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明明很喜歡助人 在旁人眼裡看起來都像是在害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問題非常深刻,也非常現實。


有些人明明是出於「好意」在幫助別人,卻被視為「干涉太多」、「造成困擾」、「甚至像在害人」。 這樣的誤解往往讓雙方都很痛苦。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拆解這個現象👇


🧠 一、從精神健康的角度:

▶ 「助人慾」其實可能藏著創傷與焦慮

有些人對「幫助他人」的需求非常強烈,表面是熱心,背後卻可能源自:

  • 童年經驗:從小學會透過「照顧別人」來獲得愛與肯定,內化為「只要我有用,就有人愛我」的信念。
  • 控制焦慮:看不慣別人「不照我說的做」,其實是自己對不確定感感到恐懼。幫人,是一種控制感的延伸。
  • 自我價值匱乏: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唯有「成為他人生命的貴人」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

這樣的幫助方式,容易流於「代替他人做決定」,甚至「干涉對方人生」。對方若沒照著做,反而會被責怪:「我都是為你好!」


於是,助人變成了壓力,甚至變相成為傷害。



🧱 二、從社會階層與文化角度:

▶「幫」其實是權力關係

在某些文化與階層結構中,幫助行為其實暗藏了「階級差異」與「上對下的態度」

  • 上位者的施捨感:我給你資源,你應該感恩。
  • 道德上的優越感:我比你懂得多、活得好,所以你該聽我的。
  • 文化上對「聽話才是幫」的迷思:東亞社會特別強調「乖順才是愛」,但這種幫助其實要求被幫助者「順服」。

當對方不需要或想要的是尊重與理解,而不是被指導與安排,這種「自以為是的善意」就變成了壓迫。


🤝 三、幫助與被幫助,其實是一種關係動態

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幫助他人,並不是只靠「動機好」就夠的行為

它還需要:

  • 判斷時機:對方有沒有開口?現在是不是對的時候?
  • 方式對等:是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嗎?有沒有詢問對方的感受?
  • 關係信任:雙方是否建立了安全與互信的橋樑?

幫助從來不是單向輸出,而是一種互動。若忽略了這點,會變成「我決定你該怎麼被幫」,這其實已經違反了對方的主體性。


✅ 小總結|你看到的,未必就是你以為的

那些熱心助人的人,的確可能是出於真心,但:

  • 若背後動機未曾自省
  • 若忽視了他人的邊界與節奏
  • 若未意識到自身所處的位置帶有特權性

那麼再多的「善意」,也可能變成了「溫柔的暴力」。


❤️ 建設性建議:如果你是「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1. 先問自己:「這是對方要的嗎?」不是我覺得他需要的。
  2. 給出空間而非答案:「你需要我怎麼支持你?」比「我覺得你該怎麼做」更溫柔。
  3. 觀察是否有「我幫了他=我更好」的心理補償傾向
  4. 允許對方說不:真正成熟的助人,是尊重對方不被幫助的自由。
  5. 練習「陪伴」而不是「解決」:有時候,陪在身邊比給建議更重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12會員
723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22
在這個競爭激烈、標準化的世界裡,我們往往被迫陷入比較與評價的陷阱:成績好不好、能力強弱、地位高低……然而,這樣的比較往往帶來焦慮、不安與自我否定,讓我們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人生本身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圓滿存在。 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擁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和尊嚴。我們不是誰的「備用品」,也不
2025/05/22
在這個競爭激烈、標準化的世界裡,我們往往被迫陷入比較與評價的陷阱:成績好不好、能力強弱、地位高低……然而,這樣的比較往往帶來焦慮、不安與自我否定,讓我們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人生本身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圓滿存在。 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擁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和尊嚴。我們不是誰的「備用品」,也不
2025/05/22
這是一個很多人內心想問、卻不敢說出口的問題。你說的那種直覺與懷疑,並不罕見——在一個競爭激烈、結構不公的社會中,我們常會懷疑: 那些站上權力頂端的人,是否都是靠踩著別人的肩膀,才能走到那裡? 讓我們不粉飾、不陰謀論,用一種既真實又帶溫度的方式來談談這件事👇 🏛️ 爬上金字塔頂端的
2025/05/22
這是一個很多人內心想問、卻不敢說出口的問題。你說的那種直覺與懷疑,並不罕見——在一個競爭激烈、結構不公的社會中,我們常會懷疑: 那些站上權力頂端的人,是否都是靠踩著別人的肩膀,才能走到那裡? 讓我們不粉飾、不陰謀論,用一種既真實又帶溫度的方式來談談這件事👇 🏛️ 爬上金字塔頂端的
2025/05/22
🧍‍♂️為什麼「自我介紹」讓人這麼尷尬? ——當人被要求自我包裝,那些不適感其實很誠實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每次進入新環境、課堂、職場或聚會,當主持人說:「請大家輪流做一下自我介紹~」 你腦中瞬間空白,只想趕快結束那幾十秒的折磨。 你不是不會說話,也不是沒有內容,只是……這個「自
2025/05/22
🧍‍♂️為什麼「自我介紹」讓人這麼尷尬? ——當人被要求自我包裝,那些不適感其實很誠實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每次進入新環境、課堂、職場或聚會,當主持人說:「請大家輪流做一下自我介紹~」 你腦中瞬間空白,只想趕快結束那幾十秒的折磨。 你不是不會說話,也不是沒有內容,只是……這個「自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幫助他人”這個詞,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幫助他人,不僅僅是對被幫助者有益,對幫助者本身也有深遠的影響。這裡將探討幫助他人的意義、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幫助他人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一個社會充滿了互助和關愛,社會
Thumbnail
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幫助他人”這個詞,但真正付諸實踐的卻少之又少。幫助他人,不僅僅是對被幫助者有益,對幫助者本身也有深遠的影響。這裡將探討幫助他人的意義、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幫助他人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一個社會充滿了互助和關愛,社會
Thumbnail
「助人,是人類最美好的一項特質。」 「也正因爲如此,人們在痛苦時,才能夠看見那雙朝自己伸來的援助之手。」 ──瞎咪小
Thumbnail
「助人,是人類最美好的一項特質。」 「也正因爲如此,人們在痛苦時,才能夠看見那雙朝自己伸來的援助之手。」 ──瞎咪小
Thumbnail
有朋友貼了一篇文章出來,說到她身邊有些人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還是凡事堅持自己來,非常堅強又獨立。我在留言中回應了:「以前, 我最早上的團體成長班, 老師說過幾次: "讓人家幫忙 也是一種能力", 真的, 從此以後, 我才發現, 有人永遠只幫別人, 不讓人家幫忙, 我對她的感覺是: 我很生氣。」  
Thumbnail
有朋友貼了一篇文章出來,說到她身邊有些人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還是凡事堅持自己來,非常堅強又獨立。我在留言中回應了:「以前, 我最早上的團體成長班, 老師說過幾次: "讓人家幫忙 也是一種能力", 真的, 從此以後, 我才發現, 有人永遠只幫別人, 不讓人家幫忙, 我對她的感覺是: 我很生氣。」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
Thumbnail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