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騷擾的日常裡,沉默不是選擇,而是被迫承擔折磨。
跟蹤騷擾:潛伏在日常的慢性暴力
- 加害者的動機:通常具有自戀型 或 邊緣型人格傾向,無法承受被拒絕,其行為本質是追求權力感和掌控感,而非真正的愛慕。普遍缺乏同理心,無法理解或不在意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
- 受害者的心理創傷:跟騷導致受害者產生持續性焦慮、失眠、警覺過高,甚至發展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日常每個環節都成為壓力源,使他們感到生活被無限期地包圍和窒息。長期下來,因為反覆求助無效而陷入習得性無助,價值感嚴重受損。(報警、提告、尋求社會協助等無效下,更容易對公共安全產生高度不信任)
跟騷的「暴力」不在於單一事件的強度,而在於重複性。
每次不定時的出現、每則騷擾訊息都是創傷刺激,累積的破壞力遠超於一次性打擊,那是長期造成精神上的慢性折磨。
跟蹤騷擾行為者並不全是孤獨的單身者,也有已婚、有伴侶或具社會地位的人。這些身份因素可能會影響其犯案的被察覺與法律追訴結果。
事實是在已知案件中,有 39.4% 的加害者與被害者為家庭成員或親密關係者。
讓我們從黃子佼、陳建州等類似迫害他人權益的案例可見,加害行為與「婚姻狀態」無關,而與權力、控制與缺乏同理心有關。
這類人往往是慣犯,其暴力的動機『不是單身孤單』,而是 『肆意的權力 與 控制』。
數據之外:真實被低估的黑數
官方數據 僅能呈現受害者主動向警察報案,且被正式立案的案件。
實務面存在「警察機關拒絕受理報案」和「員警專業知能不均」等問題,影響數據準確性和即時性。很多受害者都會遭遇到警察吃案,原因是跟蹤騷擾案件的「高耗能、低績效」
在臺灣,跟蹤騷擾到底多嚴重?
現代婦女基金會 2017 年做過調查,資料顯示每 8 位年輕女性就有 1 位曾遭跟蹤騷擾,256 位受害者經驗中更顯示,高達 9 成為女性,30 歲以下的被害人占比為 43%,甚至有 92% 的跟蹤騷擾行為人為被害者熟人。
最可怕的是連檢察官都發生跟蹤騷擾女書記官,跟蹤騷擾法案的成立難度太高,對應的代價卻太低、太容易被規避。大部分受害者更因為恐懼、羞恥或對法律不信任而選擇沉默,使他們的「日常」在無聲中被偷走。
網路跟騷 已逐步成主流
科技越進步,界線越模糊。年輕族群調查顯示,曾有過跟蹤騷擾被害經驗的女性,平均 4 人就有 1 人(約 25%)。顯示在較年輕的群體中,跟騷經驗非常普遍,但多數未報警。
調查顯示,近八成的跟騷行為發生在臉書、LINE、IG 等社群平台。現代婦女基金會主任王秋嵐指出,超過三成的受害者根本不知道跟騷者是誰。
面對這些隱藏身份的匿名騷擾者,受害者往往只能隱忍。因此,專家建議最有效的自保方式是:嚴格管理個資,減少公開打卡、發文,從源頭阻斷跟騷者獲取行蹤與隱私的機會。
商業化的幫凶:徵信社


不管男生、女生 都有可能遇到 『徵信社騷擾』
徵信社助長這樣的社會問題, 透過各種不顧他人的方式賺錢
大家可能會誤以為『徵信社很窮,不得不這樣做,事實上並不是!』

被跟蹤騷擾的原因不單單是過往動機,更多的是徵信社『蓄意』創造這樣的市場需求 - 讓受害者『被跟蹤騷擾』,再來找『徵信社幫忙蒐證破案』。
2025年,跟蹤騷擾已成為『看不見的戰場』
不僅在夜色與網路之中潛行,也在法律、制度與社會冷漠間滋長。然而,政府至今仍未對徵信業的「跟蹤化」行為採取明確對策。
在現行法規下,徵信社以「蒐證」或「調查」之名行事,卻在實務上經常介入個人隱私、進行尾隨監控, 這種灰色地帶的商業行為助長跟蹤騷擾的系統性成長。
徵信社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藉由販售「追蹤服務」、「感情挽回調查」賺取利益, 不僅模糊合法蒐證與非法跟騷的界線,更讓受害者陷入雙重困境 — 先被陌生人跟蹤,再被業者消費『恐懼』。
當我們不再將它視為「個人情感問題」,而看見其背後的權力與暴力結構, 也許,才是讓受害者重獲安全與尊嚴的起點。
如何同理、協助受害者?
絕對不要!像這位警察對受害者說出這樣的話:
「我覺得他應該是在追求妳, 但你都把他封鎖,他當然沒機會聯絡妳....」 『妳要不要考慮一下,警察都是好的,我幫警察說話... 剛剛因為在做筆錄不能說這些.... 』
當一個人做出違背當事人意願的追求行為時,這不浪漫!這是暴力的開端。當受害者都已被迫向警方求助,卻仍被這樣對待,這不只是缺乏同理心,更是專業的失能。
請給予同理心與支持
陪伴受害者,應該是一起看見問題的錯位,而不是檢討、合理化或淡化加害行為。真正的支持,是相信受害者的感受,協助他尋找資源與保護網。
在制度運作下客觀評估其限制,並同時思考可行的安全策略,以提高自身應對能力。
積極協助與預防
- 協助蒐證與通報: 與受害者約定暗語,一旦察覺加害者出現,能即時啟動支援與報警。也可協助保存對話紀錄、影像等證據。
- 預防與倡議: 不要曝光過多個資在網路上,這不只是女性的問題—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跟蹤騷擾的受害者。
真正的浪漫,是尊重他人的界線;真正的勇氣,是選擇站在受害者身邊。
若你或你身邊的人,正遭遇跟蹤騷擾——請不要獨自面對。
- 尋求協助:撥打 113 保護專線,或聯繫地方婦女團體、心理師、法律資源中心。
- 支持他人:請相信受害者,並陪伴她報案、協助蒐證。
- 推動改變:支持、保護身旁受害者,監督制度、關注政策、拒絕縱容。
讓社會不再為暴力找藉口,讓安全重新成為日常。
我知道這篇文章可能會讓人不太舒服,但跟蹤騷擾越來越嚴重,才更需要寫下我觀察到的資訊。呼籲大家重視個人資訊,更要小心熟人犯案。也請大家提醒身旁的親朋好友,特別是孩童、青少年。
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相信、傾聽、分享。但這些小小的行動,可能就是讓受害者得以安全呼吸的理由。
🔁 歡迎分享文章給備受煎熬的受害者或需要資訊的人,讓她知道她不孤單
💬 可以和我說說:你會怎麼幫助身邊可能被跟蹤騷擾的人?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持續接收更多不同主題的深度內容。
🌿 我是Heidi,我們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