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常被誤解
「我靜坐了十分鐘,腦袋還是很亂,是不是我做錯了甚麼?」
這是許多人初期接觸正念時的疑問及誤解。坊間對於正念的詮釋,常常停留在行為表現,如:安靜地坐著、不去思考,甚至以為保持正面情緒就是正念。其實這些都是對正念的誤解,都是未能徹見正念的本質。正念不是冥想的姿勢,不是停止思考,更不是強迫自己保持樂觀。正念是一種覺察,一種如實看見的能力,看見甚麼?不帶批判地看見自己的感受、情緒,進而真誠地接納自己,再選擇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於是,正念這份覺察力,不是終極目標,而是打開生命之門的鑰匙。
正念是純粹的覺察與接納
正念是一扇門,通往更深的理解與接納。正念的核心,是不加批判地如實「覺察當下」的念頭、感受或情緒反應。練習正念源於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當情緒感受生起時,不加批判地覺察和接受它,以至見到念頭的生起和消滅,就是練習正念的最佳時機。例如遇到一些惱人的事時令自己生氣時,停一停深呼吸,覺察自己生氣的感受,覺察自己因這情緒而產生的呼吸急速、心跳加快等生理反應,明瞭地接納自己正在生氣。在這個看似簡單甚至有些愚蠢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腦海裡的聲音依然喧囂,情緒依然起伏,然而在反覆練習這種覺察內在自己後,就能培養出看清自己、接納自己的能力,就能進一步用方法轉化和改變,讓不受樂的感受消散。
情緒與念頭總是流動不息的
正念會讓我們發現念頭和情緒都是流動不息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練習正念,我們就會對自己的念頭、感受、情緒等內心反應多了認識。當我們開始覺察,就不難發現我們的念頭和情緒,有時像天空的白雲飄盪,而更多的時候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波接一波,停不來靜不下!利用正念,我們會見到自己前一刻處於愉悅的感受,下一刻就會浸泡在焦慮當中;或者昨晚的憤怒,今天就悄然退場。
正念讓我們見到情緒,明白這些源於內心的感受川流不息。於是正念又怎可能要你硬生生地「保持正面情緒」?反而,透過正念,我們會更有空間和方法容納情緒、學會與那些不舒服卻會變化的感受共處,不逃避而深刻地接納它們,當自己感受的主人,不讓情緒綁架自己。
至於正念為何總會跟靜坐連在一起?因為靜坐能讓身心放鬆,在平靜中我較易覺察念頭,觀察念頭生滅都剎那剎那的。靜坐能穩定身心,是繁忙生活中的心靈綠洲,筆者也有靜坐的習慣。然而很多人都知靜坐與正念有關,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初入門者,了解如何利用正念回應日常生活的情緒,彷彿更為迫切。
覺察之後就是轉化
當我們開始看見情緒的流動,下一步便是思考:這份覺察能帶來甚麼改變?
覺察本身不會改變人生,但它是改變的起點。正念讓我們不作批判地覺察自己,讓我們看清自己慣性的反應,真正當自己念頭、感受、情緒的主人,才有清楚明瞭的動機和欲望作進一步的行動。也因為正念讓我們感性地接納自己,接下來就更能理性地進行思考,合理而不生情緒地作出回應。例如,當你明白自己渴望被另一半理解與重視,便會勇敢地向對方表達;又例如:當你明白自己不能接受職場上的不公對待,就會勇於主動向上司反映。
要明白,正念不是快速減壓的工具,它邀請我們從「知道自己在痛苦」開始,走向「選擇如何面對痛苦」,是一個過程,是一種回歸自己的方式,從而得到自我轉化的力量。
選擇與承擔由聽見內心開始
當我們不再急著解釋、不再急著批判,就能真正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那是一種方向感,一種存在的召喚。正念讓我們與自己重新連結,不再只是活在外在的期待與評價中,而是開始活出自己的節奏與價值。因此,正念其實只是開始,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我們勇敢為自己作出選擇,並願意承擔所選擇的結果。當我們願意與這份覺察同行,人生便不再只是盲目而重複的跟隨,而是活出有個性而獨當一面的創造。
覺察是門,接納是路,轉化是旅程,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歷程,但它真實、深刻而且值得!請記著:正念不是目標,而是讓我們活出真實自己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