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後怎麼做?答案在隔年大選,柯林頓擊敗了老布希,並在未來8年將美國內部的矛盾發揮的淋漓盡致,創造經濟最大的成長,而這要付出的代價,將在20多年後開始償還。
為何要償還?因為所有的國際勢力,都是建築在利益之上,所謂的理想多半是後人根據自己所需,去描繪出的「古早想像」。簡單說,每一個年代的政客,考慮的都是當下的情況,絕少有往後面十幾年想的。
而且,理想的規劃,時間越往後推演,就越違反戰略學的長期無法預測原則。
具體來說,1991年蘇聯解體,93年柯林頓當選,口號是「笨蛋,問題在經濟」。這講法是一點也沒錯,因為為了防止核戰爆發,美蘇對抗下投入了海量軍事成本,這必然壓迫到經濟,若裁軍削減預算,拿去發展經濟,豈不是有個美好未來?從兩強到多極:柯林頓時期的全球化經濟
以事後論來看,柯林頓時期會有經濟高速成長期,是理所當然的。美蘇對抗不再,核戰風險消退,全世界都在波灣戰爭看到了美軍天下無敵,無論是解體後的俄羅斯,或是東方的中國,在90年代是沒有任何想要對抗美國的想法。換句話說,軍事預算轉成經濟發展,美國還可以收到大量歐、日的戰爭紅利,尤其是歐洲開始計畫裁軍與降低軍事預算,溢出的經濟發展都能回饋到最大市場--美國身上。
也就是民主黨的勝利,將其長年信奉的多極體系觀點,開始落實在政策上,但這嚴重違背冷戰以軍情為主的體制。在這邊要岔開話題一下,為何台灣有一部分人極討厭共和黨?因為冷戰時期,共和黨與參議院主控軍情部分,對附庸勢力如台灣、韓國,皆是透過龐大的產業利益綁定。
台灣的問題是卡特斷交後,沒有正規官方人員,公開軍事交流停擺,變成要依靠大量的「代理人」。這些代理人說穿了就是掮客,遊走台美之間,兩邊通吃,手段兇殘的很,吃相比對待中南美洲還要糟糕。而國民黨想當然也會要賺一手,所以在台灣政黨輪替前,台美軍事交流的大頭,都是國民黨與共和黨失意政客經手。
美國現在被稱為沼澤的官僚系統,大量被民主黨與進步大學培訓出,並擔任中間官職的時代,是小布希後期開始,並在歐巴馬任內大量提拔。如果你從這個角度切入,就能發現為何民主黨對川普的敵意極為深厚,不惜違法在拜登任內想要一勞永逸解決。說穿了,就是民主黨從柯林頓時期,花了幾十年時間,終於把最重大的軍情體系拿下,還沒站穩腳步,又要被踢出去。
詳情要看小布希入侵伊拉克後的中東,柯林頓與希拉蕊的前總統班底,在戰後重建上佔有不小話語權。若再加上歐巴馬時期,調動情報系統的利益壟斷,才是上一篇所說,柯林頓造就的後果要在20多年後償還的主因。
失去領導者,國際組織名存實亡
回到正題,美國在柯林頓任內,實際的情況是軍事力量天下無敵,沒有國家敢對抗。但美國此時採用的策略是多極體系,將美國融入WTO,創造一個表面上平等的世界組織。這點,在聯合國的表現,其他國際組織上皆然,美國即便擁有最強大的各種力量,卻自降為與數萬人小國同等權利的「國際一員」。
這種思維,其實介於「由美國主控的國際體系」到「平等的多極體系」之間。問題就在於,這形同將最強大的控制力量去除,形同將國際組織的運作,回歸到失敗的一戰後「國際聯盟」上。
簡單說,任何組織都要有強制力,通常都是以最能發揮力量的為主,在民間就是股份最多的說話。但美國在柯林頓時期,自願的打造多極體系,把美國鎖進體系中,其實就是變相的放棄「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
為何多極體系的論述,可以蓋過一超多強的客觀事實?扣除美國人自己不想要承擔世界警察的責任外,更多的因素在於,官僚體系已經由戰後嬰兒潮世代全面接手,其中受到68學運的影響,思想左傾的佔據大多數,即使是現在大家最討厭的川普,他在冷戰結束的當下,依照現在歸類都可以算到自由派去。
也就是左翼思想已經深入美國教育體系,基督教為基礎的傳統保守派幾乎消失殆盡,激烈點的就被當成茶黨了,且為數不少者與孤立主義是掛在一起。
政治平等經濟取利,全球化打破歐洲市場干預
但柯林頓並不是賣國者,可說由他一手打造的全球化,本質上是要利用全球最大市場「美國」,用自由市場的手段,打破西歐從冷戰開始的社會--資本主義體制。如果你突然想到什麼,這想法沒錯,西歐戰後的復興,是馬歇爾計畫提供的信心,加上大政府管制,有限度的市場開放所致。
美國可以容忍西歐的市場干預,原因只有一個:對抗蘇聯。
蘇聯既然解體,那麼就沒有必要容忍,不要忘記1985年的廣場協議,美國為何受不了?因為「經濟讓利」讓的太離譜了。廣場協議後,日幣對美元就升值超過100%,日本陷入失落的30年。同樣是戰敗國的西德也超過100%,英法則是超過7成。
想也知道,各國政客對廣場協議的簽署,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對內政治的宣傳,全部都是美國的錯。
不然換一個方式說,核子保護傘要不要算帳?還是要用現在的進步邏輯,「因為○○○對美國很重要,所以美國若不提供全額保護,○○○就會選擇投靠×××或是自殺,讓美國痛不欲生、後悔莫及。」
各位可以檢查一下,你是不是被這種邏輯洗過?別懷疑,台灣最戮力宣傳這論調的,全部都是教授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