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概況
成立與定位:
世芯電子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專注於提供高效能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設計服務的公司,總部設於台灣,並於全球多地設有子公司與研發據點。
核心業務:
世芯專注於高效能運算(HPC)與人工智慧(AI)晶片的ASIC設計,服務涵蓋自晶片架構設計、IP整合、前後端設計到交付量產。
💡 技術與產品特色
- 客製化ASIC設計: 為客戶提供SoC(System-on-Chip)與SoW(System-on-Wafer)解決方案。
- 高階製程技術: 採用5奈米、3奈米等先進製程,支援2.5D/3D IC(含CoWoS與WoW技術)。
- AI與HPC應用: 著重於資料中心、高速運算與邊緣AI市場,並拓展至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新興領域。
📈 財務與營運重點(2024年度)
- 營收: 2024年公司來自AI與HPC客戶的營收比重達94%,其中AI應用快速成長。
- 客戶集中度高: 前七大客戶貢獻約97%營收。
- 區域分布: 北美為主要市場,約占88%營收,其次為亞洲。
📊 主要財務指標比較(單位:新台幣千元)

營收成長大幅加速:2024年營收年增幅達 140%,主因是AI與HPC客戶的大量投片需求激增,推升營運規模。
💸 各項費用比較(單位:新台幣千元)

- 研發費用仍為最大宗支出
- 2024 年研發費用占營收約 10.6%,略低於2023年的 12.9%,代表雖金額大增,但費用率下降,顯示規模經濟效應浮現。
- 管理費用成長快速
- 增幅近 100%,反映出隨著營運規模擴大,公司在人才、管理系統與全球據點(如海外子公司)上的投入也同步提高。
- 銷售費用雖成長但占比低
- 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仍不到 0.5%,說明公司以專案接單與深度客戶關係為主,行銷成本相對極低。
🔮 未來發展策略概覽
- 深耕 AI 與 HPC ASIC 設計市場
- 延續2024年AI大客戶的強勁需求,2025年將持續投入資源在大型語言模型(LLM)、生成式AI、資料中心晶片等關鍵領域。
- 強化與國際大廠合作,爭取新一代AI晶片設計專案。
- 導入先進封裝與製程技術
- 積極導入台積電 3奈米與CoWoS-R/WoW等高階封裝技術,鞏固在高階ASIC市場的技術領先地位。
- 進一步推動客戶採用 2.5D/3D IC 整合解決方案,擴大設計單價與附加價值。
- 優化內部開發流程與設計平台
- 發展自主開發的設計自動化(EDA)流程平台,提升設計效率與重複利用率。
- 加強跨部門整合,縮短專案開發時程,以因應AI客戶對交付時程的高要求。
- 海外佈局與人才培育
- 持續擴編 中國(無錫、合肥等)、越南、馬來西亞等研發據點,建立多元開發與驗證中心。
- 強化全球人才招募與訓練機制,特別針對 AI ASIC、2.5D/3D 封裝技術領域。
- 拓展非AI應用領域
- 除 AI/HPC 外,公司亦規劃切入 車用ADAS、邊緣AI、低功耗IoT等新興應用市場,分散風險並建立次一波成長動能。
競爭者分析
以下是世芯電子(Alchip)與其兩大主要競爭者 創意電子(GUC)、寒武紀科技(Cambricon) 在技術層面的詳細比較:

世芯電子(Alchip)的優勢
- 強項在於:能為AI巨頭(如 NVIDIA、AWS、Tenstorrent 等)客製化超大規模ASIC。
- 採用先進製程與封裝結合,使其設計方案具備極高的電源效率與散熱性能,是訓練與推論晶片的關鍵供應商之一。
- 在SoW(System on Wafer)與3D整合方案有實際量產經驗,遠優於其他對手。
2025 年第一季財報重點(1Q25)
- 營收:達 3.19 億美元,季減 21.2%、年減 4.4%
主因:出貨給北美雲端客戶的 7 奈米 AI 晶片接近產品週期尾端,導致出貨下滑;另外委託設計(NRE)收入處於淡季。 - 毛利率:由去年同期 18.8% 提升至 23.2%
反映產品組合優化與量產產品毛利提升。 - 營業利益:年增 17.9% 至 4,543 萬美元。
- EPS(每股盈餘):NT$18.1,較前季(NT$23.0)下降。
🧠 業務與產品進展
- 第一顆 3 奈米 AI 加速晶片已成功流片,預期 2026 年初量產,為公司未來營收提供成長動能。
- 北美區域對 ASIC 委託設計需求依然強勁,尤其在 HPC(高效能運算)應用。
⚙️ 營收結構觀察
- AI/HPC 客戶營收比重持續維持在 90% 以上。
- 製程方面,使用 5 奈米與更先進製程的營收比重逐步上升,顯示客戶設計技術持續推進。
🌍 區域表現
- 北美市場佔 93% 營收,為主力來源。亞洲與日本佔比持續縮小。
🔮 展望與策略
- 持續聚焦 AI 與 HPC 應用晶片設計
- 積極布局先進製程(3nm)與高階封裝
- 委託設計營收將受惠於 HPC ASIC 應用擴大與製程進步雙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