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間,因為兩次前往落後國家短宣的緣故,回來香港之後有不少機會參加求職面試,在不好的方面看,每次面試都要花一番時間和準備,並且不是很快便得到一紙合約;但在好的方面看,透過每次面試卻對自己認識更多,亦對現在的職場及社會環境有更多認識,這些都是這個尋覓工作階段中的得著。
礙於過往工作經驗的限制,這兩年間的面試機會多是來自院校或非牟利團體舉辦課程的工作,但在最後期的求職階段中,卻得到國際性慈惠機構的留意,而有機會到這些專責跨國慈惠工作的機構中參加面試,並對他們的工作多了幾分認識,此外另兩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機構就是推動香港有機耕種及養魚,和提倡從遊戲中學習的非牟利機構,兩個機構雖然並不是香港市民街知巷聞的團體,但他們在環保及漁農業或教育界中皆是薄有明聲。
能夠去到上述所說的第一個機構面試,乃因為過去曾從事相關的工作,雖然都略有經驗,但面試的過程也絕不簡單,一小時內需要回答三題問題,其中兩題要以英文作答,一題以中文作答,對那些書寫方面的測試,於我來說不算太困難,中心經理看過我的作答之後,很快便讓我接受機構最高負責人的面試。那次筆試及面試的表現是不俗的,但那個機構的環境卻令我不敢恭維,因為辦公室實在太細了,我需要在一位當日缺席的職員的座位去應對筆試,而另兩位職員就坐在我兩旁,令我不免感受一點壓力和焗促,心想日後若我真的獲聘便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面試的確是一個途徑讓我對潛在的僱主多一份認識。至於提倡透過遊戲去學習的那個機構,他們的風格又真的與別不同,當初人力資源部致電給我約我參加面試之餘,亦把一題問題電郵給我,告訴我要在一個限期前寫一篇有關這個題目的短文章,說出我的看法,題目跟那個機構的服務大有關連,而讓我寫文章當然就完全不會給我任何困難,何況還有幾天時間給我慢慢寫,我亦有把握看過我的回答他們必定會找我面試,我的想法亦一如我所料,最後也成功過了第一輪面試的一關。
兩個機構的面試結果各異,但透過和兩個機構的負責人交談,發現他們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發現他們都正在艱苦經營,而艱苦經營的原因就是早幾年的移民潮令到香港的一代中產移民到外地,他們過去是有機菜蔬及魚類的支持者,又或者很認同讓孩子透過遊戲幫助他們成長,但一班有接近價值觀的香港人離開了,令他們這個理念要重新建立在現時的香港人身上,他們需要時間,也需要新的宣傳,但工作能否達到成效也只能說是未知之數。
有機會去接觸這兩個機構也有機會讓我對現今香港社會的發展及情況多一份認識,所以很高興能夠有機會獲邀面試。
至於面試或筆試的形式,這兩年間除了接觸過傳統的單對單或一個面對三位面試官的模式,亦試過電話面試和網上面試。不過最特別是最近期的一次,在經過人力資源部一位職員的簡單提問,然後參加筆試,再經過人力資源部一位高層的正式面試之後,還要我在有限時間內從一個地點去到另一個地點,再接受那個部門及項目的負責人的面試。我跟朋友笑說這次面試都不簡單,需要過五關斬六將,除了要有書寫、閱讀和面談的技巧,還要有認路及於時限內達到一個實際目標的定向能力,當然我相信這不是那個機構的刻意設計,只不過是讓求職者可以在半日內便完成所有面試程序,不要再帶著文件又穿著整齊再花另外半天時間去奔波,我倒覺得是這個機構的細心及良好安排,不過回頭一看要讓我在限時內從一個地點去到另一個地點倒又是我那麼多年以來的第一次經驗。
(0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