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友人傳來一張大衛.霍金斯醫師的「情緒能量表」,覺得非常有意思。我深知在強調多元而且衆聲喧嘩的現代社會,「心靈能量」、「情緒頻率」等說法屢見不鮮,尤其在美國精神科醫師戴維·R·霍金斯博士(David R. Hawkins, M.D., Ph.D.)提出「意識地圖」(Map of Consciousness)理論之後,不少人認為「意念養生」已得到若干理論支持。
霍金斯博士主張人類的意識與情緒具有可量化的「振動頻率」,並認為當個體的意念振動頻率高於200時,便能保持身心健康,不易生病。這一說法引起大眾廣泛関注,然而,其科學性及實證基礎卻仍有商榷之餘地。 霍金斯博士及其「意識地圖」理論 霍金斯博士結合其精神病學專業與靈性研究,發展出一套將人類意識狀態劃分為對數量表的模型。在其代表作《心靈能量:藏在身體裡的大智慧》(Power VS. Force: The Hidden Determinants of Human Behavior)中,他將情緒從最低的「羞愧」(20)至最高的「開悟」(1000)予以分級,並以200為界,區分出削弱個體生命能量的「低頻情緒」與促進健康的「高頻情緒」。他認為,當一人處於勇氣(200)、愛(500)、喜悅(540)或和平(600)等高頻狀態時,將能免於疾病困擾。 然而,霍金斯所謂的「振動頻率」並非物理學中的可量測數據,而是一種隱喻性的意識能量尺度。他所使用的測試工具——應用肌肉動力學(Applied Kinesiology)亦未被主流科學界所認可,其可重複性與準確性備受質疑。因此,儘管「200以上不生病」的說法頗具吸引力,但尚未具備科學方法所要求的嚴謹性與可驗證性。 意念振動頻率與健康:科學的立場 儘管霍金斯的理論缺乏科學佐證,其核心關注點——情緒與健康之間的關聯——卻是當代心理學與醫學積極研究的課題。 1. 情緒與免疫系統
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壓力、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中,會導致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長期升高,進而削弱免疫系統、增加發炎反應,成為慢性病的重要誘因。相對地,正向情緒則有助於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降低疾病風險。 2. 樂觀與長壽多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指出,樂觀主義者比悲觀者擁有更低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死亡率。其可能原因包括較佳的健康行為(如運動、飲食)與較穩定的社交支持。 3. 冥想與正念訓練
正念冥想、靜坐等訓練已被實證能顯著降低焦慮、壓力與睡眠障礙,改善心血管健康與免疫功能。這些方法可視為實踐「高頻意念」的具體方式。 4. 安慰劑效應
在眾多臨床試驗中,病患的信念與期待常能引發顯著的生理變化,顯示意念對身體機能具有潛在影響。這種由信念引發的療癒效果,正是意識如何介入生理的重要例證。 科學與靈性的交會:如何理解霍金斯理論? 霍金斯的「意識地圖」雖未通過嚴謹科學驗證,但其理論在自我修煉、靈性療癒與情緒管理等領域有其啟發性價值。若將之視為一種心理健康的譬喻語言——鼓勵人們轉向愛、勇氣、寬恕與接納,而非陷溺於羞愧、憤怒、恐懼——則其對身心療癒的倡導可與正向心理學、認知行為療法等主流模式可以互為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霍金斯所使用的術語,如「振動頻率」、「吸引子場」、「意識能量」,往往參雜物理學與形上學語彙,在概念上略顯混淆。其量化情緒的嘗試雖具創意,但缺乏客觀測量基礎。因此,若將其理論奉為「科學真理」,恐易誤導大眾,甚至妨礙正確的醫療處置。 「意念養生」平議 總結而言,「意念對健康有影響」這一命題在現代醫學與心理學中已有大量研究支持;然而,將情緒「量化」為振動頻率,並以特定數值作為健康與疾病的界線,仍屬靈性哲學範疇,難以為科學所全面採納。霍金斯博士的學說提供了一種極具象徵性的身心觀,對於促進個人覺察與內在轉化具有激勵作用,但在運用上宜保持批判性思維。 在現今講求證據為本的醫療文化中,我們或許可秉持「兩條腿走路」的態度:一方面重視科學實證與專業醫療,另一方面不忽略情緒管理、心靈健康對身體的深遠影響。當人們以更積極的意念面對人生風雨時,或許,正如霍金斯所言,愛與和平確實是最深層的療癒力量——雖非因為它們「頻率高」,而是因為它們真實地改變了我們的行為、選擇與生命感受。


戴維·R·霍金斯博士(David R. Hawkins, M.D., Ph.D.)

《心靈能量:藏在身體裡的大智慧》中譯本

《臣服筆記:意識能量權威霍金斯博士 55道引導成功幸福的書寫練習題》中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