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強烈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境與逆境,適當尋求外在的幫助並不是問題,但若你的起心動念,是為了逃避內心遲遲不願面對的實相,甚至想藉由他人來填補這份空虛,那麼,其實你自己就是問題的根源。
佛法說:「心淨則國土淨。」真正的問題,不在外在的條件,而在於內心是否清明。與其一味向外尋求,不如返觀自心,平日默默耕耘、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穩固的外在資源。
耕耘的路上或許艱辛,但正是這份不依賴、不懈怠的修行心,才能展現真實的力量。
否則,只會落入「挖一個坑,補一個洞」的輪迴中。
畢竟,人生有挖不完的坑,也有填不完的洞。
只有止於內心,才能真正止息煩惱。
#二.寧靜
「單純」與「處心積慮」,表面只是一線之隔,但本質卻天差地遠。
二者的共同點,在於都對外界美好的人事物有所追尋。但「單純」與「純真」是一種無染的欣賞,是清淨心的自然流露,如佛子見山見水,處處皆道;而「處心積慮」則是出於貪欲心,是企圖掌控與奪取,是將外境作為滿足自我之工具。
佛經說:「萬法唯心造。」若起心動念是為貪求而來,終究將為業力所繫。即使當下獲得,也終將失去,因為所謂「侵佔」終需「償還」。
但若以無染之心欣賞一切,那份當下的寧靜與歡喜,就是最真實的美好。
#三.懶惰
自我覺察,就像打開內在的潘朵拉盒子。佛法稱此為「照見五蘊皆空」。
當你勇敢直視內心時,會發現各種深藏的情緒與習性:慾望、痛苦、紛爭、疾病、誘惑……它們如毒蛇般盤踞其中,讓人驚懼、逃避,或甚至沉溺其中。然而在這混亂與黑暗的深處,仍藏有一道微光——那就是希望,也可以說是佛性。
佛教說,眾生皆有佛性,只是被無明所覆蓋。
人性「七宗罪」如驕傲、嫉妒、憤怒、懶惰、貪婪等,正對應佛法所說的「五毒」:貪、瞋、癡、慢、疑。
只有透過深入的覺察、檢視、反省與懺悔,進而祈禱、祝福、放下,才能慢慢鬆開這些束縛,從中走出,回歸一顆清淨自在的心。
這就是佛法所說的「明心見性」,也是內觀修行的實踐。
#總結 一+二+三:明心見性 = 消業修心
唯有一層一層地深入覺察、檢視、反省、懺悔,並透過祈禱、祝福與釋懷放下,才能真正與那份內在的光明相遇。
這份光明,是希望,是和平,是清淨與寧靜的心性。
這,正是「明心見性」的過程——亦即消業的道路。
佛法不離世間法,修行也不離生活。願我們都能從困境中覺醒,在日常中修持,在每一次心念轉化之中,見證自性的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