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局勢日趨動盪的當下,戰爭不再僅是歷史教科書中的回憶,而是實實在在發生於當代社會的現實景況。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東衝突復起,台海與南海局勢亦屢現緊張。面對此等挑戰,深究戰爭成因與和平可能,已成為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芝加哥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克里斯多福・布拉特曼(Christopher Blattman)於其專著《戰爭為何發生》(Why We Fight: The Roots of War and the Paths to Peace)中,提出一套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證基礎的分析框架,為讀者勾勒出一條通往和平的務實道路。
戰爭並非常態:重新思考人類衝突的根本假設本書首重觀念上的釐清。布拉特曼明確指出,戰爭並非人性中不可避免的表現,也不是人類社會的常態現象。相反地,他認為,在多數情境中,理性個體會傾向避免戰爭,因其代價高昂、風險難以掌控,且結果未必符合原初期待。此一觀點,與過去視戰爭為「人性之惡」或歷史必然的論調形成對比,亦為全書奠定了理性分析與制度設計的基調。
戰爭的五大根源:一套理性且具操作性的解釋架構
布拉特曼將戰爭的成因歸納為五項結構性因素:
1. 無法執行的合約(Unenforceable Agreements):當各方缺乏可信的協議履行機制,即便存在和平意願,亦難以維持穩定關係。
2. 制度薄弱(Weak Institutions):政治體制若無法有效仲裁紛爭或懲戒違約者,戰爭即可能成為利益爭奪的手段。
3. 領導者的私利(Leaders’ Private Incentives):有時戰爭的發動並非出於集體理性,而是少數領導階層基於權力穩固、經濟收益或族群動員的個人盤算。
4. 錯誤判斷(Misperceptions and Miscalculations):對對手意圖或實力的誤判,亦常是衝突升級的重要推手。
5. 非理性因素(Emotions, Ideologies, and Biases):歷史創傷、民族主義、復仇心理與身份認同等,往往使理性計算失靈,導致衝突失控。
此五項因素並非抽象概念,而是透過大量案例與田野觀察所得。布拉特曼結合賽局理論、社會心理學與計量研究,說明此架構在國際戰爭、內戰、地方暴力乃至幫派衝突中的廣泛適用性。
通往和平的四條途徑:從診斷邁向建構
在本書後半,作者由「病理診斷」進一步提出「療癒對策」,概括為四種和平促進策略:
1. 深化相互依存:藉由貿易、文化與人際往來增加各方互賴,可降低衝突誘因。歐盟的經濟整合即為明顯例證。
2. 制度分權與制衡:避免決策權集中於單一個體,有助於抑制濫權與衝突升高。布拉特曼以美國權力分立制度為參照,並指出在部分脆弱國家,制度移植需視實際條件調整。
3. 明確規則與執行能力:穩定的合作規範與可信的執行機制,有助於建構穩定的互動預期。國際協議與維和任務提供具體例證。
4. 外部適度介入:國際社會透過調解、威懾或資源誘導,可能改變衝突各方的計算邏輯。布拉特曼引非洲內戰中的第三方調停實例,說明此策略的應用潛力與侷限。
這些策略並非理想化設想,而是建構於作者長年實地研究與統計模型基礎之上,展現其對和平可能性的審慎樂觀。
方法論上的特色:跨學科融合與實證導向
布拉特曼的學術方法值得關注。他融合政治經濟學、社會心理學與行為科學,並進行實地研究,涵蓋烏干達、哥倫比亞、利比里亞與芝加哥等地。這使本書不流於理論建構,而能回應實際情境,亦增加政策可操作性。
例如,在哥倫比亞,前叛軍若能獲得穩定就業,其重返暴力行為的比例大幅下降;而在芝加哥街區,透過隨機對照實驗,證明短期的社會介入(如衝突解決訓練)可顯著降低犯罪行為。這些案例具體而微,顯示衝突雖深,但和平非無望。
敘事風格與人文關懷的結合
本書敘事風格平實而具深度。作者並未陷於抽象論證,而是透過實地故事與真實人物,揭示人在衝突中的掙扎與選擇。如書中描述烏干達前孩童兵的復原歷程,或芝加哥青年在暴力與家庭責任間的拉扯,皆使理論架構增添溫度與現實觸感。
理性視角的侷限與補足之道
儘管全書結構清晰、理論縝密,仍有值得補充與批判之處:
首先,布拉特曼強調理性選擇與制度設計,對宗教情感、歷史創傷與文化認同等深層心理因素著墨較少。若能引介人類學與宗教研究視角,或可補足理論上的盲點。
其次,書中較聚焦於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對基層民間社群、宗教團體或文化工作者所扮演的和平角色關注不足。此為理解和平如何由下而上孕育的關鍵環節。
第三,在特定衝突熱點(如巴勒斯坦、緬甸等)上的分析略顯簡略。若能引入更多在地觀點與受難者經驗,將更能呈現衝突的多重面向與倫理複雜性。
和平作為一種歷程的實踐召喚
總括而論,《戰爭為何發生》不僅是一部戰爭社會學的學術著作,更是一份理性與實踐相結合的和平倡議。布拉特曼並不逃避現實的困難,也未落入烏托邦的空想。他所主張的,是一種建基於現實觀察與制度分析之上的「務實希望論」(pragmatic optimism),強調即便和平之路漫長且困難,仍值得投注心力與智慧。
在今日人類文明面對重重考驗之時,布拉特曼的作品提醒我們:和平不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需有計畫、有設計地經營與維持。《戰爭為何發生》無疑為當代和平研究領域立下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為關心人類未來的讀者,提供一條可思、可行、可實踐的和平之路。

中文本陳義仁翻譯,台北天下文化,202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