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現場,我總是不斷地問自己:一堂課結束後,我們希望學生帶走的是什麼?是破碎的知識點,還是一種能舉一反三、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
我相信,多數老師都渴望後者。但「能力」很抽象,該如何設計進課程裡?
ATM 教學法

它是我在規劃課程時的「引起動機」,幫助我系統化地打造出能讓學生真正「有感」、甚至愛上思考的課堂。
第一步:從「教知識」到「教概念」
我的第一步,是把教學重心從「章節內容」轉移到「核心概念」上。
「概念」聽起來很學術,但其實很簡單。它就是為具體的事物,賦予抽象的意義 ,為可感覺的事物賦予記號或表徵 。例如,我不會只教「柯南」、「魯夫」、「炭治郎」的故事,我會引導學生看見他們背後的共通概念——「動畫男主角」。同樣地,從「口腔」、「食道」、「胃」,我們可以提煉出「消化系統」 這個概念。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概念」是能夠被遷移的。一個好的概念,它不受時間影響 、具有普遍性 。當學生掌握了「系統」、「轉型」、「對比」 這類宏觀概念,他們就等於拿到了一把萬能鑰匙,未來面對任何新知,都能快速找到分析與理解的切入點。
我的實戰框架:ATM 教學法
有了「概念」為核心後,我會用 ATM 三個步驟來架構我的課堂活動。以下我就用翰林版五年級《我的隱身術》 這堂課的實際設計,來說明這三個階段的細節:
A (Attract) - 吸引:創造非看不可的理由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連結聚焦、吸睛有趣」。我會透過「情境時事」的連結與「媒材挑選」**,讓學生感覺到課程與自己的關聯 。
- 我的設計:在課堂的一開始,我播放了一段節奏飛快的「學生的一天」影片,接著再帶出清代張潮《幽夢影》中關於「閒」的文本 。透過「現代的快」與「古代的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媒材 ,我創造出強烈的「情境」對比,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並讓他們對「忙」與「閒」這個核心主題產生了初步的感受。
T (Trigger) - 觸發:用精準的提問點燃好奇
當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後,下一步是透過「問題設計」與「任務賦予」來「觸發」他們的深度思考 。
- 我的設計:我問了一個看似簡單,卻能引發反思的問題:「你看見了什麼?」。在學生意識到自己對快節奏影片「視而不見」後,我緊接著賦予他們一個具體的任務:「花一分鐘,觀察身邊一項熟悉的物品」。這個從「無感」到「有感」的任務,直接觸發了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想探索「慢慢看」究竟會帶來什麼不同。
M (Method) - 方法:給予可以帶得走的體驗
這是將感受轉化為理解的關鍵階段。我會設計具體的「進行方式」,並透過「成果對照」來深化學生的學習 。
- 我的設計:在 T 階段的任務之後,我的「進行方式」是讓學生進行「觀察記錄」與「口頭分享」。他們必須將自己一分鐘內的發現寫下或畫下,並與同儕分享 。接著,最重要的環節是「成果對照」:我們一起「對比」了「快速看影片」和「慢慢看物品」這兩種經驗的成果。透過「同儕分享」,學生們親耳聽到彼此在「慢下來」之後,發現了多少平時忽略的細節 。這個「快慢對比」的過程,就是體驗與領悟課文核心概念的具體方法,遠比我直接講述來得深刻。
我的深化技術:文本鍊金術
我把我這套處理文本的流程,稱為「文本鍊金術」。它的精髓在於,帶領學生從表層的理解、分解 ,進到深層的概念建構 ,最後達到最高層次的遷移應用 。
對我來說,一堂課最成功的時刻,不是學生考了滿分,而是他們能將課堂所學,應用在自己的創作中。當我的學生在學完《我的隱身術》後,能寫出一篇「與張潮談閒」的穿越短文,將課堂所學的「閒」之概念,完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我知道,這個「概念」已經真正長成了他們自己的能力。
教學,不該是單向的灌輸。希望我這套「教學提款機」的分享,也能成為您教學路上的靈感來源,讓我們一起設計出更多讓孩子雙眼發光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