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你,是哪種「依戀體質」?測測看!🧐
第三篇:戀愛中的你,是哪種「依戀體質」?測測看!❤️🩹
各位親愛的,上回我們聊到童年依戀如何影響你的「愛情體質」,是不是覺得有點毛骨悚然又有點好奇?🤔 今天,我們就要來深入解析三種主要的成人依戀風格,讓你對號入座,看看戀愛中的你,究竟是哪種「依戀體質」呢?準備好了嗎?一起來測測看!
💖 第一種: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 愛情裡的「穩定器」!
如果你是安全型依戀,恭喜你,你擁有最健康的「愛情體質」!
- 特徵:
-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相信伴侶是可靠的。 ❤️
- 在關係中感到自在,既能享受親密,也能保有獨立空間。
- 能有效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能傾聽和回應伴侶。
- 面對衝突時,能理性溝通,相信問題可以解決。
- 對關係感到滿意,不易過度焦慮或迴避。
- 童年影響: 通常來自於童年時期得到敏感、回應且一致的照顧。
- 醫學根據: 安全型依戀的人,大腦的獎勵迴路和情緒調節區域運作更為平衡。在親密關係中,他們能更好地體驗到愛和滿足感,同時也能有效管理壓力。
😩 第二種:焦慮-執著型依戀(Anxious-Preoccupied Attachment)— 愛情裡的「黏TT」!
如果你常常在愛情中感到不安、患得患失,那麼你可能偏向焦慮-執著型依戀。- 特徵:
- 渴望親密,但又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 😩
- 常常擔心伴侶不夠愛自己,需要不斷尋求伴侶的保證和關注。
- 容易過度解讀伴侶的行為,放大負面信號。
- 在關係中容易黏膩、控制,甚至情緒化。
- 對關係的滿意度較低,容易陷入反覆的爭吵和不安。
- 童年影響: 通常來自於童年時期照顧者回應不一致,讓孩子學會了要不斷發出信號才能得到關注。
- 醫學根據: 焦慮型依戀的人,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情緒警報器)可能過度活躍,導致他們在關係不確定性時產生更高的焦慮反應。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也可能影響壓力荷爾蒙的平衡。
🥶 第三種:疏離-迴避型依戀(Dismissive-Avoidant Attachment)— 愛情裡的「獨行俠」!
如果你在愛情中習慣保持距離,害怕親密,那麼你可能偏向疏離-迴避型依戀。
- 特徵:
- 重視獨立和自主,害怕親密和依賴。 🥶
- 不習慣表達情感,甚至會推開那些想靠近自己的人。
- 在關係中顯得疏離、冷淡,容易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 當伴侶表達親密需求時,可能會感到不自在或想逃避。
- 傾向於認為自己不需要親密關係,或對親密關係抱持負面看法。
- 童年影響: 通常來自於童年時期照顧者對孩子的情緒需求不敏感或迴避,讓孩子學會了壓抑情感,認為表達需求是沒用的。
- 醫學根據: 迴避型依戀的人,大腦中與獎勵和連結相關的區域,在親密互動時可能活躍度較低,導致他們對親密感興趣不足,或難以從親密關係中獲得滿足感。他們也可能發展出較高的情緒抑制能力。
🤯 第四種:恐懼-迴避型依戀 / 紊亂型依戀(Fearful-Avoidant /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愛情裡的「矛盾體」!
這是一種比較複雜的依戀風格,結合了焦慮和迴避的特徵。
- 特徵:
- 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親密,行為矛盾且難以預測。 🤯
- 可能在一段關係中忽冷忽熱,讓伴侶感到困惑。
- 內心充滿矛盾和不確定感,對自己和他人都有負面看法。
- 在關係中容易感到混亂、不知所措,甚至會自我破壞。
- 童年影響: 通常來自於童年時期照顧者既是依戀對象,又是恐懼來源(例如,照顧者本身情緒不穩定、有創傷或虐待行為),讓孩子學會了矛盾的應對方式。
- 醫學根據: 紊亂型依戀的人,大腦的壓力應對系統可能長期處於高度混亂和激活狀態,導致他們在關係中更容易感到不知所措,情緒調節困難。
💡 小結:認識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
親愛的,測完之後,你是不是對自己的「愛情體質」有了更深的認識呢?🧐 無論你是哪種依戀風格,請記住: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的缺陷! 這只是你過去經驗的痕跡,是你的大腦為了保護你而形成的「預設程式」。
重要的是,這些模式並非一成不變!認識自己,就是改變的第一步。下一篇,我們就要來聊聊,當愛遇上「不安全依戀」,如何打破關係裡的惡性循環!敬請期待!🌪️
#成人依戀風格 #焦慮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 #戀愛行為 #親密關係測驗 #愛情體質 #依戀模式 #心理學 #大腦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