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發光,卻感到更空——關於我們都想成為特別的這件事
我好像很怕自己只是個普通人
曾幾何時,我也深信——
人這一輩子,要活得夠特別,才算沒白走一趟。最好能站上某個舞台,擁有一點光,讓人記得你、羨慕你。
最好能在人群中閃閃發亮,有些頭銜、有些數字、有些故事,能被當成話題、被當成標竿。
我不是不努力,我只是太怕——
如果我只是個再平凡不過的人,如果沒有誰在意我、仰望我,
那我,是不是就真的沒什麼價值?
這樣的擔心,其實從來不太敢說出口。
說出來就好像承認自己很虛榮,很淺薄,很愛出風頭。
但我知道那不是貪圖虛榮——是因為我太渴望被喜歡、被接納、被需要。
只是這些年下來,我開始發現,這條路越走越不對勁。
為什麼越努力「成為特別的自己」,我越感到空?
我曾經努力經營自己、努力追上潮流、努力表現亮眼,
試著讓別人記住我、欣賞我、認同我。
但這些「特別」,似乎很容易達到,也很容易失去。
而最令人疲憊的不是努力,而是那種在努力過程中逐漸失去自己的感覺。
有些時候我明明不想參與某些活動,卻怕錯過曝光的機會;
有些時候我其實累得要命,卻不敢停下來,怕掉隊;
有些時候我明明已經做得很好,卻還覺得不夠,怕別人忘記我。
這些恐懼,像一隻看不見的手,不斷把我往上推,
推向那個叫做「值得」的高點,卻從來沒讓我真正安頓下來。
社會喜歡特別的人,我就努力變成「值得被喜歡」的樣子
這世界很會包裝「特別」:
打造個人品牌、找到獨特定位、成為焦點人物。
商業語言、社群文化、教育體系、家庭期待……都在鼓吹一件事:
「你要與眾不同,才不會被淘汰。」
久而久之,我們開始學會表現,學會自我包裝,學會在人前展示「成功版本」的自己。
但代價是什麼呢?
我們變成了自己的行銷部門,負責經營自己的人設、故事線與觀眾黏著度。
你得持續上新菜色,才能不被忘記。
你得持續閃耀,才能維持觀眾席的掌聲。
只是——這真的還是我嗎?
這一切,皆因為我不信「普通的我」也值得存在
我發現,我那麼渴望「出類拔萃」,是因為我內心其實很不確定:
👉 如果我不那麼厲害,還會有人愛我嗎?
👉 如果我不那麼努力,還能留在這個圈子裡嗎?
👉 如果我真的就只是個平凡的靈魂,還能站得住腳嗎?
那些對「普通」的恐懼,反映了內心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我必須很有價值,才能被要;我必須夠特別,才值得被愛。」
當我們在這個邏輯裡打轉太久,連放鬆都變成一種罪惡感。
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該休息時腦子卻還在盤算怎麼進步;
該放空時卻忍不住滑手機看看別人是不是又「更厲害了」。
我們明明只是在做自己,卻總覺得:這樣的自己,好像還不夠格。
妃妃的內在工程練習簿:練習不再害怕普通
我現在正在學著慢慢放下一些東西。
不是放棄成就,也不是自暴自棄,
而是學習一種「就算不特別,我也可以活得踏實」的心情。
這不容易。每當我懷疑自己的價值時,我還是會自動地想要加快腳步,做點什麼,證明我還有亮點。
但我也在練習問自己:
✦ 我現在做的這件事,是因為喜歡,還是因為想被認可?
✦ 我不發光的時候,還能安心地待著嗎?
✦ 如果今天的我很普通,我還會善待自己嗎?
這些練習還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讓我越來越靠近一個我曾經忽略的方向——
不是更閃亮,而是更靠近我自己。
出類拔萃不是錯,但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我們可以渴望精彩的人生,可以做夢、努力、追高峰。
但我們不必因為現在還不特別,就懷疑自己的存在。
你可以是群星中最閃的一顆,也可以是背景中默默發光的那道光。
你可以是焦點人物,也可以是默默生活的溫柔存在。
被看見,是祝福;
被理解,是幸運;
而被自己接納,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