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單純上課的心得小札記,不是課堂筆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言、為什麼要修經濟學呢?
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這三科是必修的基礎學科,學校有開設暑期免費課程。如果大學時修過3學分且成績70分以上,可以抵免。悲劇的是,我大學修的經濟和會計都是2學分,不能折抵。🫠🫠🫠
自己原本的經濟學程度,可以說是零基礎,所以課前買了簡單版的經濟學參考書──商周出版的《零基礎也不怕,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個體經濟篇》與《零基礎也不怕,史丹佛給你最好懂的經濟學:總體經濟篇》兩冊。
一、上課方式
每週上課兩天,一次三小時。相比另外一堂統計學,老師上課方式相對輕鬆,能夠平衡課業壓力。講義是全英文PPT,但老師以中文授課,且事前就提供講義讓大家預習。
老師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個體經濟學(需求供給、彈性、消費者選擇、成本結構……),也搭配案例講解。總體經濟學的部分相對少,但老師仍提供完整講義。
二、學習挑戰
知識量龐大又抽象,老師雖然已經刪減大量公式,但圖表完全沒少。那些圖表實在難以理解,左移、右移……看得頭昏眼花。聽了、讀了還是覺得模稜兩可。
課程評分方式是兩人一組的經濟學報告與期末考試,我非常擔心拖累組員,後來甚至透過國資圖app無限續借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的《個體經濟學》。
三、上課心得
課程最後幾週是十三組同學輪流報告,老師與同學都會互動提問。透過各組主題報告與經濟學理論的應用,經濟學在我腦海裡漸漸有了樣貌。
有趣的是,班上總共有三組都報告「缺工」議題,但切入角度各不相同,經濟學的應用方式也不同。來自不同行業的同學,對同樣議題的激盪與討論,是最有趣的地方。有印象的小組報告一一第一組的「單身經濟」,因為是開場組,帶動了全班報告的氣氛,主題也與自身相關,留下印象。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地方創生的小組,這後來也做為我的答題論述。
回想自己從國中開始就一直在外地讀書,直到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就不想再離開。雖然地方的工作機會與薪資都不理想,也與原本大學所學專業不對接,家鄉是心中事、眼中景──既希望它變得更好,又矛盾地不想它變得太快,在聽報告與複習過程中,這些感觸更深。
至於我自己所在的小組,剛好是最後一組。我的搭檔是日碩的學姐(雖然年紀比我小,下文簡稱 Han)。討論過程中,我們決定以 Han 的興趣與專業一一影視劇,做為主題。幾次通話討論後,報告逐漸成型。Han 還很用心地找到符合主題的簡報模板,老師和同學都誇誇。我這小廢物只是順著模板風格接續完成報告,還剛好就是報告裡那個搭上「減線潮」,又幾乎不看台劇的觀眾。
理論應用的部分對我來說卡關最嚴重,但也不想放棄。最後在報告當天午休時間臨時修改講稿,再讓 ChatGPT 幫忙檢查謬誤,幸好修改後能完整無誤地運用經濟學邏輯。改得太緊急,可惜上台報告時還是有些卡螺絲啦~
結語
在小組報告的過程中,我從「覺得經濟學很抽象」轉變為「覺得經濟學很有趣」。老師的引導與同學們的報告,讓我用不同視角去理解這門學科。
每一個選擇、每一天的生活現象,都是經濟學。抓住經濟學的「思考框架」,想來或許能對未來 MBA 的課程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