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壞脾氣」,往往不是無理取鬧,也不是故意挑釁,而是一份不知如何表達的隱藏心意。
當他沉默、轉頭、不語,那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呼喊: 「你看見我了嗎?」 「可以留下來陪我嗎?」
如果我們只看見行為的表象,就可能錯過孩子心底真正的渴望。
但當我們願意先溫柔地接住情緒,再幫助他把感受翻譯成話語,
孩子就能慢慢學會:原來,想念和需要,不必靠「生氣」來表達,也能被好好理解。
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最倔強的沉默,就是心裡最深的呼喊。
傍晚時分,影子被拉得好長,怕怕龍一個人坐在門口,雙手緊緊攥著自己的尾巴,小臉也跟著糾結成一團。
朋友們笑鬧著跑遠了,身影消失在路的盡頭,卻沒有一個人回頭看他。
他本想拔腿追上,腳步卻像被黏住一樣,在原地動彈不得。一股又酸又脹的氣堵在胸口,讓他的呼吸都變得有些急促。他什麼也沒說,只是默默地低下了頭。
旁人或許只會覺得:「看,這隻小龍又在鬧脾氣了。」
可是只有怕怕龍自己明白,那不是生氣,而是一種想喊,卻又喊不出口的失落與想念。
夜深了,他獨自走到河邊。靜謐的水面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他緊鎖的眉頭。
怕怕龍盯著水中的倒影,看了好久好久,才終於對那個看起來好孤單的自己輕聲說:
「其實……我不是在生氣。我只是,好想你們。」
話音剛落,就在靜止的水面漾開一圈圈漣漪,彷彿也輕輕敲開了他心裡的結。
他怔怔地看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所有的沉默和彆扭,都只藏著一個小小的心願:
「我希望被看見,我渴望有人陪。」
從那天起,怕怕龍開始練習。每當那股熟悉的酸澀感湧上來時,他不再只是轉身、不語,而是學著深吸一口氣,試著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我希望你等等我。」 「我需要你陪我一下。」 「我好想你。」
聲音一開始很小,還帶著微微的顫抖。
但當朋友們聽見了,轉過身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時,怕怕龍才真正體會到:
原來,真正的勇敢,不是把情緒藏起來,而是溫柔地把它說出口。
孩子的每一次「壞脾氣」,可能都是一次求救的信號。
在他們還無法準確表達情緒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蹲下來,張開雙臂,用愛與耐心去理解。我們可以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並提供一個安全的出口,讓他們知道:「無論你現在的心情是晴是雨,我永遠都在這裡。」
因為,學會表達情緒的孩子,不只擁有面對風雨的勇氣,更懂得如何擁抱自己。
而這,才是成長中最溫暖的魔法。
此為原創作品,請勿任意轉載或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