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爭鳴的談話節目〔別再被統治者的敘事欺騙了 !〕看到她提及《文明至死》這本書,引發了我的共鳴。但也覺得意猶未盡。以下是對此更進一步的介紹。
克里斯多福‧瑞安(Christopher Ryan)與卡西爾達‧傑薩(Cacilda Jethá)這對夫妻檔,先後出版了《黎明之性:現代性的史前起源》(Sex at Dawn)與《文明至死:進步的代價》(Civilized to Death)。兩書立論鮮明,風格通俗卻嚴肅,皆以跨學科研究為基礎,對主流文明進程與人類本性的衝突進行系統性挑戰。在此,先梳理兩書的核心論點、寫作特徵與主要思想脈絡。 一、《黎明之性:現代性的史前起源》 1. 主旨概述 本書於2010年問世,核心論點可簡化為一句話:人類天性與現代性規範不一致,尤其在性行為與親密關係方面。 瑞安與傑薩從演化生物學、人類學與心理學出發,挑戰一夫一妻制作為人類「自然」婚姻模式的觀點。他們主張,史前人類生活在小型、互助、非專屬性關係的社群中,性行為不僅是繁殖手段,更是社交與聯繫的工具。 現代婚姻制度將性排他視為道德與制度的核心,但這種制度建構出自農業革命之後的財產、繼承與社會控制需求,而非生物本能。 2. 核心論點 史前社會的性關係模式:以靈長類(特別是倭黑猩猩)的行為為比較依據,指出人類演化史更傾向性共享與多重伴侶制度,有助於群體穩定與資源分配。 一夫一妻制的後天建構:隨著財產與社會階層的出現,單偶制逐漸成為主流制度,用以確保血緣與財產繼承的明確性。 現代婚姻的張力與衝突:婚姻中的性壓力、不忠、疏離,並非道德缺陷,而是制度與本能衝突的表現。 3. 寫作風格 語言通俗、結構清晰,擅長用類比與故事闡釋抽象概念,理論支撐則來自人類學實地研究、靈長類觀察與進化心理學。作者擁有挑戰權威的筆鋒,但並不流於煽情。 4. 評價與爭議 本書自出版以來引發激烈討論。正面:被視為對性別與親密關係議題的重要反思,特別是在開放關係、多元親密形式獲得關注的背景下。負面:部分學者批評證據選擇偏頗,對史前性行為的推測缺乏直接考古佐證;對現代婚姻的評價過於單向。
二、《文明至死:進步的代價》 1. 主旨概述 《文明至死》出版於2019年,是對瑞安思想體系的擴展:現代文明是否真為人類帶來幸福?還是掩蓋了更深層次的失落? 作者主張,農業革命以來的文明進程雖帶來物質條件提升,卻伴隨心理健康惡化、社會連結斷裂與生態破壞。書中並未一味懷舊,而是透過史前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對照,質疑進步神話,強調我們應重新定義「好生活」的內涵。 2. 核心論點 狩獵採集社會的優勢:史前生活雖簡樸,卻擁有平等、充足的休閒時間、深厚的社群聯繫,這些特質往往是現代人難以獲得的。書中逐一指出以下幾項文明副作用:經濟不平等:財富與權力集中是農耕社會以來的結構性問題;慢性病蔓延:現代飲食與久坐生活形塑出與人類演化不相容的健康模式; 心理危機:焦慮、孤獨與憂鬱激增,反映出社會系統與人性需求的落差; 生態毀損:工業文明對環境的掠奪可能已越過臨界點。反對線性進步論:作者強調,技術與經濟增長並不等同於人類幸福的提升。
3. 寫作風格 延續《黎明之性》的筆調,穿插大量史實、研究數據與諷刺語氣,深入淺出,通俗而不膚淺。對現代社會的批判不乏調侃與黑色幽默,但背後的邏輯始終嚴謹。
4. 評價與爭議 肯定聲音:環境主義者、簡樸生活倡導者、心理健康研究者對書中觀點多有共鳴。 批判觀點:部分評論認為,作者對史前生活的理想化過強,對現代文明的批判過於全面,未能提出具體可行的社會轉型策略。 三、兩書的連貫與差異比較
分析重點:《黎明之性》側重性行為與親密關係的演化背景、《文明至死》側重整體文明進程與人類福祉的斷裂。 核心議題:《黎明之性》論一夫一妻制是否符合人性、《文明至死》論文明的進步是否真正有益。 探究方法:《黎明之性》以靈長類與人類學研究為基礎、《文明至死》以史前/現代社會比較為主軸。 批判對象:《黎明之性》批判現代婚姻制度與性道德、《文明至死》批判工業文明、技術崇拜與進步論。 文體風格:《黎明之性》之風格詼諧、尖銳、學術與故事兼具、《文明至死》則更具社會批判色彩與反文明筆調 持續展開現代性的解構計畫 這兩本書共同展開了一場對現代性的徹底解構工作。瑞安與傑薩不是要人回歸山林、放棄科技,而是提出警訊:現代生活方式可能正在系統性地背離人類演化所設計的本能需求。《黎明之性》讓我們重新檢視親密關係的形式;《文明至死》則促使我們思考「進步」是否值得那麼高的代價。 兩書皆有激進成分,亦不免簡化之處,但正是這種敢於對主流價值提出異議的姿態,才使它們在思想界與公共討論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不只是對過去的反思,更是對未來生活模式的開放提問。



Christopher Ryan (1962/02/13出生.63歲)

Cacilda Jeth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