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庇護與排除——ADHD診斷標準的文化邏輯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傅科的《古典時代瘋狂史》梳理了西方社會對於瘋狂與精神病人態度的變化。中世紀的瘋人被認爲是無可測度的上帝旨意。儘管他們在生活中常遭排擠與隔離,但在神學與道德層面上,仍受到相對寬容的對待。

然而到了十七世紀,在理性主義與早期資本主義的共同作用下,工作被塑造成理性、秩序與德性的象徵。「不工作者」——包括瘋狂者——成為了需要矯正的存在:不是生病的人,而是道德上有缺陷、可被教化的「懶惰者」。三百年以來,對精神疾病的詮釋方式或許不斷更替,但這套理性、勤奮與紀律的價值體系,仍然主導著我們的世界。

ADHD的所有症狀,幾乎都觸犯了這套價值體系的核心戒律。難怪成人ADHD患者活得如此辛苦——除了面對自己行為帶來的實際損失,還要承受ADHD特有的RSD(情緒敏感性障礙)與社會道德壓力的雙重夾擊。

傳統上,ADHD被認定是神經發育的疾病,DSM-5裡的診斷標準要求在12歲以前出現症狀。但是在2010 年之後,有越來越多臨床研究報告指出,部分成年病例符合除年齡限制外的所有 ADHD 症狀。傳統上我們可以認為這些都是童年時未被檢查到的潛在病例,但也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性:ADHD 也許能在成年期才形成。

一項對巴西佩洛塔斯市 1993 年出生的 5249 名兒童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在 11 歲時被診斷為 ADHD 的兒童有 393 人(8.9%);到了 18–19 歲時,不考慮既往病史,有 492 人(12.2%)符合 ADHD 症狀。扣除與其他精神疾病共病後,仍有 256 人(6.3%)僅具 ADHD 症狀。而其中在 11 歲前就有 ADHD 診斷的只有 60 人。換言之,至少在這項研究中,超過八成的幼年 ADHD 患者在 18 歲時已不再符合診斷標準,同時也有約八成的青少年 ADHD 症狀是在 11 歲之後才出現。

若考慮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其實不難理解這樣的現象。人類腦部的發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出生一直持續到成年早期。近年的神經影像研究顯示,前額葉皮質的突觸修剪、髓鞘化與迴路穩定化可延續到 25 歲左右。因此,以 12 歲作為診斷界線,恐怕並未能反映現代對認知發展的理解。

我認為,ADHD 被歸類為神經發育性疾病,僅是對 ADHD 症狀的歷史性描述——因為最早被觀察到的多出現在兒童身上。

截至目前,我們仍找不到 ADHD 的充要條件、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換言之,以嚴格標準來看,我們仍不知道 ADHD 的明確成因。這是行為遺傳學面臨的困難,但數十年來我們仍累積了豐富的知識。

ADHD 的遺傳性:

許多人會說 ADHD 是天生的、是遺傳的,並引用遺傳率高達 70% 的數字。這個估計主要來自分別寄養的雙胞胎研究,這種設計能在行為遺傳學中有效區分先天與後天的影響。不過可以想見,這類樣本規模非常小。順帶一提,某些雙胞胎研究甚至顯示「樂觀或悲觀傾向」的遺傳率高達 80%。

ADHD 的遺傳並不符合標準的孟德爾式遺傳,而早期 RFLP 研究也沒有找出特定基因。隨著全基因組測序的進步,自 2010 年起,科學家開始進行 ADHD 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比較常人與 ADHD 患者的基因組,試圖找出影響 ADHD 的遺傳因子。早期研究因樣本過少而難以得出結論,直到 2017 年,一項整合約兩萬名 ADHD 受試者基因數據的研究找出了 27 個相關基因位點(loci)。

但必須再次強調,這些位點僅代表統計上的高相關性。個體即使同時擁有這 27 個 SNPs,也不一定會罹患 ADHD;反之,全無這些變異也不代表不會發病。

譜系」與「光譜」

ADHD 的 GWAS 研究提供了許多啟示。許多與 ADHD 相關的基因位點也出現在自閉症譜系(ASD)的 GWAS 結果中。這與臨床觀察相符——兩者常同時出現(AuDHD)。因此,現代精神醫學越來越傾向以「譜系」的方式理解這些狀況,因為研究顯示它們在遺傳上確實有共通性。

ADHD 的 GWAS 也揭示了與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的共通遺傳因子。成人 ADHD 與憂鬱症的共病現象,或許不只是生活挫折引起的心理反應,也可能反映了遺傳層面的影響。

ADHD 的遺傳研究同時顯示出其「連續光譜」的特性。ADHD 的遺傳就像身高一樣,是許多基因的微小差異累積而成。與 ADHD 相關的前額葉厚度與注意力測驗表現(如 CPT)在整體人群中皆呈現常態分佈,顯示這是一種連續性特質。

當然,量變會產生質變,當微小的差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產生非線性的結果——就像科技領域常說的「奇異點(singularity)」。

ADHD 的症狀是腦部發育的結構缺陷(structural deficits)還是功能性差異(functional alterations)?



早期研究確實發現,ADHD 兒童的前額葉皮質發育平均延遲 2–3 年,但差異幅度不大,而追蹤研究顯示,到成年後幾乎與常人無異。成人 ADHD 的前額葉皮質厚度差異極小。

事實上,皮質厚度與功能表現的關聯本身就是一種迷思。雖然網路上常提到皮質厚度與智商的相關性,但大型研究顯示這種關聯在統計上非常微弱,並不能反映個體的真實能力。

ADHD 的主要問題來自神經網絡之間的功能性調節差異。這些網絡在任務執行時常出現活化不足(hypoactivation)或連結異常(connectivity alteration),反映出注意力維持、抑制控制與獎賞敏感度的差異。

這些差異會隨年齡、經驗與藥物治療而改變。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產生類似症狀,顯示這些神經系統在成年後仍能隨環境變化而重新調整。 而負責注意力等認知功能的細胞分子機制也應證了這一點。


多巴胺的細微調控與神經調控物質的暫時性


ADHD 能夠藉由利他能等多巴胺再回收抑制劑(dopamine reuptake inhibitors)改善症狀,顯示多巴胺的調控失衡在病理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多巴胺參與注意力、動機與獎賞反應的調節,而這些功能正是 ADHD 的核心表現。

神經元由樹突、細胞體與軸突構成。樹突接收訊息,軸突傳導訊息,軸突末端的突觸將訊號傳給下一個神經元。訊息在神經元內以電流形式傳遞,當電流抵達軸突末端時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或谷氨酸。這些化學物質跨越突觸間隙,與下一個神經元受體結合,啟動新的電訊號。重複的訊號傳遞會使突觸連結更加穩定,形成神經網絡的固定構造,這正是記憶與學習的基礎。

然而,多巴胺不僅是神經傳導物質,同時也是一種神經調質(neuromodulator)。當它以神經調質形式作用時,並非僅在突觸間釋放,而是自軸突上的膨大部位(varicosities)釋出,經由「體積傳遞(volume transmission)」擴散影響鄰近多個神經元。這意味著少量多巴胺即可調控廣泛的神經活動,而不侷限於單一突觸下游。

作為神經調質時,多巴胺的釋放與受體活化(包括受體叢集的形成與解離)具有高度暫時性與可塑性,遠比典型突觸連結更為短暫與動態。因此,多巴胺系統的穩定性並非來自固定的神經結構,而是依賴精細的分泌與回收平衡。極細微的調控失衡,就可能影響整個網絡的功能狀態。

ADHD 的藥物治療印證了這一點。若將多巴胺作用視為一種連續體,ADHD 可被視為一種輕微型態(minor phenotype),其差異可能僅來自部分神經區域中多巴胺釋放或回收的細微不穩定。而當多巴胺減少更為嚴重時,則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與震顫等症狀,也就是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值得注意的是,當 ADHD 患者直接服用用於帕金森治療的左旋多巴(L-dopa)時,往往無法改善注意力,反而可能出現過度興奮與失衡反應。這顯示 ADHD 患者的多巴胺缺乏僅屬微量層級,而非整體系統性不足。換言之,ADHD 的本質或許不是「缺少」多巴胺,而是多巴胺在時間與空間上調控的細微不穩定。

神經可塑性

近年來,人們對腦部與認知系統的理解產生轉變。過去人們認為,一旦成年後,大腦結構便無法改變,神經與突觸無法再生,軸突損傷後也無法修復,成人無法生成新的神經細胞。然而,這些觀念已被逐漸推翻。人類大腦確實存在神經幹細胞,在適當條件下能製造新的神經細胞、修復受損網絡,神經細胞間也能建立新連結。這些新發現給人類帶來無限希望——無論年齡多大,人仍能學習新事物、建立新習慣,儘管效率不如年輕時。

考量到 ADHD 遺傳因子的連續分布、遺傳與環境間的緊密交互作用、多巴胺系統的放大效應與精細調控需求,再加上成人階段仍存在的神經可塑性,確實有可能在成人大腦中因多巴胺系統的變化而產生類似 ADHD 的症狀。

神經可塑性既能讓我們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讓我們陷入新的困境。與其爭論 ADHD 是否能後天形成,不如承認它反映了人類腦部發展與環境適應的高度可塑性。臨床診斷的目的,更該著重於幫助那些因功能失衡而受苦的人找到改變的途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ung-wei Sung的沙龍
1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結婚是一個重大的決定,而辦婚禮更是一件耗時間耗心力又得花大錢的事。但這可是小豬和小蝸一生一次的重大決定,就算沒有太多錢,也不想失去該有的質感怎麼辦? 今天就來開箱小豬和小蝸的婚禮,和大家分享我們怎麼用少少的錢買到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當然是靠蝦皮購物啊!!!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分享新家入住與佈置的蝦皮購物好物,包含入厝儀式用品、玄關收納、衣櫥整理等。同時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學如何操作並分享聯盟行銷優點,以及雙11購物優惠資訊,鼓勵讀者一同加入賺取額外收入。
Thumbnail
一方面,榮格的追隨者十分明白,真正的心靈研究是必需要將心靈的思考重新放在真實的生活空間裡,而不是拘泥於所謂科學領域,或是是否符合科學研究的要求。然而另一方面,就像所有的知識體系一樣,榮格的追隨者也希望自己是一個開放而不是奧祕封閉的思考體系,是可以和其他思想體系繼續對話,做更多的交流的。
Thumbnail
一方面,榮格的追隨者十分明白,真正的心靈研究是必需要將心靈的思考重新放在真實的生活空間裡,而不是拘泥於所謂科學領域,或是是否符合科學研究的要求。然而另一方面,就像所有的知識體系一樣,榮格的追隨者也希望自己是一個開放而不是奧祕封閉的思考體系,是可以和其他思想體系繼續對話,做更多的交流的。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Thumbnail
高功能反社會者不同於單純的反社會人格,後者是指由於智力發展受限 而缺乏社會性的人。而高功能反社會者則是指那些認知水平超越平均水平,因而產生反社會傾向的人。 反社會者是客觀的科學名詞,不具備情感傾向,所以不能說是好或壞。
Thumbnail
高功能反社會者不同於單純的反社會人格,後者是指由於智力發展受限 而缺乏社會性的人。而高功能反社會者則是指那些認知水平超越平均水平,因而產生反社會傾向的人。 反社會者是客觀的科學名詞,不具備情感傾向,所以不能說是好或壞。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Thumbnail
我們崇拜烈士和瘋子, 在道德的表達上搖搖欲墜,在 猜想和深刻的現實之間徘徊, 碰撞在兩個極端的邊緣。 我們所屈服的觀念只不過是謬論, 假裝了解它們的重力, 使雙方都陷入言語障礙, 忘記了我們人性的共同點。 我們樹立榜樣,相信我們能夠實現, 某種虛假的成就感, 只有少數人走過,更少人看到,
Thumbnail
我們崇拜烈士和瘋子, 在道德的表達上搖搖欲墜,在 猜想和深刻的現實之間徘徊, 碰撞在兩個極端的邊緣。 我們所屈服的觀念只不過是謬論, 假裝了解它們的重力, 使雙方都陷入言語障礙, 忘記了我們人性的共同點。 我們樹立榜樣,相信我們能夠實現, 某種虛假的成就感, 只有少數人走過,更少人看到,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我懷念起尼采的瘋狂,巴塔耶的放蕩。現代人比100年前更加保守。以和平、健康、進步等各種理由,我們把自己變得平庸。
Thumbnail
我懷念起尼采的瘋狂,巴塔耶的放蕩。現代人比100年前更加保守。以和平、健康、進步等各種理由,我們把自己變得平庸。
Thumbnail
講述美國的精神疾病的過度醫療現象,起因之一源於診斷標準的變更,將本不用被治療的健康人士,被納入病人的行列中。
Thumbnail
講述美國的精神疾病的過度醫療現象,起因之一源於診斷標準的變更,將本不用被治療的健康人士,被納入病人的行列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