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其實「幫助人」也是一種需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前言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不甘呢?



照顧憂鬱症的父母,是什麼心情?


我有一段時間,為了照顧家中憂鬱症的父母的心情,基本上是沒有自我的。


我害怕自己說出真正的心情、感受,就讓父母感到受傷,讓病情更嚴重。我認為我的父母有憂鬱症,他們是弱勢,所以我應該要幫助他們──我不清楚自己這種感受來自於何處,總之這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儘管當年的我可能還不滿十歲。


年幼的我看著父母年復一年地吃憂鬱症的藥,病情從未好轉,有人說「這個藥吃到死都不會好」,當時的我爸媽灰心極了,還老是喪氣地說「反正我就是神經病啦!」、「反正我就是好不了啦!」──那個年代的觀念不像現在這麼開明,有憂鬱症是會被當作精神病患的,因此他們對得病這件事總是感到很自卑。


當時他們也嘗試了很多種方法,例如我媽在我小學時就被朋友拉進天主教,後來持續去教堂,加入教堂的合唱團,開始有了自己新的交友圈。這個方式有稍微減緩我媽的症狀,因為至少她的內心總算有了出口,總算有了允許她發洩情緒的場所,但因為她過去的那些心結未了,所以症狀還是三不五時會發作,我媽身上的小病小痛很多,累積過量的壓力時,就會因為急性症狀而送急診室,但實際檢查卻又驗不出任何問題。


到了我國高中時,我開始會看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文章、戲劇、漫畫,然後那陣子我時常會跟網友聊天,因為網路上大多是匿名空間,很多人特別敢講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當我看到某些快要往下沉淪的人時,我會試著給他們鼓勵。


而我會鼓勵他們的原因,當初的我只覺得「不幫他他好像會很危險」,現在回頭看來,或許我是在那些網友身上看到了某些熟悉的影子。


透過這些過程,我也逐漸理解到一件事:


光是鼓勵是不夠的。


「鼓勵」對於真正處在深淵的人而言,就像憂鬱症的藥物一樣,只能暫時緩解當下的痛苦,無法解決最根本核心的問題。


當然,這不代表鼓勵跟藥物不重要,當人痛苦到完全無法思考時,這些緩解之計是絕對有必要的,但我當時內心就有一個聲音告訴我:


「不能只停留在這個方法,要找出問題的核心,從根本解決。」


這個想法深植在我的心中,而這個想法也直接影響我的所有行為、想法,甚至是創作風格。


如果是從我高中時一路追到現在的讀者,都可以明確地知道,我在描寫角色時通常描繪了很深刻很內心的情感面,那是角色當下的困境、角色的心魔,這些描寫能夠讓人的靈魂強烈地共振。所以哪怕是十年後,還是有很多讀者跟我說,他三不五時會拿我過去的暗殺教室同人本出來翻,看完之後總是能得到力量。


我的作品時常在「發現問題」、「描寫角色心境」、「突破心魔」、「解決問題」這個路線不斷反覆。以前的我只覺得這是我自己的偏好,後來才發現,我可能是有意識地在練習這個「技能」。


我可能是為了療癒我愛的人們才想鑽研這個技能。


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我在練習這個技能的那幾年中,我會常常跟我媽聊天。我媽是個固執又不肯吐露心聲的金牛座,為了讓她開口,我費了很大的力氣,要讓她轉念解開心結又更加困難。花了很多年,我挖出許多她過去深藏在心中的秘密,有很多很深層的創傷,我也從中理解她壓了多少事情在心中,這會積成病也是理所當然。


後來我每天都會抱抱我媽。


在兒女長大後,這個動作其實是有點尷尬的,但我覺得這個動作很有必要,對於土象星座來說,親密接觸或許會尷尬,但是比起言語更容易傳達到心意。


從我懂事後大概花了七八年,我媽的症狀慢慢好轉,適度的情緒釋放以及長期的溫暖陪伴帶來良好的影響。終於在有一天,我跟我媽牽著手在家裡附近的路邊亂晃時,我媽跟我說:


「我覺得我現在很幸福。」


那個瞬間,我覺得我的人生有一個東西被圓滿了。


我達成了一個不可能達成的成就。


我媽是個話很少的人,她的日子過得很苦,但連抱怨都很少,大部分時間她都是在聽,這樣的人容易累積過多的負面情緒,積勞成疾。話都已經很少了,更別說說自己過得很好了,說來辛酸,她這句話是我從小到大從來沒聽過的一句話。


最重要的是,她很真誠。


我感受得到,她不是為了讓我安心才講這句話,是真心這麼認為。


然後我回頭一看才發現,我開始每天跟我媽抱抱、開始讓她說出真心話之後,她已經有好多年沒有掛急診了。


也是在這個事件之後,我察覺到自己心中有某處被解放了,不過──


我這次人生中最想完成的事情已經結束了,那接下來我要幹嘛?


當我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時,我開始茫然了,也開始慌了。


當時的我剛出社會,差不多快24歲。我的前半生完全無心讀書,也沒有認真思考自己出社會之後的出路,一切都是隨便敷衍過去,敷衍的過程也帶來敷衍的成果,當時的我頭痛極了。


原本還在煩惱家裡的事,我很多事情都可以遷就,但當我發現我手邊的問題已經解決到一個段落,我忽然從迷濛的狀態下甦醒,我開始認真檢視我當下所處的環境,我就發現──


靠北,這什麼鬼環境。


我之前在這種環境待得這麼悠然自得喔?


於是那時候的我就開始認真看自己現在行業的職涯發展,開始看這公司的主管的生活是不是我未來想要的生活,確定不是之後我就決定嘗試跨領域轉職。如果對我跨領域轉職的故事感興趣,可以看這個系列:


【故事分享】關於我從零轉職成網頁前端工程師的那檔事(上)

【故事分享】關於我從零轉職成網頁前端工程師的那檔事(中)

【故事分享】關於我從零轉職成網頁前端工程師的那檔事(下)


也是在跨領域轉職撞牆期那段時間,因為挫折感太過強烈,我心中開始有點埋怨自己的父母。會覺得如果不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可能根本不用這麼辛苦云云,當下的心情實在是很差,好像過去累積的一切鬱悶都在這時候爆發出來。


然後就因為我人生中第一次的情緒爆炸,我爸才總算願意把家裡那個賠錢的小攤子收起來,也開啟了他的跨領域轉職人生。如果對我爸的故事感興趣,可見:


有時候,失敗其實是好事 | 從父親人生經歷自我體悟

失敗的人生,後面會是怎樣的?


現在回頭看,其實我情緒爆炸是好的,因為我總算開始表達自己,我爸也總算狠下心切斷一個沒有必要繼續的過去。



透過幫助他人,我看見了自己


我也是把太多事情往心裡藏的類型,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情緒,是我很必須的一個功課。


在前文的描述中,我描述我的母親有那樣的習性,我用旁觀的角度可以很明確知道我母親身上有什麼問題導致她會有憂鬱症,但我沒有辦法客觀地看待自己,因此我壓根沒察覺到,原來我也有跟我媽一樣的問題。


我以為我完成的成就是我終於拯救了我媽,事實上我是在拯救我自己。


在無數個輪迴中,我都對於自己的這個問題無計可施,在這一世,我總算找到了解方。


我的確有幫助到我媽,她的確有這個課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只是贈與者,我也同時是受惠者



為什麼「幫助人」是一種需求?


因為人在看自己時,眼睛常常是閉起來的。


或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別人的課題,可以很快地提出解方,但當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時,我們就跟無頭蒼蠅一樣瘋狂亂撞。


當我們處在這種狀況下時,靈魂有一個機制,會自動牽引跟我們有共同課題的靈魂來跟我們接觸。


當我們看見時,我們的靈魂基於共鳴,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情緒。或許是憤怒、或許是同情、或許是難過,各式各樣的情緒都有可能,一旦這個特殊的情感產生,我們就會對此做出反應,因此我們其實可以透過「情緒」來觀察到自己人生課題的所在。


既然一切是源自於共鳴,那麼當我們基於同情而幫助他人時,其實我們也同時在幫助自己。


我們或許已經跨越了那道檻,我們或許是想要去協助其他人不再經歷我們經歷過的艱辛之路。但也有可能,我們還處於困境中,這些乍看之下是「幫助他人」的行為,有一部分也是為了提醒自己「我在這裡也有課題」。



過度奉獻代表什麼?


因此其實太過樂善好施的人,在我眼中會變成另一個模樣。


這個人或許都蒙著雙眼在照鏡子。


哪怕他已經幫助了無數個人,這些人都有類似的特質,原本這些人都是「鏡子」,他理應透過這些鏡子來反射自己的狀況,但他一次次地選擇視而不見。


人的能量與精神力都不是無止盡的,每一次的顯化都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這些視而不見會造成極大的浪費,次數一多,內耗感就會產生。


如果無法理解所有的幫助、犧牲、奉獻,其實都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需求,那這些幫助、犧牲、奉獻就會永無止盡地繼續下去,直到內耗到精神力已經完全被榨乾,這個人終於倒下了,終於沒有辦法再繼續欺騙自己為止。


的確有始終欺瞞自己,始終不願意面對自己,一路輪迴到徹底榨乾自己的靈魂存在。


到那個階段,他所遭受的一切重大變故,都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禮物」。


因為不經歷那些變故,他無法驚醒。


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任何一個瞬間,都有機會停止這個內耗的無限循環。


只要能夠自我覺察,只要有一瞬間的清醒,都能停止這個痛苦的無盡輪迴。儘管面對自己的感覺並不好受,但自我覺察、自我理解、自我接納是絕對必要的。


在經歷了一段的哀傷與痛苦後,會迎來一段時間的平靜。


那些哀傷與痛苦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都是我們過往累積太久,壓在心底的負面情緒。如果過去我們都有好好允許這些情緒存在,好好與它共存,它會自然而然消逝,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經歷這些爆炸性又戲劇性的過程。


當我們開始自我覺察,當我們學會自我接納,當我們能夠自我理解之後,我們就不再會被這些惱人的情緒所牽制。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我們不會再花上大量的精神去抵抗自己的情緒,我們就能夠把精神用在完成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石頭哥-avatar-img
2024/04/01
嗯,沒錯,曾經被深深困在事件裡的人,才能體會到那種感覺!不過,你的方式其實有一點類似PDCA戴明博士循環的概念:「發現問題」、「描寫心境」、「突破心魔」、「解決問題」;第二次循環則可以把Do變為Standard ,也就是說你解決第一個問題之後,建立了標準SOP去套用在第二個發現的問題,再滾動式調整發展成為您自身的處理能耐!
S判-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02
石頭哥 滿像PDCA的過去已經解決過的問題對現在的我來說,都不太構成問題,而且每次重新遇到同樣的問題,都能夠再度優化,用比過去更加從容的手段解決
Allie-avatar-img
2024/04/01
謝謝你的分享。你們都是勇敢的靈魂。「是為了療癒我愛的人們才想鑽研這個技能」 這麼小的年紀,就能夠體諒父母的狀況還有感受,還發展出這套技能,真的不簡單。
S判-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02
Allie 我看過自己的命盤跟星盤,會覺得我其實早就安排好自己要來經歷這一切,不管是星盤還是命盤,只要是跟出生年月日有關的推算,都可以看出我30歲以前會經歷各種坎坷,尤其年幼時會帶來很多困頓,但30歲以後運勢會好轉。我不是很確定30歲後運勢好轉,是原本就訂好的讓我撫慰心靈的時期,還是因為我總算找到解決方法才能夠獲得的獎賞,總之我很慶幸自己的後半生不必再經歷那些紛紛擾擾,現在的我只想隱居好好休息......
敢於分享自己曾經不光彩的一面都是強者,從妳的文字中,我已經感受到力量!很多時候,困境不是要在當下給我們難堪的,更有價值的是,度過困境後,回頭來看,自己的成長,與得到的力量,相信妳已經深刻體會!
S判-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4/08
Only Two 翁立兔 過去的社會大部分的人都不敢展現自己的弱點,生怕會被嘲笑、會被欺負,我也一樣。但我這幾年越來越有種「這個世界還要這樣運轉到什麼時候?」的不耐感,我想說這些故事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想拋磚引玉。只要有人願意成為群體中的第一人,其他人發現這個出來表達的人沒有真的被嘲笑、被欺負,就會產生「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講呢?」的想法。我想透過這樣的方式慢慢改變世界。我希望每個人都能認為自己沒有不光彩的一面,每個人都能坦誠地做自己,即使做自己也壓根不會傷害到任何人。謝謝你的留言,希望我的文章會帶給你勇氣:)
S判-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17
[公告]關於《斜著向前走 | Slash Go!》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斜著向前走 | Slash GO!》
106會員
90內容數
斜槓不是為了賺更多錢,只是因為我想做就做! 國中斜槓寫小說,高中斜槓畫插畫,大學斜槓畫漫畫──現在又要斜槓寫部落格、做Podcast,到底有沒有在念書/工作呢? 這個部落格會分享我從小到大斜著向前走的過程,以及一些心靈成長、自我成長相關的故事,若有興趣歡迎追蹤訂閱,並留言讓我知道你的想法哦~
2025/01/06
儘管前一篇文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但2025年的第一週,我發現我整個人是提不起勁、很乏力的。 雖然因為通靈體質,我的狀況的確會受到集體意識影響,現在因為大多數人的狀況都不好,我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到影響,但這個無力感真的太強烈了,無力到我不禁回頭審視自己原本的計畫,我看到計劃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20
2025/01/06
儘管前一篇文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但2025年的第一週,我發現我整個人是提不起勁、很乏力的。 雖然因為通靈體質,我的狀況的確會受到集體意識影響,現在因為大多數人的狀況都不好,我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到影響,但這個無力感真的太強烈了,無力到我不禁回頭審視自己原本的計畫,我看到計劃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20
2024/12/30
又到了年末總回顧的時間,以前我都是在噗浪上簡單打打心情跟總結,既然今年開始用方格子,就順手整理成文章吧!
2024/12/30
又到了年末總回顧的時間,以前我都是在噗浪上簡單打打心情跟總結,既然今年開始用方格子,就順手整理成文章吧!
2024/11/24
2024年十一月初,休息了半年多的我開始收心,打算回歸職場,但找前端工程師工作的路莫名地不順遂...
2024/11/24
2024年十一月初,休息了半年多的我開始收心,打算回歸職場,但找前端工程師工作的路莫名地不順遂...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開始我看到帶著許多焦慮與挫折的你,說著各種無力版本的故事,擔心論文寫不好,學位拿不到,工作受影響。 當陪著你跟內心渴望活出的樣子好好連結,你發現了自己內在有好多資源與寶物,你開始說著新版本的故事,你做著喜歡的工作,用你的生命好好陪伴著孩子度過難關,所以你也有能力陪自己度過現在的難關。對我而言,這
Thumbnail
一開始我看到帶著許多焦慮與挫折的你,說著各種無力版本的故事,擔心論文寫不好,學位拿不到,工作受影響。 當陪著你跟內心渴望活出的樣子好好連結,你發現了自己內在有好多資源與寶物,你開始說著新版本的故事,你做著喜歡的工作,用你的生命好好陪伴著孩子度過難關,所以你也有能力陪自己度過現在的難關。對我而言,這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同情與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不論是朋友、家人,還是陌生人,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都可能在某個瞬間引起我們的注意,激發我們內心的同情與關愛。幫助他人,這一看似簡單的行動,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我們自己莫大的改變與成長。 同理心的養成 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需要理解他們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對家人的指責和不被理解所帶來的情緒困擾,並分享瞭如何接納生命中的一切經歷。作者提到感恩卡的啟發,提醒讀者放下怨恨,坦然接受生命的起起伏伏。文章以鼓勵自我愛和接納生命的態度作為結尾。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對家人的指責和不被理解所帶來的情緒困擾,並分享瞭如何接納生命中的一切經歷。作者提到感恩卡的啟發,提醒讀者放下怨恨,坦然接受生命的起起伏伏。文章以鼓勵自我愛和接納生命的態度作為結尾。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有朋友貼了一篇文章出來,說到她身邊有些人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還是凡事堅持自己來,非常堅強又獨立。我在留言中回應了:「以前, 我最早上的團體成長班, 老師說過幾次: "讓人家幫忙 也是一種能力", 真的, 從此以後, 我才發現, 有人永遠只幫別人, 不讓人家幫忙, 我對她的感覺是: 我很生氣。」  
Thumbnail
有朋友貼了一篇文章出來,說到她身邊有些人無論碰到再大的困難,還是凡事堅持自己來,非常堅強又獨立。我在留言中回應了:「以前, 我最早上的團體成長班, 老師說過幾次: "讓人家幫忙 也是一種能力", 真的, 從此以後, 我才發現, 有人永遠只幫別人, 不讓人家幫忙, 我對她的感覺是: 我很生氣。」  
Thumbnail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
Thumbnail
我很常聽我爸在抱怨說「我幫他們這麼多,啊都沒有人感謝我」,小時候我會替他感到不值,但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人都遇到了相同的課題,甚至連我自己偶爾都會有這種想法。然後就會延伸出幾個詞彙:「過度付出」、「過度奉獻」,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症狀呢? 明明我們都是出於自願,為什麼又會感到...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想幫助一個人,結果越幫越累,最後我們原本那顆純淨的心也磨損了,就開始問自己為什麼那個助人之心不見呢? 因為每一次和對方的互動當中,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有很多愛、能力、時間....,就把自己全部掏空給對方,卻忘記要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別人。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想幫助一個人,結果越幫越累,最後我們原本那顆純淨的心也磨損了,就開始問自己為什麼那個助人之心不見呢? 因為每一次和對方的互動當中,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有很多愛、能力、時間....,就把自己全部掏空給對方,卻忘記要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別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