他不需要自己思考。
我們家是自學生,從孩子二年級起,我就不再幫他安排所有學習,
而是讓他知道:「你是學習的主人,我只是協助者。」
有天,我跟他做了個這些「動作演練」:
•我站在他旁邊,說:「這樣是夥伴。」
•我走到他前面很遠,說:「這樣是媽媽安排好、你只是跟著我。」
•他坐地上抱住我腳,我拖著走:「這樣是你完全不動,只等我拉你一起走。」
然後換我抱著他腿,讓孩子往拉著我走,他笑出來:「媽,這樣真的很累欸!」
我問說:「那平常我們是怎麼樣?」
孩子說:「有時候是你一直拉著我,有時候是我跟在你後面....」
我又問他:「你希望的夥伴關係是怎樣?」
他邊說邊做:「媽媽你站在我的斜後面,我往前走幾步,你再往前大概走個一兩步,就是像這樣子!」
我就說:「那這樣子感覺我們有沒有都比較輕鬆,比較像夥伴一樣?」 他就說:「對呀!」
我回他:「對,那樣你就是有主動權的,也有我在你後面支持你。」
我對孩子說:「你是學習的主人,我只是協助者。」
這樣的互動讓孩子更清楚:「我的學習應該由自己負責,而不是等媽媽提醒。」
如果有需要的時候,我就會再跟孩子提一次夥伴的關係,像這樣的走法演練!
✅這樣的視覺化方式,讓孩子更能理解 學習該由誰主導,而不是只靠家長安排。
✅ 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責任,遠比督促他學習來得重要!
•【不是不干涉,而是我真的沒有想阻止的感受】
當孩子四五歲在公園玩遊樂設施時,我會站在前面不遠處觀察他,不大聲喊、不立刻制止。
不是因為我什麼都不管,而是——我真的沒有那個「想阻止」的感受。
我知道他會抬頭看我一眼,確認我還在,就繼續爬。
這是他在慢慢建立自己的信任與節奏。
但有時候,在旁邊的不是我一個人。
也會有其他家長或長輩在一旁忍不住出聲:「你不要這樣!會跌倒啦!」
孩子轉頭看我,我只會點點頭、微笑一下,示意他可以繼續。
因為我知道,他不是故意危險,而是在探索。
有時,常會聽到旁邊有些恐嚇言語:「你這樣會摔掉牙齒喔!」「頭會摔破喔!」......
觀察到很多時候,有些孩子之所以不小心,是因為被突然嚇住、被拉住了自己的節奏。
那才是更需要被注意的部分。
我不是放任他,而是陪他練習,如何在注意安全的同時,感受自己的身體與行動力。
✅以想要孩子了解為什麼要注意的原因,直接跟孩子說:
「你走樓梯梯要慢慢走,才會穩~才會走好!」
「滑溜滑梯的時候一定要坐好,因為你也希望是玩得開心~玩得安全吧?!」
更重要的,是讓他知道:「我信任你有能力。」
尤其當孩子超過10歲,很多事情我們說一百次都不如讓他自己預演一次未來的結果來得有效。
所以我告訴自己:與其「喊住他」,不如「陪著他」思考下一步。
不是放手不管,也不是懶得教。而是深深知道,孩子已經準備好練習自己的力量了。
我們所需要做的,是站在不遠處,眼神溫柔,靜靜提醒:「我在這裡,有需要可以叫我。」
因為,孩子不一定需要我們拉著他跑。
他只需要我們走在他身邊,一起呼吸,一起學習。
✅ 當我們不干涉,是選擇相信孩子的內在能力,而不是害怕錯誤的發生。
📝 反思與家長的行動指南
✅ 不要急著指責孩子,先引導他看見錯誤的影響。
✅ 錯誤發生時,讓孩子參與解決,而不是代替他處理。
✅ 建立夥伴關係,而不是權威式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而不只是單向指令。
•靈性視角補充:錯誤,是靈魂成長的入門關卡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孩子的「犯錯」不是要讓你心碎或失望,而是來幫助你看見——你能不能把愛放在過程裡?你能不能信任,他正在慢慢成為他自己的樣子?
每個錯誤,都是他在提醒你:「我還在學,你願意陪我嗎?」
❤️【便條紙測驗】你是孩子的哪種陪伴者?從對話風格看見自己在育兒中的角色
每次孩子開口問:「媽媽,這樣對嗎?」
我們的腦袋是不是立刻浮出十種更好的解法?(然後不小心就全部說出口)
這張我自己設計的便條紙測驗,是為了提醒自己——
有時候孩子不是要答案,而是需要有人陪他一起思考。
•測驗說明|你是主導型還是支持型?
這張小測驗列出了三種日常對話情境,你可以快速對照看看:
平常遇到類似狀況時,你下意識會怎麼說?
•陪伴式思維:「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辦?」
•主導式思維:「我來幫你處理!」
•思考引導:「你覺得呢?有沒有別的做法?」
•直接指導:「你就照這樣做就對了。」
•解決導向:「你可以怎麼補救?我們一起想辦法。」
•責備導向:「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只是了解不同的回應方式,會帶出不同的「陪伴氛圍」。
❤️用便條紙測驗陪自己練習教養的柔軟
這張測驗不是為了分類我們是哪種家長,
而是讓我們多一次機會停下來思考:
•我常說的那些話,是我自己內在焦慮的反射?
•還是我真的願意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他自己的事?
下一次,當孩子問「那我要怎麼辦?」
也許,我們可以先深呼吸,然後說一句:
「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10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讓他感受他也有主導權,可以問問孩子:「你想要我怎麼跟你說?」
❤️延伸引導|你想成為哪一種陪伴色彩?
•指引型(紅&橘):我傾向提供方向與計畫,幫助孩子少走冤枉路。
•支持型(藍&綠&黃):我引導孩子思考,讓他發展出獨立能力。
你覺得自己目前是哪一型?又想成為什麼樣的陪伴者?
歡迎在留言和我分享,讓我們一起把教養的陪伴路,走得更自在、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