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光大學畢業進入職場時,正值公司新系統上線。那時他沒有什麼經驗,只能靠體力硬撐。
白天上班寫程式,晚上留下來追進度,甚至連假日也自願加班。每個人看他熬夜的身影,都覺得這小子有股拚命勁。
成光心裡清楚,自己能貢獻的,就是一副不怕累的身體。 漸漸地,體力雖是基礎,但不足以讓他長久立足。於是他開始苦練專業力。每個程式錯誤都反覆研究,每次系統異常都自己追到源頭。
日子久了,團隊裡凡是遇到棘手的技術問題,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成光。他從新人熬成技術骨幹,專業力成為他真正的後盾。 專業雖強,卻發現若只會自己解決,專案很難推動。成光開始練習溝通力。
開會時,他嘗試把複雜的程式語言,用簡單的圖表解釋給行銷與業務聽;
面對主管,他學會條理分明地報告進度;與同事合作時,他耐心傾聽不同意見,讓彼此更快找到共識。從技術高手到專案經理,溝通成為他新的武器。 幾年後,憑著專業與溝通的口碑,成光終於升上主管,擁有了權力。這份官位不只是榮耀,更是責任。
他得分配資源、規劃方向、協調部門。權力讓他能推動大專案,也讓他第一次體會到決策的重量。每一個判斷,都可能影響數十人的努力。當專案順利上線,他站在會議室裡,彷彿看見自己走到高峰。 然而時間久了,他感受到另一種無力。需求永遠不會停止,上層壓力接踵而來,下屬的困惑與情緒也要接住。當初熬夜的身影,如今換成他安靜坐在辦公桌前,心裡卻覺得自己已經無能為力。
專案越大,他越明白人力有限,再多的權力也無法控制一切。最後只能輕輕嘆息。 成光回望自己走過的五力:體力、專業力、溝通力、權力、無力。
那是一段完整的旅程,也是職場必經的循環。
他沒有失落,反而覺得這份無力,是提醒自己該懂得放手。
窗外夕陽斜照,成光的眼神依舊明亮,只是多了份沉靜。
但他心裡也明白,這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開始。他慢慢學會:
一、接受有限 承認自己不是全能,適時放下,專注在能掌握的部分,避免被無止境的需求壓垮。 二、善用分工 學會把任務交付給團隊,讓同事承擔責任,而非所有事都扛在自己肩上。 三、調整心態 把挑戰當作過程,而非負擔。懂得轉換視角,能降低焦慮與挫敗感。 四、維持健康 規律運動、睡眠與飲食,讓身體保持能量,心智才有餘裕面對壓力。 五、尋求支持 與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分享心情,不要孤單承受。
於是,無力不再是絕望,而是一種提醒。提醒他在職場與人生裡,都該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