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拒學、焦慮、失眠,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國家未來的隱憂。
導言
清晨六點半,街上滿是睡眼惺忪的孩子。有人在早餐店打瞌睡,有人邊走邊背單字,手裡還拿著提神飲料。他們的身體被時鐘驅動,但靈魂卻早已疲乏。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 2025 年的最新調查:47.9% 的青少年睡眠不足,46.6% 作息紊亂,23.6% 有中度以上睡眠困難,而 20.5% 的學生每週至少兩到三次出現「不想上學」的念頭。
這不是個別孩子的問題,而是一個世代共同的呼救。
教育失衡的結果,不只是考不好的焦慮,更是一種深層的倦怠。當孩子們集體失眠、情緒低落、逃避學習時,整個國家其實正在失去它的未來節奏。
一、現象:從「不想上學」到「功能性崩潰」
在許多學校裡,「不想上學」早已不是個案。老師們每天都在處理請假、遲到、情緒不穩的學生;輔導室裡,孩子坐著沉默,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累。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間僅約 6.9 小時,遠低於國際建議的 8 至 10 小時。長期睡眠不足不僅影響記憶與專注,也與焦慮與憂鬱傾向高度相關。
當教育體系把每分鐘都填滿,孩子的「學習」其實只剩下「撐過去」。
兒福聯盟進一步指出,青少年的求助對象多半是同儕而非家長或師長。換句話說,孩子在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往往找不到能理解他們的成人。
這也是當代教育最令人心酸的一幕:孩子不是沒有聲音,而是他們早已學會「不說」。
二、根源:被焦慮綁架的教育文化
台灣的教育焦慮,是一種世代傳承的集體病。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於是讓補習、檢定、才藝塞滿生活;學校擔心升學率與評鑑,於是壓縮睡眠、提前教學;政府則在少子化的壓力下,把教育績效化,讓每個校長、老師、家長都成了數字的俘虜。
結果是:所有人都在擔心,唯獨忘了孩子。
教育部雖在 2023 年修訂學校作息規劃,明訂不得強迫學生參與早自習考試、應尊重學生自主,但實務上行政慣性依舊。許多學校仍在早晨 7 點鐘點名、測驗。「延後上課」成了漂亮的標語,卻沒有真正走進課表。

同時,《學生輔導法》在 2024 年修法後,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預計增編 603 人,大專師生比由 1200:1 降為 900:1,看似進步,卻仍遠不及實際需求。
輔導教師每天面對 300 至 400 名學生,還要兼任行政、導師與通報工作。學校裡最懂心理的那群人,往往是最被耗盡的人。
三、網路時代的孤獨世代
對許多青少年而言,手機比老師更懂他們。
社群媒體、短影音、線上遊戲,成為他們唯一的喘息空間。根據教育部《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台灣青少年每日上網時間平均超過 5 小時。這樣的數字本身並非罪惡,但問題在於:他們在網路上找到的,往往不是知識,而是慰藉。

網路的確能讓人放鬆,也能讓人迷失。假訊息、詐騙、低級次文化氾濫,讓許多孩子在未察覺中被餵養錯誤的價值觀。
行政院「打詐 2.0 行動綱領」指出,近年青少年受騙比例上升,甚至有人在遊戲點數詐騙中花光零用錢。這不只是金錢損失,更代表教育現場在媒體識讀上的空白。
教育部雖推動媒體素養課程,但多數學校僅止於「一次講座」。若要真正落實,必須讓媒體識讀與反詐教育成為正式課綱的一部分,讓學生在學習如何「使用網路」之前,先學會「懷疑網路」。
四、制度困境:修法有進步,現實仍在耗損
近年政府確實在努力。教育部與台大合作推動《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舉辦親職工作坊,希望家長學會辨識孩子的情緒警訊。
然而,偏鄉與工時長的家庭往往難以參與,活動結束後也缺乏追蹤。這樣的「一次性宣導」難以形成真正支持。

輔導體系的壓力同樣驚人。一位南部國中輔導老師說:「我們每天都在填表格,卻沒時間和學生說話。」這句話聽起來誇張,卻是全台校園的日常。
另一方面,學校在處理情緒或自傷個案時常陷入兩難:報太多怕被貼標籤,報太少又怕延誤處理。當教育現場被「風險管理」主導時,真正的教育關係就被犧牲了。
五、延後上課,不該只是口號
2025 年 9 月,一項「國高中上午 10 點上課、下午 4 點放學」的公共政策連署突破萬人。支持者主張讓孩子多睡一小時,反對者擔心家長接送與照顧問題。教育部承諾在 11 月回應,但真正的重點不在「幾點上課」,而是整個學習節奏能否恢復人性。
國際上已有成功案例:美國明尼蘇達州、韓國首爾在試辦延後上課後,學生睡眠時間平均增加 1 小時,注意力與出席率明顯提升。
若台灣要推動,不能只改鐘聲,而要同步檢討課綱、交通、社區照顧與教師鐘點。
最務實的做法,是由教育部與地方政府合作,分區試辦「延後上課」制度,並公開四項指標:睡眠時數、缺課率、學業表現與心理健康通報。
讓教育回到科學基礎,而不是意識形態的爭論。
六、讓孩子能喘息,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解決青少年倦怠,不只是學校的責任。政府應將「睡眠權」與「心理健康權」納入教育治理核心,要求各縣市定期公布睡眠達標率與輔導等待時間,並納入校務評鑑。
在各地整合教育、社政與醫療資源,讓輔導不再只是校園內部的孤軍奮戰。
家長也需要改變角色。教育部推動的親職課程應常態化、數位化,讓家長能在線上學習如何陪伴,而不只是監督。

整個社會也必須重新定義「努力」的意義。當一個國家的孩子集體失眠,這不是家庭問題,而是國家治理的失靈。
七、結語:教育該學的,是「呼吸」
孩子不是懶,而是被過度驅動的社會機器磨壞了。當我們把教育理解為「更有效率地塞進知識」,就會忘記學習最基本的條件是 睡眠、關係與意義。
延後上課不是萬靈丹,但它提醒我們:教育是一個需要呼吸的系統。
當孩子用失眠與沉默告訴我們「我不想上學」,我們該調整的,不是鬧鐘的時間,而是整個制度的節奏。讓孩子睡得夠、學得動、活得好,這不是理想,而是國家能否繼續前進的現實課題。
參考資料
- 兒童福利聯盟,《2025 年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 教育部,《學生輔導法》修正條文(2024 年 12 月 18 日)。
- 教育部,《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2023 年 3 月 30 日)。
- 行政院,《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 2.0》(2024 年版)。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青少年睡眠與健康指引》(2024)。
- 教育部 × 臺灣大學,《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推廣方案》(2024)。
- Yahoo 新聞,〈國高中改 10 點上課、4 點放學連署破萬,教育部回應〉(2025 年 9 月 16 日)。
- NOWnews,〈國教盟建議分區試辦延後上課並公開睡眠指標〉(2025 年 9 月 1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