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生長在小康家庭的人,父母對他們認真負責、照顧有加,然而自己卻常常感到無力、自卑、膽小,缺乏主見,不自覺想依賴他人。到底是為什麼?
過度保護也是一種自主權剝奪,只不過隱藏得比較深,不容易被察覺。
直升機父母、控制型父母、溺愛、過度保護,看似不同的養育方式,共同反映出的是父母自身的缺乏:他們缺乏存在感和價值感,需要通過無休止的付出和寵溺來滿足自己對被需要的渴望。父母藉由讓孩子形成依賴關係,感受到自己被需要,進而證明自身的價值與存在意義。
這樣的父母就算沒有經常會對孩子說「這個你不會,還是我來。」也會在孩子想要嘗試一項工作時,馬上搶過去代勞。孩子沒有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的機會,也沒有失敗後再嘗試一次直到成功的機會。只要出現一些小挫折,爸媽就會像超人一樣替你解決。無形中,他們剝奪了孩子自我負責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累積挫敗與無力感,隱約開始不信任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甚至形成根深蒂固的自我懷疑。
一個不相信自身解決問題能力的人,不可能依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只會下意識服從別人,因為他被迫習慣了有人接手、有人代勞,自然而然產生依賴心理。
這類孩子長大後,生命力和意志力受到不小的損傷,無力為自己人生負責。更嚴重的是,在親密關係中,他們會呈現慣性依賴:需要另一半時刻陪伴、及時回應,希望對方主導、包辦、負責生活大小事。
但是再親密的關係,也沒有任何人能無止盡付出。當戀愛漸入平淡,吸引力消退,持續索取的一方往往會壓垮關係的平衡。當關係終於破裂後,因為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無法面對獨處,便會陷入極度的恐懼和精神崩潰,甚至導致抑鬱。
其實,他們的人格底色本就偏向抑鬱,因為生命力早被父母削弱,沒有機會好好成長。
他們從原生家庭直接進入自己的小家庭,身邊始終有個可以依附的對象,不用面對獨處,暫時掩蓋了無力的性格。但當失去依靠,心理支柱倒塌,無法自己撐起生活重擔的恐懼便會激發深層的情緒問題。
他們內在的「小孩」長期未被真正承認,需要從內心深處重新生長,才能修復過去被剝奪的自信、存在感與自我價值感。
- 接納內在情緒:感受自己的恐懼、無助與憤怒,這是療癒的第一步。
- 練習自我照顧:把日常生活過好,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建立身心的穩定感。
- 培養自主能力:練習獨立處理生活,去體驗失敗,逐步累積自信,增強自我效能感。
- 回到內在小孩:透過寫日記、冥想或興趣才藝,給予自己安慰,促進內心整合。
- 建立界線:聽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意願。
真正的成長過程,是一場由依賴走向自立的旅程。唯有當你重新掌控自己的生命,承擔起自我負責的力量,才不會害怕被拋棄。也只有能夠面對失敗,知道失敗之後可以重新再來,才是一個有力量、真正能為自我負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