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也需要專案管理思維
那段期中與實習交錯的日子,你是否也曾被待辦事項淹沒?
開啟筆電,滿桌的文件、PPT、LINE 群組通知同時跳出,腦袋卻一片空白。
明明每一件事都在進行,卻總覺得哪裡做不完。
如果你有這種感覺,不代表你不夠努力。
只是,你正在用「處理瑣事」的方式,面對一連串其實應該用「管理」的任務。
學業型任務與生活型任務的差別
大多數學生容易把所有待辦都放進同一份清單,但這樣會讓我們的注意力被稀釋。
事實上,任務可以分成兩種類型——「學業型」與「生活型」。

這兩類任務會互相影響:如果學業型任務堆疊過高,生活任務被壓縮,我們會失去節奏; 反過來,若生活型任務太鬆散,學業任務又會被拖延。
📍 第一步建議:分開管理。
你可以準備兩個清單:
✅一份是「任務導向」:專門記錄報告、考試、實習等具體成果。
✅一份是「維持導向」:記錄讓你維持穩定狀態的習慣。
把兩者分開後,大腦才有機會分辨出什麼需要「推進」,什麼只要「維持」。
任務拆解法:目標 → 子任務 → 具體行動
當任務多到無法同時處理時,拆解是一種拯救。
就像護理學中學習的臨床思考:你不可能一次解決整個案例,只能逐步評估。
以「交出一份實習報告」為例:
如果你把這件事放在清單上,它只是一個巨大壓力源。
但若你拆解它,它就會變成可行的動作。
拆解三步驟:
1️⃣目標: 明確定義要完成什麼。
例:「完成一份護理個案報告」。
2️⃣子任務: 拆出主要階段。
例:「查文獻」、「撰寫評估」、「修改指導」、「排版」、「上傳」。
3️⃣具體行動: 每個子任務再細化成可執行的動作。
例:
- 查文獻 → 找 3 篇近五年資料
- 撰寫評估 → 每天寫 1 小段,連續三天
- 修改 → 給同學看一次,再自己潤稿
這樣一來,「報告」不再是壓力,而是五個可以逐一打勾的小任務。
📍你可以在筆記軟體(如 Notion、GoodNotes)畫一張三層表:

這樣的拆解法有兩個好處:
- 你不會被任務的龐大嚇倒。
- 你能隨時量化進度,減少焦慮感。
用「學生版甘特圖」掌握時間流
很多人以為甘特圖只用在公司專案,其實學生在實習、報告、專題階段也非常需要它。
📅 甘特圖的核心是「任務 × 時間」。
想像一張橫軸是時間、縱軸是任務的表格。
你不必畫得很複雜,Excel、Notion 或紙本都能完成。
舉例:一週同時進行多項作業、考試與報告的情況

這張表的意義不是「逼自己每天排滿」,而是讓你清楚知道「何時該動」與「何時可休」。
你會發現,當一切被時間化後,焦慮感自然下降,因為你知道事情正在被推進,而不是懸在空中。
用「看板法」可視化任務進度
在實際執行時,我更推薦搭配「學生版看板法」,這是最簡單又最有效的任務追蹤工具之一。
只需要三個欄位:

每天早上或睡前,花三分鐘更新看板,你會看到任務一個個從左移到右,視覺上非常有成就感。
📍 小技巧:
- 進行中的欄位一次只放 3 件事,避免分心。
- 每週清空「已完成」欄位,代表重啟新週。
- 若使用 Notion、Trello、便利貼都可以實現這種效果。
實例分享
那次期中週,我有五份作業、兩場考試,外加每天都要寫實習紀錄。
我做了三件事:
1️⃣先把所有任務「外化」:
把它們全部寫在紙上,而不是放在腦袋裡。
2️⃣用顏色分類任務:
- 紅色:期限在三天內的緊急任務 - 黃色:期限在一週內的 - 藍色:長期任務(如期末報告)
3️⃣規劃每日最多 3 件大事:
早上固定讀考試科目、下午專注一份報告、晚上整理實習紀錄。
最關鍵的是,我讓自己「每天都有一件事完成」。
不追求完美,只確保每天都推動進度。
到週五晚上,我提前完成所有報告。
那週我反而比以往更有餘裕地準備考試,也睡得好。
不問「要不要做」,問「何時做」
多任務管理的核心不是「多工」,而是有意識的單工。
同時做很多事會讓效率降低,而在適當時間專注一件事, 反而能更快完成所有事。
📍 小練習:
每當你覺得「太多了」時,先寫下:
我今天真正一定要完成的三件事是什麼?
三件就夠。
完成這三件,你就推動了整個系統。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有時候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節奏被混亂的任務壓垮。
每個人都有「做不完」的時候, 但請記得,時間不會因焦慮而延長,只會因清晰而放大。
如果你願意,今晚花十分鐘,畫一張屬於你的「學生任務看板」。
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被壓在心裡的混亂,一旦被具象化, 就變成可被管理、可被征服的日常。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現在正被多少任務纏身?
你習慣用什麼方式整理它們? 留言告訴我你在學業與生活中找到的「自我管理方法」, 或是你想嘗試的任務管理工具—— 也許,我可以和你一起畫出更屬於你的節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