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永恆如何得到救贖與滿足?
你滿足你的人生?
你還在追求什麼?
你現在做的有價值嗎?
一、從個體慾望到文明嚮往的轉變
- 在第一部中,浮士德的慾望體現在對純真少女葛萊清的迷戀,這份慾望充滿了個體的激情與悲劇色彩。
- 到了第二部,浮士德的追求已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他迷戀上象徵著古典文化之美的海倫。這不再是簡單的肉體慾望,而是人類精神對更高層次美學與真理的嚮往。這場迷戀超越了個人的愛慾,成為一場文化與歷史層面的追求。
二、梅菲斯特的「降格」與古典文化的「充電」
這種追求的昇華,直接導致了梅菲斯特角色的「降格」與能力限制。
- 在第一部中,梅菲斯特是無所不能的撒旦化身,
- 但在第二部,他卻對浮士德對古典文化的渴望感到困惑無能。他無法進入古典世界,因為這超出了他作為基督教魔鬼的管轄範圍。這象徵著基督教文化必須學習和整合古典文化,才能進入現代。
- 梅菲斯特被迫參與「古典瓦爾普吉斯之夜」,與來自古典世界的妖魔、神祇與哲學家(如提出「水構成世界」的泰勒斯)互動,這是一場為迎合現代文化而進行的「充電」與學習。
三、霍蒙庫魯斯:人造人、引導者與純粹靈魂的象徵
為了彌補梅菲斯特的能力不足,歌德引入了極具象徵意義的霍蒙庫魯斯。這個在試管中誕生的「人造人」,不僅是魔法的極致,更是一個沒有肉體和情慾的純粹靈魂。他的出現有三重意義:
- 他能夠看見梅菲斯特看不到的古典魔法領域,成為引導者
- 他因為沒有肉體而避免了個人悲劇的重演,象徵著對純粹靈魂的追求
- 他也在尋找成為真實的人,呼應了浮士德的生命探索。
四、超越魔鬼的「海埔新生地」與動態的「滿意」
《浮士德》第二部的高潮,在於浮士德一步步超越梅菲斯特的過程。
- 當浮士德與海倫結合,從中獲得基督教文化無法提供的公共生活真理時,他已超越了魔鬼的掌控。
- 他的終極夢想是建造「海埔新生地」,從大海手中搶奪土地並建立一個理想國度,讓所有人都能「爭取自由」並「有為地」生活。
這份宏大的願景,是梅菲斯特完全無法理解的,他處理事情的方式仍停留在暴力的、魔性的層次。
最終,浮士德在臨終前,雖然耳邊是挖墳的聲音,但他卻想像著人們建設新家園、奮鬥自由的景象,並為此喊出「停一吧,你真美麗!」。
這份「滿意」並非來自慾望的窮盡,而是來自於看到所有人都在永恆地努力與追求自由的動態過程。
因此,梅菲斯特輸掉了賭局。浮士德的靈魂最終由天使帶走,進入聖界,而瑪格麗特和聖母瑪利亞的重現,則明確地連接了第一部,並在第二部的宏大主題下,成為人類最終救贖的象徵。
《浮士德》第二部是一場關於人類精神如何掙脫傳統宗教與魔鬼的桎梏,從個人愛慾邁向公共創造,並最終在永恆的奮鬥中獲得至高至善的救贖的偉大史詩。歌德以其非凡的想像力,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啟發與高貴心境的人類文明畫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noP2L6_sM&t=289s
你讀懂了嗎? 楊照 主講|西洋傳統經典選讀9|最終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