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 Simply》:當世界亂成一團,我靠工業設計邏輯和幽默活下來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明明問題在眼前,腦子卻像陷在爛泥巴裡轉不出來。你打開筆記本,發現上面密密麻麻寫著:這要做、那也要做,結果一樣都沒做完。這時候,我遇見了這本書——《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THINK SIMPLY)。

via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102
一本有排版設計思維的書
身為工業設計師,我對「排版」其實有一點職業病。這本書一打開,我馬上注意到它有一個設計師會喜歡的邏輯:
- 每一篇都短短的,45個主題像模組化零件一樣組合成一本思維工具書。
- 每一章節最後都有總解的一段話,強而有力的風格註解,好像在說:「欸欸重點在這裡!」設計感直接上線。
- 內文也不藏私,粗體字直接幫你劃好重點,就像設計圖上的引線,讓你一眼看出構造重點。
比起某些講心靈成長的書硬要寫成小說,它就像工業設計報告那樣:清楚、乾淨、可拆解、可應用,連邏輯性都讓人有種在畫 exploded view 的舒爽感。
用工業設計的邏輯看這本書
設計不就是在複雜的現實裡找出最有效率的解法嗎?這本書雖然講的是「思考方法」,但實際上根本是一本「如何設計你腦袋裡作業系統」的操作手冊。
例如有一章講「當然忘記枝微末節,只概略記憶的時候,其決策速度會比把所有事情詳細記住要來得快」,我一看就笑了,就像設計初期做快速草圖,我們不會一開始就畫出精密 3D,而是先用粗略模型理解整體比例、機構邏輯。太早進入細節,只會卡死創意的流動。
那些讓人忍不住點頭的句子
有些句子我必須承認看完直接抄進 Notion,像:
- 「為何新聞總是報一些壞消息」
- 「若重視思考,就不會採取"利他行為"」
- 「一旦沉溺於回憶,大腦就會老化。」
設計流程中,Design Spec 是針對「未來要實現的東西」的定義,它描述的不是過去做過什麼,而是未來要完成什麼樣的功能、風格、尺寸、邏輯。
所以,如果一個設計師在開案時只顧著想「以前的案子怎麼做」「那個案子的尺寸是什麼」「過去的色票配起來不錯」,而不是面對這次使用者真正的需求、場景、限制條件,那這份設計其實已經「老化」了——它不是活的 Design Spec,而是一份回憶拼貼集。
我用這本書做了什麼?
老實說,看完書那幾天我沒立刻變成更厲害的人,但我有感受到:我的腦袋比較乾淨了。比方說,有些會議我不再硬把所有聲音聽進去,而是用類似「快速篩選」的思維,把雜訊分出去。做決策時,我會提醒自己:現在是「發想」還是「決定」的階段,不要混在一起自亂陣腳。
這就是工業設計裡最核心的習慣:「分階段設計」、「限制條件就是創意來源」、「重點不是創新,是可實現的創新」。
結語:想清楚,不要想太多
《Think Simply》這本書不是那種會讓你熱血沸騰的爽書,它更像一位設計總監,用一句話戳破你過度設計的腦袋,然後叫你回去重新整理 layout。
在這個連泡麵口味都可以多達25種的時代,簡單不是偷懶,是一種專業,是一種能在雜訊中看到結構的能力。
你可以每天讀一篇,也可以像我一樣,一次吃完當思維 (排毒)detox。反正,世界愈複雜,我們就愈要用簡單的方法,活得精準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