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整個月,都埋沒在忙碌的工作和未知的前景當中,那份沉重感總是爬上心頭。窗外灰濛濛的天空,加上微微細雨,全身都籠罩在低落當中,原因不明。就在這時,一句早前在Podcast中聽到的話浮現心中——「糟的是我的情緒,而不是我。」,讓我鑽進了沉思的隧道。
情緒是一種反應,是我們對外在世界與內心經驗的回應。它可以是瞬間的喜悅,也可以是持續的焦慮;可以是突如其來的憤怒,也可以是悄然蔓延的低落。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我們閱讀訊息後的一個念頭,都可以觸動種種情緒。情緒如天氣,清晨澄明,黃昏迷霧;東邊飄雨,西邊晴朗。它不但難以預測,更錯綜複雜。情緒源於感受與念頭,受不同因素和時機影響,變化多端。每刻在變,變的是我的情緒、我的行為反應。沒完沒了的工作,重重複複早出晚歸的生活,本已令人身心疲累。再加上人生的大小變動,當中的未知與失望,更會令埋伏已久的情緒一下子就被牽扯出來。
當情緒遮蔽了我
我們常常把情緒當成自我,尤其在痛苦的時候。當我們說「我很孤寂」、「我很委屈」,其實是將一時的情緒誤認為永久的身份。然而,誤認情緒為我會讓我們陷入自我否定,掩蓋真我,最終失去對自己的信任。這是一種多麼自然的習慣,多麼順理成章的反射動作。但事實是:我不是「我的悲傷」,我只是正在經歷悲傷;我不是「我的憤怒」,我只是感到憤怒。情緒是訊號,不是身份。情緒告訴我們需要關注什麼,但不要簡單地以為這情緒就是我。
那個被雲遮住的太陽
而在日常語言中,「自我」常被理解為「我這個人」,不論是我的性格、記憶還是我的選擇、我的價值觀。但以上各項都只是表層的,想深一點,當我們說「我感到悲傷」、「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其實已經在暗示:有一個能夠感受、評價、覺察的「我」,而這個「我」似乎比情緒與和念頭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核心,一個「我」的本質,從未真正消失。只是這個「我」很多時被情緒、被言語、被行動等所遮蔽,如同雲層遮住太陽,太陽依然存在,只是暫時看不見。自我可以是寧靜的、堅定的,即使在風暴中,也能保持某種清明、某種良善。
與情緒共舞 覺察是第一步
我知道,與情緒對抗只會徒增煩惱,而與情緒共處不是壓抑它,也不是放任它,而是覺察與接納它。當情緒來臨時,我試著說:「我感到委屈」,而不是「我是委屈」;「我感到憂慮」,而非「我是憂慮」,試著溫柔地將「我」跟「情緒」保持距離感。然後我試著一步一步地追蹤這情緒的來龍去脈。找找「我感到憂慮」的是源於甚麼?是源於我可以控制的還是我無法掌握的因素?如果是我可以控制的,我已盡力了沒有?既然盡力了,那憂慮就是需要終止的「小劇場」了。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都是跟念頭有關!既然「糟的是我的情緒,而不是我。」,觀察情緒然後處理念頭,彷彿成為了我在混亂中抓住的繩索。
天空一直都在
情緒如雲,自我如天。雲會變化、飄移、消散,而天空始終在那裡,寧靜而廣闊。當我們能夠分辨情緒與自我,就能在風暴中找到穩定的中心。「糟的是我的情緒,而不是我。」這句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與情緒之間的距離。它提醒我:情緒可以是混亂的、痛苦的,但它不等於我這個人。所以,當大家感到混亂、痛苦、失落時,請試試提醒自己:「糟的是我的情緒,而不是我。」
跟大家分享這句話,是想邀請大家一起重新認識情緒與自我。
就算你情勢很波動,你仍然是那個值得被愛、被理解、被信任的人。
情緒會過去,而你,一直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