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時,我們經常看到過去的帝國興衰,都知道,帝國之衰亡,在於去到中後期的腐敗。而腐敗往往源自制度的僵化,不合時宜,以及一大群保守的人,死守這樣僵化的制度。 在我們的課本中,就是說我們要吸收這些教訓,應該早日進行改革。毛澤東也說,社會是需要不斷革命。但說了那麼多,我們的人性還是不變的,舊的革命產生了新的保守,週而復始。革命教育下產生那些尊崇毛澤東的後代,也不是甚麼革命家,而是想要維持新帝國現況的保守者。 到底是為甚麼會變成這樣?人類總希望有一個能夠永遠持續現況,我們渴望長生不老,永遠的青春健康,在繁榮的時代,希望經濟能永遠的繁榮,在安穩的時代,希望國家能夠永遠的安穩下去。當事情越接近自己理想,改變就越可能是偏離自己理想。一個漂亮的人的外貌改變,比起變得更漂亮,更可能是變醜。一個既得利益者面對產業變化,比起收入增加更可能是收入減少,和變得不安定。 所以在這種預計下,人類會不分青紅皂白的抗拒改變,而形成了保守的想法。人類之所以保守,在於接受了現況,並希望現況不要變壞。不論是永保富貴,永保青春,或者是永保太平,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改革,就是突破現況的循環。而想要突破現況的循環,就需要冒風險,這正是我們想要避免的事情。 故此,只要一天我們害怕風險,我們就是先天的抗拒改革。 所以毛澤東說不斷革命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改革需要的並不是甚麼革命情懷、革命精神,更不是愛國主義,不是有沒有共產主義精神感召,不是覺醒程度,不是追求富國強兵的思想,這些都不重要。改革需要的最基本的東西,就是不畏風險,勇於嘗試不同東西,面對前所未有環境的勇氣。 帶來改變與改革的,是嘗試與勇氣,勇氣帶來改變與創造,不論是革命,創作,發明,創業,開拓探險,他都需要勇氣,都需要承受失敗之後投入甚多而一無所得的結果。而你很明顯地會發現,我們的文明在這方面的能力是弱門。民主化我們跑百多年還是說要循序漸進,比愚公移山還要久。哪怕是創作製造手機遊戲,我們的遊戲都會千遍一律題材就是三國武俠,並不是沒有有勇氣,可是保守的比例有驚人的壓倒性。而我們的畢業生,很容易就會想去鐵飯碗,甚至爭著去搶鐵飯碗。 而這正是我們文化裡最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的部份,我們的教育,並不是鼓勵小孩子變得有勇氣,相反,我們的教育是積極的力求消除所有人的勇氣。我們責備勇於嘗試的孩子,要求他們乖乖服從去讀書,加入社會的主流,消除自己的特異個性而變得平凡。我們不僅不獎賞勇氣,甚至嘲笑勇敢者無謀,讚賞各種追求穩定的行為:例如進入大企業,當公務員,買房子。 無論我們理性上再想要改革,持有這樣性格的人群,真的改革來到時,他們是必然會抗拒的。如果我們認為,社會必須改革,那我們要的不是宣揚甚麼改革,而是令我們的社會文化變得勇敢,沒有勇氣就沒有改革。 延伸閱讀: 臺灣只是「八成」的獨立國家 為何會有中國的存在? 封面圖片: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地圖。Willem Barentsz繪製。 編輯:宅編