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已進入「第二次美術館時代」,各地紛紛興建美術館與博物館,不論公立或私立,文化硬體可說遍地開花。然而,這股浪潮卻暴露出一個矛盾:高等教育體系未能同步跟上。
目前,臺灣並沒有完整的大學部「博物館學系」,相關課程多半集中於研究所,如北藝大、南藝大、輔仁大學等。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到碩士班才接受博物館專業養成,時間偏晚且基礎不足。於是,許多館舍只能聘用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生,進入職場後再邊做邊學。但博物館專業並非僅靠藝術管理即可涵蓋,它涉及典藏維護、保存修復、展示設計、教育推廣、觀眾研究與文化政策等面向。隨著館舍數量持續增加,人才缺口也日益明顯。
日本早已建立完整的教育與資格制度。文部科學省與292所大學合作開設「博物館學課程」,學生在四年中系統學習典藏管理、保存修復、展示規劃與教育推廣,並必須進行館舍實習。完成課程後,還需經國家審核,才能取得由文部科學大臣頒發的「學藝員」資格。這使博物館專業人員具有明確的社會地位與專業保障,也讓年輕人願意把博物館工作視為長遠職涯。反觀臺灣,雖然美術館與博物館數量已達高峰,但制度設計仍零散:沒有大學部完整專業教育,也缺乏國家資格制度。這種落差正反映出臺灣在推動文化建設時,對人才培育的重視不足,更凸顯國家政策對文化的輕忽。
臺灣的文化基礎建設雖快速成長,若缺乏制度性的專業教育與資格認證支撐,這些館舍恐難真正發揮「永續價值」。專業人才的培訓若僅依靠短期計畫,非長久之計。要彌補這個斷層,文化部與教育部必須跨部會合作,共同規劃博物館學完整教育體系,並思考建立國家級專業資格制度。否則,臺灣所面臨的「第二次美術館時代」將可能只重視硬體,而忽略軟體的培育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