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十九章記載耶穌在彼拉多審判下被交付釘十字架、祂在十字架上的話語與死亡,以及祂的安葬。這一章是救恩歷史的核心,十字架顯明神的公義與慈愛在基督裡完全成就。
一、彼拉多的妥協與群眾的呼喊(19:1–16) 彼拉多將耶穌鞭打,兵丁給祂戴上荊棘冠冕、披上紫袍,戲弄祂為「猶太人的王」(v.2–3)。彼拉多試圖釋放耶穌,卻被猶太人威脅,若不治祂,就是凱撒的敵人(v.12)。最終彼拉多因懼怕而妥協,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v.16)。 屬靈意義:世俗的權勢往往在真理與利益之間選擇後者。彼拉多雖知耶穌無罪,卻因懼怕失去地位而犧牲無辜。十字架顯出人間審判的失敗,卻成就神公義的旨意。
二、十字架上的王(19:17–27) 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走到髑髏地,被釘在十字架上,兩邊還有兩人同釘(v.17–18)。彼拉多立了牌子寫著「猶太人的王」,用希伯來、拉丁、希臘三樣文字(v.19–20),雖是戲謔,卻在神的主權中成為宣告。 兵丁分祂的衣服,為祂的裡衣拈鬮,應驗詩篇的預言(v.23–24)。耶穌在十字架上仍顧念母親,把馬利亞交託給祂所愛的門徒約翰(v.26–27)。 屬靈意義:十字架並非羞辱的結局,而是基督作王的寶座。祂以受苦彰顯君王的身份。祂的話語和舉動顯出,即使在極大痛苦中,祂仍滿有愛,顧念屬祂的人。 三、「成了!」的完成(19:28–37) 耶穌知道一切已經成了,為應驗經上的話說:「我渴了。」(v.28)。人給祂喝了醋,祂便說:「成了!」(v.30),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 猶太人因安息日臨近,要求打斷受刑者的腿,加速死亡。兵丁卻見耶穌已死,不打斷祂的腿,卻用槍扎祂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v.34),應驗經文「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及「他們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v.36–37)。 屬靈意義:「成了!」是救贖工作的完成。基督在十字架上一次獻上自己,完全應驗舊約的預言。血與水表明救贖與潔淨,祂的死帶來生命與赦免。 四、耶穌的安葬(19:38–42) 亞利馬太人約瑟因怕猶太人,一直暗中作耶穌的門徒,此時卻勇敢請求彼拉多,將耶穌的身體領去安葬。尼哥底母也帶著沒藥與沉香來(約一百斤),與約瑟一同安放耶穌的身體在一個新墳墓裡(v.38–42)。 屬靈意義:十字架吸引人的心,連從前畏懼的人此刻也勇敢站出來。基督的死喚醒隱藏的信仰,使人願意付代價公開見證。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將基督的受死描繪得莊嚴而清晰:祂是無罪的義者,卻被不義的人定罪;祂在羞辱中顯出君王的榮耀;祂的死應驗了聖經,使救贖徹底完成;祂的愛喚醒人心,使人從隱藏轉向公開的見證。 十字架不是失敗,而是得勝。基督在其中彰顯的榮耀與愛,成為信徒永遠的救恩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